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5月21日,崔大夫和育學園營養專家賈梅老師進行了一場以“營養素如何補充”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系,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大家關于“營養素補充”的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01
5月21日,崔大夫和育學園營養專家賈梅老師進行了一場以“營養素如何補充”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系,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大家關于“營養素補充”的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01知識點總結
一、補充營養素總的原則
所有的營養素都要在飲食的基礎上補充。也就是說當人體缺乏某種營養素時,應優先考慮從食物中獲得,其次才是單獨的營養素補充制劑。另外,如果因為寶寶出現某些癥狀(如出牙晚、枕禿、睡覺容易夜醒等)想要補營養素,進行營養素補充之前,一定要先請專業的人員判斷癥狀原因,而不是盲目地進行補充。
二、魚油和魚肝油的關系
魚肝油,廣義指來自深海大魚的魚肝里的油。富含脂溶性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維生素A對視力發育、黏膜保護和免疫機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維生素D則在鈣的代謝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寶寶長期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寶寶出現佝僂病等健康問題。
但魚肝油中兩者含量比例往往相差較大,甚至能達到的10(維生素A):1(維生素D)的比例。因此不建議家長通過給寶寶吃魚肝油補充維生素D,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寶寶攝入維生素A超標,而維生素D的攝入量又不夠。
魚油,特指富含EPA和DHA的魚體內的油脂,主要來源于深海里的魚,如三文魚、金槍魚等。
DHA具有促進大腦發育和視網膜發育的作用;EPA具有調節血脂粘稠度、減少血栓風險、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一般醫生推薦老年人補充魚油,主要就因為魚油中含有EPA的成分。而對孩子而言,家長則更看重魚油中的DHA的作用。
但需要說明的是,DHA不屬于必需營養素。本身可以通過膳食中的必需脂肪酸自身合成,也可直接來源于母乳、油脂、深海魚、雞蛋、海藻類、配方奶粉等,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
(* 必需營養素:是指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的營養素。)
另外,對于家里已購買此類產品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產品的保存,以不超過25度的室溫保存為宜。
三、維生素D補充的原則與劑量
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緯度、日照強度、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區對于維生素D補充的推薦量也不同。如長期在中國生活的寶寶,具體的補充劑量則應該按照我國的推薦標準,也就是400IU/天(即10微克);如果寶寶長期生活在國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當地的推薦劑量補充。
在中國,一般建議,一歲以下足月出生的寶寶,從出生后2周起,每天補充400IU(即10微克)的維生素D;一歲以上的寶寶,每天可補充600IU的維生素D,并且最好能夠補充到成年。而由于我們日常飲食中很少含有維生素D,現代人防曬意識也比較強(基本不能依靠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所以即便是成年人,也建議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600IU/天)。
不同劑型的維生素D,補充的作用是一樣的。選擇哪種劑型,可以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選擇自己最方便的即可。比如,母乳喂養的媽媽可以選擇每天1滴的劑型,這樣在哺乳時滴一滴在乳頭上再正常哺乳就行了;而如果是想要更精確地掌握劑量的媽媽,可選擇有刻度吸管的維生素D;對于咀嚼能力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還可以選擇市面上的維生素D咀嚼片。
四、AD、VD和D3,三者的關系
維生素AD是指既含有維生素A也含有維生素D的補充劑;維生素D3是維生素D家族中的一種,也是最能直接被人體利用來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因此,在為寶寶選擇維生素D補充劑時,建議首選維生素D3。
通過飲食攝入的鈣質,需要在維生素D的幫助下進入血液,再在維生素K2(一般含于深綠色、葉狀蔬菜中)的幫助下沉積到骨骼和牙齒里,這樣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02高頻問答
1.魚油和DHA是什么關系?吃一個就行嗎?
答:二者屬于包含關系。魚油中含有DHA,但DHA并不是只存在于魚油中,如有些海藻中也含有DHA,市面上很多DHA產品就是從海藻中提取出來的;而且母乳中及很多配方粉中也含有DHA。所以,一般來說,只要均衡膳食,我們不需要給寶寶單獨補充DHA。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哺乳期媽媽每天如果能夠從食物中攝入200mg以上DHA,就能給寶寶提供足夠的DHA了。
2.需不需要常規給孩子補鐵?如何補鐵?
答: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健康寶寶,為了避免出現缺鐵的情況,建議在滿6月齡時添加強化鐵的嬰兒營養米粉,并在7月齡時,每日添加紅肉(如牛肉)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幫助寶寶攝入足夠的鐵元素。如果寶寶的消化吸收能力良好,且日常飲食結構中主食、菜、肉比例為2:1:1,同時每頓飯能吃夠量的話,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鐵劑。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鐵缺乏,比如,血色素偏低、患了缺鐵性貧血,那家長就需要遵醫囑給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鐵劑補充。
3.檢測寶寶骨密度顯示嚴重缺鈣,但身高體重都是標準值,需要增加VD的量或補鈣嗎?
答:骨密度是指骨骼內鈣質積累沉著的水平。對于成年人來說,骨密度低確實說明骨骼內鈣質沉著不夠。如果成年人骨密度較低的話,需要注重含鈣量較高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及維生素D(每日400-600IU)的補充,如有需要可以遵醫囑補充鈣劑。
但嬰幼兒處于生長高峰期,骨骼一直處于拉長、增粗的過程中。這個過程與蓋樓相似,骨骼要先拉長,搭好架子,才能留出空間讓鈣質填充進來。如果這時測量孩子骨密度,一般都會得到偏低的結果。對于還處于生長期的寶寶來說,骨密度低恰恰意味著他最近長得比較快。而并不是缺鈣、需要補充VD或鈣的信號。
家長要做的是保證孩子正常的飲食,日常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定期觀察孩子生長曲線趨勢,如果孩子生長曲線呈穩定增長趨勢,就不必過于擔心,也沒有必要進行骨密度檢測。
4.鈣、鎂、鋅等營養素需要補嗎?補多了有害處嗎?
答:實際上,如果能夠做到均衡飲食,保證每周攝入50種食物及足夠的食物量,絕大多數人都能從食物中攝入足夠的身體所需的鈣、鎂、鋅等營養素,并不需要額外吃一些營養補充劑。如果過度補充的話,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一般來說,健康人群不需要通過吃補充劑來維持營養的均衡攝入,而補充鈣、鎂、鋅等營養劑,主要是針對營養素攝入不足或不均衡的人群來說的,如長期節食減肥、缺乏戶外活動等人群。如果你懷疑自己缺乏某種營養素,可以請醫生幫忙判斷,并遵醫囑進行補充。但并不建議同時補充鈣、鎂、鋅等營養素。我們學化學的時候了解過,它們在體內都是以二價陽離子的形式被吸收,如果同時補充的話,會互相影響各自被機體吸收的效率,補充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5.需要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測嗎?
答:實際上,微量元素在檢測方式、檢測儀器準確性及實驗室檢測誤差等方面,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寶寶體內微量元素的情況。而且,早在201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當時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就已經發布通知,指出微量元素不宜作為常規體檢項目。如果家長懷疑寶寶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則需要尋求兒科醫生的幫助。醫生會根據寶寶的飲食、睡眠,以及詳細病史等其他情況,在身體檢查的基礎上,結合相應的檢測來綜合判斷。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于5月21日【營養素如何補充】這場直播中,知識點及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王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