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供石玩家眼真“毒”一一小記金陵石癡魏殿懷▓王增陵我玩石20多年,從最初的4下靈璧,尋覓靈璧石;到后來5赴柳州,找廣西水石;再后來愛上戈壁石;一直到4年前,迷上雨花供石。一路玩下來,雨花供石,成了我的最愛。我只知道,南京人玩雨花供石,歷史不長
供石玩家眼真“毒”
一一小記金陵石癡魏殿懷
▓ 王增陵
我玩石20多年,從最初的4下靈璧,尋覓靈璧石;到后來5赴柳州,找廣西水石;再后來愛上戈壁石;一直到4年前,迷上雨花供石。一路玩下來,雨花供石,成了我的最愛。
我只知道,南京人玩雨花供石,歷史不長。最早有哪些玩家?不甚了了。
直到10月6日,同為石癡的孫文,帶我去東方古玩城“大衛(wèi)石館”,拜訪館主魏殿懷。看到館里幾塊雨花供石,這才見識了雨花供石的精彩。
聊起雨花供石,老魏侃侃而談。
我和老魏見過面,但是,并不熟悉。坐下來聊起雨花供石,聽他侃侃而談,所見與我驚人一致,仿佛就是知音。
老魏是金陵石化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也是南京棲霞石最早的一批玩家。他們對地產的棲霞石情有獨鐘,對棲霞石的開發(fā)和推廣,功不可沒。
大衛(wèi)石館里,還陳列不少棲霞石,造型別致,氣勢非凡。這塊“老龍頭”(下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老魏說,他是20年前,開始關注雨花供石,迷上雨花供石的。
促使他興趣轉移,有兩個原因。一是棲霞石資源接近枯竭,精品石更是難覓。二是,大化石彩陶石戈壁石接連推出,以其豐富的色彩和優(yōu)良的質地,形成沖擊波。這些后起的外地石種,質優(yōu)價高。他是工薪階層,玩不起。
他注意到雨花供石。雨花供石中的松香瑪瑙、油泥石、石英碧玉,不僅質地好,色彩也豐富,造型又奇特,近在家門口,價格還便宜。為什么不玩呢?
老魏的雨花供石,都是在六合的石農家里和清涼山石市的地攤上淘來的。他靠獨到的眼光和出色的創(chuàng)意,把雨花供石作品,完美地呈現出來,讓人眼前一亮,心中一驚:雨花供石,竟然如此精彩!
上圖《佛耳》是一塊雨花瑪瑙,高約20公分,寬約14公分,厚約10公分。此石形如佛耳,淡紫色金黃色和白色的花紋,錯雜環(huán)繞,色調和諧,變化多端。命名《佛耳》,讓人浮想聯(lián)翩。
上圖,《事事如意》。紅木底座設計成如意造型,簡潔流暢。如意一端,是一塊橢圓形石英,布滿紫紋。中段兩只“柿子”,幾可亂真。老魏說,這叫“紫氣東來,事事如意”。這也是他得意的作品之一。
《洞中奇觀》也是雨花供石,形成孔洞,已是極難;洞中尚有鐘乳垂掛,更是奇觀,堪稱絕品!
上圖《井底之蛙》。青蛙精彩,己讓人稱奇;作品設計的創(chuàng)意,更令我為之叫絕。
上圖《六朝古井》,雨花瑪瑙,似圓似方,中心圓洞,形如井欄。欄面上的黃紋,如虹似橋,右側一古人,欲拜欲渡。配上一株六朝松,歷史的滄桑感,便借這口古井,彌漫開來。
老魏說,這“井欄”,是他花5元錢,在清涼山地攤上淘來的。做成作品后,有人出價6萬,要他轉讓。老魏不肯。
《清供.雅》。這塊松香瑪瑙,形如傳統(tǒng)的供石,“雲頭雨腳”,古樸典雅。
《鴻福.紅佛齊天》。這樣的純紅色,艷而不耀,潤而有澤,即便在雨花供石,也是極為罕見的。還能出落成這樣到位的佛形,更是難得。
老魏淘供石,眼光之“毒”,是出了名的。孫文說,有一次,他和老魏到清涼山淘石。地攤上圍了一大堆人。老魏在1元一塊的統(tǒng)貨盆里,揀了一塊小石頭,轉身就走。幾位石友跟上來,要看。老魏手一攤,一只活靈活現的小甲蟲,現在掌心,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有人當場出價1萬,要求轉讓。老魏笑笑回絕了:“這甲蟲和我有緣。我也喜歡哦!”
老魏說,在他心目中,南京有“二寶”:棲霞石,雨花石。棲霞石精品外流多,未能在石界形成氣候,殊為可惜。雨花石精品迭出,大名鼎鼎,固然可喜。可是,作為雨花石中的一個品種:雨花供石,至今還沒能引起石界的重視,實在遺憾!
一方《燭龍》,把大化石帶火了;一塊《歲月》,把戈壁石帶火了。一個石種要火,得有好作品,還要會宣傳。
終有一天,雨花供石,也會和雨花水石一樣,成為金陵石界的一張名片,一朵奇葩。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于江蘇南京。插隊老知青,資深媒體人,奇石愛好者。著有《人生處處有風景——王增陵隨筆集》《奇石雅記》《金陵石癡錄》。
張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