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鷹嘴豆在我國是一個少數人熟悉,多數人陌生的豆科作物。對于不熟悉鷹嘴豆的朋友來說,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鷹嘴豆在我國是一個少數人熟悉,多數人陌生的豆科作物。
對于不熟悉鷹嘴豆的朋友來說,可能很難想象這個我們以為名不見經傳的豆子,其實在世界范圍內的種植面積位居豆類作物的第3位,僅排在大豆和菜豆之后。
當然在這也不奇怪,畢竟當前國內鷹嘴豆的種植規模不大也就30萬畝左右,比起世界范圍內1億5千萬畝的總種植面積,就顯得太過微不足道了。
近些年鷹嘴豆在國內的“健康飲食圈”小火了一把,以至于做美食的朋友比做農業的人更熟悉它,但只要有人想吃,農業人就一定很快跟上來了。
中國農業人對新興農作物的“情感”非常濃烈,這“情感”說白了就是想種。早幾年的時候就有幾個初涉農業的朋友和依農探討關于發展種植鷹嘴豆的事情,熟悉依農的朋友都知道,在作物發展種植上依農特別喜歡“潑冷水”,喜歡先談困難再聊機遇發展,因此聊完之后不少朋友就退縮了。其說實話就個人來講依農對于鷹嘴豆這個作物的一些特點還是比較喜歡的,因此覺得確實值得寫一些東西給大家看。當然依農寡識,一些見解和建議可能沒有足夠的大局觀,但是或許對想發展種植或已經在種植鷹嘴豆的朋友們有些許的幫助。
認識了解鷹嘴豆,一個年老的“新興作物”
鷹嘴豆又稱雞心豆、挑豆等,這些名字均由其豆子的特殊形狀而來,為豆科鷹嘴豆屬一年生草本作物。當前鷹嘴豆規模化栽培品種的株高約在50——90厘米左右,一般情況下一個豆莢中只有1——2粒鷹嘴豆且1粒居多,高產品種每株豆莢可達百個以上。鷹嘴豆的根系十分發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尤其耐旱,當前各大洲基本均有分布。鷹嘴豆原產于亞洲西部,在其原產地它是相當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并有“黃金豆”、“豆中之王”的美譽。
依農之所以說鷹嘴豆是一個“年老”的新興作物,主要是因為相對于大部分國人對其的不了解,其實在世界范圍內它可能是人類最早栽培馴化的豆類作物之一,距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種植歷史,比原產于我國大豆的人為栽培的時間還要早上2000年。另外雖然大多數國人對鷹嘴豆比較陌生(這里依農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多是熟悉鷹嘴豆的朋友,要不然也不會因標題中“鷹嘴豆”進來閱讀),但是它傳入我國的時間其實也并不算晚,有史料記載早在2000年前,我國新疆地區就已對其進行人為的栽培,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初期引種后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推廣種植。近幾十年來,由于中國農業對作物多樣化的需求,鷹嘴豆在國內才開始被規模化的推廣種植,成為了一個“新興”的農作物,并且不論從產區適種性還是種植收益提升上,目前它在國內產區反饋的效果都相對較好,其實原因農業人都明白,還是種的少有可操作的區間。
當前鷹嘴豆的種植生產情況
在簡單的了解鷹嘴豆之后,要想談發展種植一種農作物,那勢必要看看它當前在國內外的種植生產情況,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亞洲是鷹嘴豆的主產區,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種植面積較大,約占世界范總栽培面積的80%以上,兩國均為鷹嘴豆的出口和消耗大國,去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朋友多可能見過各種以鷹嘴豆為原料的街邊小吃或是農副產品。另外非洲、歐洲、美洲也有種植分布,在非洲鷹嘴豆主要作為糧食作物,歐美地區則多用其加工成鷹嘴豆泥或是如花生醬一類的食品輔料,并有一定的進口需求。我國鷹嘴豆的栽培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新疆,云南旱區近年來也有一定的種植發展,當然其它地區也有零星的分布,不過占比不高,可能都不足5%,也就是說90%以上都集中在新疆。就像前文依農提到的我國鷹嘴豆種植面積也就30萬畝不到,在世界范圍內都占不得百分比。不過在農業人眼里,種的少可能是發展種植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講確實是這樣,畢竟鷹嘴豆被譽為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食品,宣傳的好將來可能會有不錯的銷路。
但是凡事都要考慮周全再做決定,那么僅以種植面積斷發展還是有些武斷了,我們再來看一個關鍵點,聊聊鷹嘴豆的產能(種植收益)。首先我們從畝產看,世界范圍內鷹嘴豆的平均畝產也就在200公斤左右,早期我國鷹嘴豆產區的平均畝產也就幾十公斤,當前平均畝產基本可以維持在150——200公斤左右,一些試種栽培田的畝產可達300公斤以上(在規模化之前,實驗種植的高數據參考意義不大)。然后我們從投資看,鷹嘴豆的適應能力較強,根系固氮能力強,病蟲害相對較少,可粗放式的管理(當然這里的粗放不是不管理,只是相對于其它作物而言),因此投資成本不大。最后我們從價格上來看,干鷹嘴豆的市場價格約在10——20元一公斤左右,加工后價格會更高,產地價格就要低一些。從這三個角度總體來看,鷹嘴豆的產能相對于蔬菜、果樹雖不突出,但是相對于糧食和雜糧還是可以,就當前國內產區表現來看,良好種植生產情況下農民朋友的畝收益約在600——1000元左右,產能尚可。寫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說,依農你這“涼水”還沒潑出來呢,別著急接著往下看。
想發展種植鷹嘴豆得均衡作物兩個不同的適種的問題
我們發展種植一種作物,較為重要的一個參考因素就是適種性的問題,這里的適種不僅僅是氣候區域下適合種植就可以了,還包括經濟性適種。依農之所以給與我探討過這個鷹嘴豆發展種植問題的朋友們“潑冷水”,就潑在均衡這兩個適種的問題上,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區域適種
對于“區域適種”我們很好理解,每種作物對其生長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較為適宜的環境下才能體現農作物最大的產能。舉個極端的例子,就像椰子一樣,只能在熱帶地區進行商品化的栽培種植,其它區域即便是能種活但可能也不結果。而對于鷹嘴豆來說,依農前文不只一次的提到了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它耐干旱、耐貧瘠,熱帶、溫帶氣候下均可以栽培種植。唯一一點是在鷹嘴豆極不耐澇,因此生長期降水量多且集中、土壤粘度大的區域不大適種。由此可以看出,鷹嘴豆在我國的適種區域非常廣泛。
二、經濟適種
簡單的來說經濟適種就是在適種區域內該作物經濟價值的體現程度,肯定是程度越大越適合。之前有朋友就問依農在山東可不可以發展種植鷹嘴豆,從區域適種上看顯然是可以的,但是經濟適種上就可能有些差強人意。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以簡單的一個對比例子來聊這個問題,當前國內鷹嘴豆的主產區集中在新疆的木壘、奇臺、吉木薩爾這三個縣的旱田(三個縣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在300毫米左右),土質相對貧寡,山東對比鷹嘴豆的主產區種植條件要更優越些,但是種植成本要高很多,比如說地租要會更高、人均耕地面積要少很多等。因此即便是種后產量高一些,投入產出比如何,還得細算。另外山東地區可選擇的經濟作物太多了,要知道當前大部分蔬菜作物的產能都比鷹嘴豆高。還有目前來看鷹嘴豆不可能替代山東地區主栽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因此就中國農業發展現狀綜合來看,在經濟適種上,鷹嘴豆更適合地廣人稀、土壤貧瘠、干旱可種植經濟作物較少的區域進行規模化的栽培,那樣才能把它的經濟價值最大化。
鷹嘴豆在國內的發展,要看它是否能從“農產品”走向“產品”
文初依農就表達了對鷹嘴豆喜愛,它的口感確實不錯,營養價值很豐富,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扶貧農作物,當前產區內農民朋友獲益都相對可觀。但如果想要擴大化的發展,讓其經濟產值更大化,依農認為還要做好兩個方面的保障,最終目的就是讓鷹嘴豆從“農產品”向“產品”的身份過度。
一、“號子”要喊響
這里“號子”指的是要向種植者和消費者做好更為充分的宣傳,對于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要求而言,“健康”是一個不錯的標簽,而鷹嘴豆恰巧具備這個標簽,可以從這一方面做足文章。另外一些故事、特產、文化類的推廣也可以進行。而對于種植者最好的宣傳是什么?依農認為較高收益是不容置否的第一要素,當前鷹嘴豆在國內主產區中收益尚可,想要有更大的收益,就要做到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第二個保障。
二、產業鏈要延伸
說白了產業鏈的延伸就是走好鷹嘴豆收獲后的下一步,把它從農產品加工成產品,將其價值更大化,讓從事種植生產的農民朋友獲得更高的收益。就當前來看,以鷹嘴豆為原料的加工產品主要有鮮豆罐頭(鷹嘴豆鮮豆和葉片均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干果、果醬、鷹嘴豆粉、罐頭等,依農認為這些應該是大力發展的方向,并且需要農企合作。當然當前產區也基本是這種模式,不過依農認為鷹嘴豆產業鏈應該進一步的優化和延伸,完善加工,開發更多的新產品。
寫在最后
在我國鷹嘴豆這么一個小、特農產品,可能在短時間內不會形成巨大的規模,但也正因如此,在各項前提條件均良好的情況下,對于區域、經濟均適種的地區,鷹嘴豆是不錯的選擇,指不定哪一天它火了。但是依農最后想說,即便是到了它火的那一天,依農也希望從事種植生產農業人清醒慎重,把作物發展種植的前提考慮全面了,再下決定,農業經不起經不起跟風種植了。
#谷豐計劃#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