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又是云南!2021年以來云南的稀缺動植物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簡直太多了。什么藏身落石間的“五爪金龍”圓鼻巨蜥、什么“印度野牛”、什么“冬青大蠶蛾”,以及剛剛又首次拍到的似熊非熊的“熊猴”、乃至絕跡了百年未見的“極危”物種“異葉苣苔”、四大猛
又是云南!2021年以來云南的稀缺動植物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簡直太多了。什么藏身落石間的“五爪金龍”圓鼻巨蜥、什么“印度野牛”、什么“冬青大蠶蛾”,以及剛剛又首次拍到的似熊非熊的“熊猴”、乃至絕跡了百年未見的“極危”物種“異葉苣苔”、四大猛獸之首的“豺”等等。這些都是云南地區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群體,2021年讓我們又見了回動植物界的“大世面”。
而這其實也能間接說明,云南地區的生物種群數量越來越龐大的同時,我國大的生態環境狀態也在呈現著良好向上的趨勢。畢竟也只有環境達標,甚至部分地區好到上百年前的地理環境狀態,才有可能為這些野生動植物群體提供可生存的基礎空間。那么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加之“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相信未來還將有更多生物出現。
這不,云南又出現“大蛇”了!自古以來生態好的地方就有蛇出沒,云南這樣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2021年已經有不少有關大蛇的新聞了。比如云南拍到的5米巨蟒,30年蛇齡;又比如云南前段時間在居民后院發現的3米巨蟒;抑或是在云南云溪闖進農家大院正在吞鴨子的39斤大蟒蛇等等。這不同樣是玉溪,一戶農家田地里又罕見發現了一條3米長的眼鏡王蛇。這是怎么回事?下面具體來看看!
云南玉溪農田驚現3米眼鏡王蛇,“自投羅網”被困漁網
日前,住在玉溪澄江跨馬村的一男子來到了自家的田地里,打算查看一下馬桑樹的長勢。突然圍欄那邊傳來了動靜,沒想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又粗又長的黑白相間的巨蛇“自投羅網”困在了自家的漁網上。本來漁網是沒用了之后,就暫時纏繞在圍欄上放置,沒想到這條黑白巨蛇自己鉆了進去。因為不敢輕舉妄動,于是趕緊報了警。
沒一會兒,5人小隊的消防員們來了,在勘察環境以及觀察蛇的外貌之后,消防員表示這是一條眼鏡王蛇,目測了一下,這條眼鏡王蛇大概長度有3米,大概和成人手臂一樣粗。加之眼鏡王蛇本就有劇毒,于是綜合了一下幾個解決方案,然后開始行動。首先,顯示其中一位消防員用捕蛇器抓住蛇的頭部固定。然后另外一位消防員配合用捕蛇器夾住蛇的頭部,其余的消防員則用剪刀把漁網剪開,一起合力將它裝進事先準備好的袋子中。
眼鏡王蛇是何物種
眼鏡王蛇又稱過山風、大扁頭風、吹風蛇、山萬蛇等等,世界上體形最長、排毒量最大的毒蛇,被稱為世界上最毒、最危險的蛇類。這種蛇雖然名字上帶有“眼鏡”二字,但其實并非屬于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單獨的眼鏡王蛇屬。這一蛇類一般體型都很粗壯,一經人類發現都是大蛇,平均長度都在3米到4米左右,在我國最長的記錄是3.8米,在全世界記錄是5.6米。
眼鏡王蛇體背呈現黑褐色,頸部具有倒V形的黃白色斑紋,軀干以及尾部背面有比較窄的白色鑲黑邊的橫紋,腹部呈現灰褐色交錯著黑色線狀斑紋。眼鏡王蛇的壽命大概在20年,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白天主要休息,晚上活動捕食,比如體積適中的蟒蛇、無毒蛇以及同類有毒蛇眼鏡蛇、銀環蛇、金環蛇等都是它的食物。當然,農家的鵝、雞、鴨等也是它的美餐。
當面對獵物的時候,眼鏡王蛇會和眼鏡蛇一樣抬起身體的三分之一然后張開嘴、露出毒牙,時刻準備攻擊。看準機會一口咬住獵物,利用特有的毒牙噴射毒液,讓對手麻痹從而制服。據悉,眼鏡王蛇毒液中干毒約100毫克,而平均致死量僅僅12毫克,也就說只要是被眼鏡王蛇咬中,那么只要不是及時科學處理注射血清,僅半個小時就會導致死亡。
野外看到眼鏡王蛇,到底要不要打?
俗語說:“有蛇不打,三分罪”,那么當野外比如像案例中的在農田中遇到眼鏡王蛇要不要打呢?魔方認為,肯定不能打!首先,眼鏡王蛇是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隨意傷害是犯法的。傷害國家保護動物受到刑事處罰的案例已經不在少數,這些也都能在各地查到。
其次,眼鏡王蛇是有劇毒的。它是世界上體長最長的最毒的蛇,沒有其他蛇可以與之媲美,那么當你選擇打的時候可能就會很容易自己被咬到。加之血清其實在每個地方都并不是超量供應,如果因此而喪命或者殘疾那就得不償失了。或者說換個說法,有的人喜歡把毒蛇打暈拿去泡酒。也是同理,它們只要沒有完全被打死,很有可能會泡了幾個月甚至幾年還反咬你一口,這些也都有案例存在。
為何又是云南出大蛇?
23日的時候,國家生態環境部召開了9月的例行發布會。在會上云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參加了就“云南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的相關記者問答,從其中我們能得到很多相關的最新消息。負責人表示,云南自古就是動植物王國,伴隨著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以及不斷探索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和恢復的有效措施,加大保護力度,其種類豐富程度算是穩穩地居全國之首。
相關數據顯示,云南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04%,截止到9月云南已修復棲息地面積600余公頃,同時聯合26個機構成立了“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其數量由1400只增加到近3000只,而亞洲象也從150頭增長到300頭。總的來看,云南已建立了362處自然保護地,實現了亞洲象、西黑冠長臂猴、綠孔雀等約50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以及分布區的增加和擴大,可謂是首先顯著。
在如此好的生態下,在物種如此豐富之下,當一定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形成,那么蛇作為食物鏈的一員,自然其種類以及數量也就更加多。出現大蛇不一定是一件壞事,至少在云南就是這樣。相反應該覺得高興,因為蛇的增多,大蛇頻繁出沒,也算是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見證之一。那么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出發,自然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我們要保護蛇這一物種了!
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