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薄皬囊簧群谟偷闹耖T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薄翱滓壹菏?/p>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p>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p>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p>
·············
說起紹興,上述的所有人物、情節在我腦海里輪番上映,百草園、三味書屋、孔乙己、閏土、猹、茴香豆······是我對紹興的第一印象。
或許我對紹興的第一形象有些許不正經,但不能說它就是全然無用的,畢竟都是名士之間的事,怎么能算錯呢?
紹興是名士之鄉,魏晉時期的嵇康、謝安,唐代的賀知章,南宋的陸游,明代的徐渭,近代的蔡元培、魯迅、秋瑾、馬寅初··············
中國文化史上的高光時刻,都在紹興留下了印跡,紹興最不缺的就是名人。
魯迅故居
在這么多的名人里,最讓人向往當屬魯迅先生的故居。
大多數青年人的童年,都一一被魯迅先生的“紹興回憶錄”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閏土到孔乙己,從猹到茴香豆···········都是童年時候背了無數次的必背考點,至今仍然記憶如新。
漫步魯迅故居:有蟋蟀、蜈蚣、斑鳩、皂角樹、桑葚、覆盆子的百草園;一個高而瘦、須發都白了的老頭站在三味書屋里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54,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一個項帶銀圈,手捏鋼叉的少年;一個穿著又破又臟長衫的老頭對著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這些畫面接連在眼前閃過,好似童年的記憶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重現。
游魯迅故居與其說是游景,不如說是游“回憶”,景色多得,回憶難尋。
沈園
沈園,原是南宋時期一個富商的私家后花園,因為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載入了史冊,“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于石,讀之悵然”。
這個園子記下了陸游和唐琬的《釵頭鳳》,也見證了一段有緣卻無份的故事。走進沈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塊一分為二卻藕斷絲連的斷云石,“斷云”諧音“斷緣”,隱喻了陸游和唐琬的愛情悲劇。
整個沈園不大,但處處都透露著江南水鄉的精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花草園林別有洞天,園內所有的建筑都朝向水面,和諧地構成了一個完整體。
蘭亭
蘭亭是書圣王羲之的居所,前身是一座典型的晉代園林,而后幾經修改,于1980年修復成明清園林的風格。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稧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紙《蘭亭集序》讓蘭亭享譽海內外。
蘭亭周圍林木郁蔥,溪水叮咚,環境幽靜雅致,園內建筑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杰作。蘭亭是書法愛好者的朝圣之地,是普通游客的靜心之所。
紹興,確實出了許許多多有一身傲骨的硬朗之士,難怪木心先生曾說:無骨的江南不只蘇州,有骨的江南當看紹興。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