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只有扛得住艱難,才能配得上夢想。“一天要搬12000多斤的鋼筋,為了省下3毛錢,每天只舍得吃素餡的包子”,這就是寧夏少年單小龍一天在工地上的工作和伙食。這個18歲的少年,和大多數打工人一樣,炎炎的烈日下在工地上穿梭著、奔波著。可誰能想到,這
只有扛得住艱難,才能配得上夢想。
“一天要搬12000多斤的鋼筋,為了省下3毛錢,每天只舍得吃素餡的包子”,這就是寧夏少年單小龍一天在工地上的工作和伙食。
這個18歲的少年,和大多數打工人一樣,炎炎的烈日下在工地上穿梭著、奔波著。可誰能想到,這時的單小龍已經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為何要去工地打工?這還要從單小龍的家說起。
寧夏西吉縣那個清貧的家
單小龍的家在寧夏西吉縣的馬嘴村,西吉縣地處大西北,常年干旱,經濟也不發達,是有名的貧困縣。
而單小龍的一家,因為父親早年腰受過傷干不了重活,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母親身上,母親常年幫人拔蒜苗、收芹菜。五口人靠著母親幫人收菜和爸爸打零來維持生活。
雖然家里不富裕,可單小龍的父親單貴德卻說:我和他媽媽家里人祖祖輩輩都沒念過書,自己還是去貸款時才學會的寫名字,我的娃娃們不能再這樣了!
所以,盡管日子過得清貧,單貴德和妻子卻全心全意地培養著孩子,一定要供出去。
單小龍兄妹3人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一直刻苦學習,成績都很好。
在單小龍和姐姐上小學時,上初中的哥哥因為在學校吃飯一天要花幾塊錢,不忍父母辛苦,也為了照顧弟弟和妹妹,初中沒畢業就輟了學,早早的出來打工供弟弟和妹妹上學。
大兒子輟學后,單貴德更重視二女兒和小兒子的教育。
單小龍4年級前都在村里讀小學,可那會村小學不教英語,父親覺得不會英語不行,就把他轉到6公里外的鄉鎮小學。為了接送方便,又特意買了一輛二手摩托。
單小龍記得,父親騎著那輛二手摩托車,載著他們姐弟倆上下學,沒幾年摩托車壞了,父親就用自行車,冬天下雪了騎不動,父親就推著走。每天來回24公里,風雨無阻。
正是父親十幾年如一日的支持,單小龍初中時在龍德二中,成績能排全縣前5名,中考時更是以690分的好成績考入了銀川一中。
努力的人生發光了
銀川一中可以說是整個寧夏最好的高中,建校100多年,每年有大批的孩子考上清北和985大學,進了銀川一中,相當于進大學校門。
可單小龍想省城花費高、家里壓力大,他就和父親說,“不去銀川一中了,在縣里讀書也一樣”。
父親卻說:要去,就是砸鍋賣鐵也供你上學。
當時隆德縣教育局和初中母校得知了單小龍的情況,獎勵他1000元。帶著獎勵和父母四處籌措到的錢,單小龍到了銀川一中讀書。
進了銀川一中后,老師又幫他申請了每學期1000元的國家助學金和500元的生活補助,學校也減免了住宿費用。
看著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單小龍更加刻苦了。
在2015-2018年3年間,他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第一個跑進教室。學習上也不和別人比,目標非常明確,哪科不行就攻哪里,每次有一點小突破就好。
高中3年沒補過一次課,也沒玩過一次手機游戲,就連微信和qq都沒有,因為那時的他還用著父親給他的普通手機。
正是靠著他的執著和拼搏,單小龍的學習開始發光了。2018年,以676分考入了清華大學!
工地打工
面對自家的情況,單小龍從未感到過自卑,為了籌到上清華的學費,高考后單小龍又跟著哥哥一起到工地上搬磚。
在工地上沒有技術,只有搬鋼筋最賺錢,所以單小龍就選了最苦最累的活,只為了能多賺點錢。
一般一次他要搬50、60斤,來來回回跑200多趟,一天要搬12000多斤,甚至為了省錢,每天也只吃素餡的包子……
很多人不解,都考上清華了,咋還要去工地干苦力?
因為那時哥哥家小侄子才1歲,結婚欠賬還沒還完,姐姐2年前也考上了銀川醫科大學,父母的壓力太大,自己能干一點是一點,希望家里的日子能好過些……
如今的他怎么樣了
如今的單小龍在清華大學讀大三,正努力學習知識,空余時間都泡在了圖書館,補英語、練口語。
他說,明年畢業后打算回老家當公務員或者做科研,希望能為家鄉做點什么,因為自己一路走來受到家鄉人太多的幫助和照顧。
如果能讓家里環境更好一點,改變他們的生活水平,我想也是一種成就和幸福!
寫在最后
有人說,如今社會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寒門學子都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單小龍沒有優越的教育資源,在這么貧寒的家庭里,卻獲得了成功。
就像單小龍說的:只有扛得住艱難,才能配得上夢想。
有時,貧窮只是人生的起點,不能決定人生的高度,奮斗過后就是幸福,加油!
感謝閱讀,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我是格桑花談育兒,8歲女孩的媽媽,孩子教育的路上我們始終在一起!
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