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59年9月30日夜幕降臨,建成不久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里,5000多個人正在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歡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頭頂上的天花板棚里,正有五十個人手拿棉被,嚴陣以待。那么這50個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為什么在人民大會堂的第一宴
1959年9月30日夜幕降臨,建成不久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里,5000多個人正在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歡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頭頂上的天花板棚里,正有五十個人手拿棉被,嚴陣以待。
那么這50個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為什么在人民大會堂的第一宴上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呢?今天富貴就為大家揭開背后的故事。
感興趣的朋友和新來的朋友們可以先點點關注,既方便回顧往期視頻,又不錯過之后的精彩內容。
臨時換會場? 鄭連福:堅決不行!
1959年9月30日中午,距離人民大會堂第一宴,僅有不到7個小時了。
作為人民大會堂的主持建造者之一,沈勃突然接到了北京市市委的電話,“你立即到市委辦公室來一趟吧。”
沈勃預感到這個電話很有可能跟今晚的宴會有關,于是他急忙放下手里的工作,匆匆趕到了市委辦公室。
剛一進門,北京市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就著急地問了一句,“沈勃,怎么人民大會堂不安全呢?”
沈勃不知道前因后果,一下子就被問蒙了,這時候旁邊坐著的另外兩個同志連忙解釋道,“沈勃同志,不是人民大會堂不安全,是宴會廳有些安全隱患。”其中一個人說的時候,還用手指了指天花板。
聽到這兒,沈勃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來是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天花板,因為當年建造的時候采用的是木質龍骨,加上又有電線分布在其中,如果某個地方起電打火,很可能會引燃木料,造成火災。
不過因為當年建造的時候,我國的鋼鐵產量并不算太高,所以當時采取的是仿照古建筑的木質天花板結構。
公安部門的同志們在例行排查之中發現了這個隱患,因為宴會當天用電量會很大,一旦出現短路,就會有起火的可能。于是當即就報給了北京市市委,這才有了剛才的一幕。
老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宴會當天一定會大量用電,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旦短路起火,5000多人的安全問題沒有保障,后果將會不堪設想。
要知道這是新中國建國十周年的宴會,到時候不僅會有國內的領導人,更會有成百上千個外國來賓,這不僅僅是一場宴會,而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的一次重要亮相。一絲一毫的錯誤,都會對我國的形象造成很大影響。
沈勃低頭思索了很久,“要是因為宴會廳不安全,那今天的宴會怎么辦呢?”
劉仁也很苦惱,“要不,我們就請示周總理吧,我們另安排地方。”
“不行,現有的宴會廳根本沒辦法容納這么多人,而且到現在了,已經來不及布置了。”沈勃當即就拒絕了這個提議,而且所有請柬都發出去了,此時換了地址,那就成了一場外交事故。
其實,就算沈勃同意換宴會地址,有一個人也是堅決不同意的,他就是這次宴會的負責人——鄭連福。
出生于1918年的他,17歲就進入北京飯店當了學徒打雜,憑著肯吃苦肯受累的勁頭,只上過三天私塾的他硬生生學會了五國日常用語,還通過觀摩宴會籌備,自己積累了豐富的宴會設計知識,還創造性的提出了“中餐西吃法”,可謂是經驗豐富、樣樣精通。幾年之間,鄭連福就接待了3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幾乎沒有出過任何差錯。
作為開國第一宴的設計者之一,鄭連福自然也參與到了這次人民大會堂的五千人之宴中。從接到通知,到策劃,再到現場測量,鄭連福不知道有多少個日夜都在為了這場宴會殫精竭慮。
如今要換宴會廳,他自然也是第一個不同意。可不換地址的話,天花板上的安全隱患怎么辦呢?
沈勃的腦海中閃過無數解決方法,最終他拍板,“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宴會是安全的!”很快,沈勃就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他的話。
天花板上50人待命 服務員上菜看紅綠燈
9月30日下午,沈勃剛從市委辦公室出來,就連忙找了五十個機電工人,一起到大會堂的宴會廳排查了。大家都是人民大會堂建設的見證者和經歷者,一聽到宴會需要人手幫忙解決問題,都不由分說地跟著沈勃去幫忙。
天花板頂棚上,沈勃等人拿著手電筒,在每個電線接口處仔細觀察,又悶又黑的空間里,他們彎著腰呆了幾個小時,最終沈勃在相對來說隱患較大的地方,分別安排了幾個人留守,旁邊還備著厚棉被,一旦起火,就直接蓋上,防止蔓延。
由此,就有了50個人在人民大會堂天花板上待命的故事。
天花板上的事情弄清楚了,那就再往下看,回到正在舉行宴會大廳里。
五千人規模的宴會,在大廳足足要擺上472張桌子,而那時的人民大會堂只有200多個服務員,20多個廚師,這對如此規模的宴會來說是遠遠不夠用的。為了確保宴會順利舉行,鄭連福等人從北京各大飯店臨時選拔了近1000名服務員,而他們的平均年齡幾乎都在17歲左右。
年輕人學東西比較快,可而大家都是從不同單位過來的,平時的服務標準也都不盡相同,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統一訓練,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鄭連福讓所有人從最基本的端盤子走菜開始,每一步都力求完美,動作一定要標準,就連周總理也曾經親自關照過服務禮儀的問題。畢竟周總理是去過歐美各個西方國家的人,見識深遠,對禮儀規范的問題十分在行。
日復一日的訓練之下,大家越來越上手,走菜、倒酒、餐巾餐具擺放,統統都做得井井有條。
時間終于來到了宴會正式舉行的時間,9月30日晚上天色漸暗,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燈火通明,來自中央領導人、各個國家的外賓按照次序分別進入。
倘若此時環顧四周,就會有細心的人發現,大廳幾面的墻上都掛著紅綠燈,而主席臺一側站著的鄭連福,手里就拿著控制所有紅綠燈的遙控器。
或許大家都會好奇,這紅、黃、綠燈都分別代表什么含義呢?鄭連福又為什么要在宴會廳掛上幾個紅綠燈?
這就要先從宴會廳的規模說起了,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高15米,面積7000多平方米。或許這個數字看起來有點抽象,但宴會廳的面積比一個正規的足球場還要大上半圈。
在如此規模的宴會廳里,從食品安全和衛生把關到菜品的裝盤上桌,從餐具器皿擺放到出菜上菜路線,一樁樁一件件都馬虎不得。如果單靠喇叭傳遞信息下達命令,不僅保證不了所有人都能聽到,而且高聲的喇叭無疑會擾亂宴會廳的氛圍和秩序。
就在鄭連福苦思冥想之后,他突然在看到馬路上的紅綠燈之后開了竅。
紅燈亮起時,就是奏響國歌的時候,還有毛主席等人發表講話的時候,這是無論服務人員在干什么,都要立即停下來,肅立行注目禮。
黃燈亮起時,各個崗位的服務人員各就各位,在崗位上準備就緒,準備開始上菜上酒。
綠燈亮起時,各個分區的服務員就開始按照既定流程走菜。
在二樓宴會廳拐角的沈勃曾經回憶說,“我就坐在那個地方,看整個宴會廳的情況,很清楚,但是因為很緊張,所以周總理的開會詞一個字我都沒聽見。”
而作為宴會負責人的鄭連福則更是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宴會廳每個地方的動靜他都要時刻注意。
熱情洋溢的氣氛中,人民大會堂自建成以來的第一次五千人的國慶招待宴會逐漸接近尾聲,一場宴會賓主盡歡。在來賓們談笑風生的場面中,可以看出這次盛宴舉辦得非常成功。而此時,鄭連福、沈勃以及藏在天花板棚頂的那50個人,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貴州茅臺 中華香煙 西湖龍井
或許有許多人會好奇,國宴之上,都有些什么菜呢?
今天富貴就來一一告訴大家:當時十周年大慶的國宴菜單分冷菜、熱菜、點心和水果,而每個桌子上都放著中華香煙、貴州茅臺和西湖龍井這套固定搭配。
這套搭配就算放在今天,也是很難得,很貴重的待客之禮了,這也足以可見我們國家舉行宴會的誠意。
此次國宴,每桌都要上15道菜,因為要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口味,所以菜肴多以清淡、軟爛、香醇、口感溫和不刺激為主。
冷菜有桂花鴨、叉燒肉、鳳尾魚、珊瑚白菜、紅椒、掛爐鴨、醬牛肉、油燜筍、焗雞、熗黃瓜、姜汁扁豆、冬菇、鮑魚。
熱菜有口蘑燒雞塊和燒四寶。
因為如此大規模的宴會,既要熱菜現做又要同步上桌的難度實在有點大,所以菜品幾乎都是由北京的各個飯店做好半成品,在統一送到人民大會堂進行切配裝盤。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難想象到,這場宴會的后廚有多么忙碌。
值得一提的還有當時宴會的座位排序,要知道在國宴之上,座位不僅僅是禮節問題,更是國家間的外交問題。當時排在主桌的毛主席旁邊,坐的就是來自蘇聯的赫魯曉夫,而周總理的右邊坐的則是來自朝鮮的金日成。
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我們還是十分注重和蘇聯以及朝鮮的外交關系的。
當時我們跟蘇聯的關系已經發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就在新中國舉行建國十周年招待會前夕,赫魯曉夫還在訪問美國的路上,直到9月30日下午,他才乘坐專機,姍姍來遲。
不過胸襟寬廣的毛主席并沒有介意,在赫魯曉夫抵達之前,他就跟劉少奇、周總理等人一起前去迎接,以表我們國家對待外賓的誠意。
晚上七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招待會,如期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周總理在慶祝招待會上發表講話,字字鏗鏘的講話受到了熱烈歡迎,掌聲和歡快的樂曲聲響徹了整個宴會廳。
宴會上大家喜氣洋洋,一同舉杯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歡慶,觥籌交錯間,一場宴會在賓主盡歡的氛圍中圓滿結束。經此一宴,新中國在國際更是成功亮相,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大國的禮節、熱情、能力......
人民大會堂從1958年10月26日打基到1959年8月,僅二百八十天左右就完成主體工程,高峰期現場工人超過一萬五千人。而1959年的第一宴更是彰顯著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和行動力,人民大會堂第一宴的背后,更是我們蒸蒸日上的國力。
33年后,國家對人民大會堂進行大規模升級改建,從那以后,我們再也不會殫精竭慮,為安全問題而擔心了。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