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日,長沙網發布的一則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長沙梅溪湖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鯰魚,經專家鑒定是外來物種紅尾鯰!這種魚原本生活在亞馬遜河、埃塞奎博河以及奧里諾科河流域,原產地包括厄瓜多爾、巴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國,是一種性情兇猛的大型淡
近日,長沙網發布的一則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長沙梅溪湖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鯰魚,經專家鑒定是外來物種紅尾鯰!這種魚原本生活在亞馬遜河、埃塞奎博河以及奧里諾科河流域,原產地包括厄瓜多爾、巴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國,是一種性情兇猛的大型淡水鯰魚。
紅尾鯰
據推測,梅溪湖的紅尾鯰很有可能是當地的觀賞魚愛好者放生的,這種行為已經觸碰到了生態保護的“紅線”。在得知消息后,當地農業部門隨即介入調查,在梅溪湖周邊宣傳欄處張貼了警示傳單,今后會加強監管力度,嚴格打擊非法放生行為。
那么,怎樣才算是科學的放生呢?原則上,放生應提前向當地農業農村部門提前15天報備,包括放生的物種名稱、數量、規格以及放生的地點、時間等等。要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雜交種以及轉基因種一律禁止放生,以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紅尾鯰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相比于革胡子鯰等外來物種,紅尾鯰在國內的知名度要小很多,但其威脅程度卻絲毫不亞于前者。作為亞馬遜河流域的土著魚種,成年后的紅尾鯰最大能長到1.34米,體重可達44.2公斤,足以碾壓國內絕大多數的本土淡水魚,是江河湖泊中的頂級獵食者。
在國內,紅尾鯰在水族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享有紅尾貓、枕頭鯰、招財貓、紅尾鴨嘴等不同的稱號。這種鯰魚體型延長,頭部寬而扁平,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則為雪白色,尾鰭是鮮艷的橘紅色。在紅尾鯰的吻部,上下共有6對白須,眼眶上半部分是白色,形成了“半圈白”,區分度很高。
亞馬遜河兩岸叢林茂密,水質渾濁,透明度低,當地的底棲魚類大多視力不佳,紅尾鯰也是如此。白天,紅尾鯰幾乎一動不動,隱匿在樹根、黑穴以及水生植物的底部,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在捕獵時,紅尾鯰作為肉食者的本性開始暴露,性情異常兇猛,食量巨大,活魚和腐肉都在取食菜單上。
隨著體型不斷增長,紅尾鯰的捕獵范圍會變寬、變廣。從生態學角度來看,適應力強、生長快、食性雜等特性都是紅尾鯰的優勢,食物競爭力強,能夠適應南方大部分天然水域。
紅尾鯰一旦通過放生等途徑擴散到了野外水域,就有可能會搶占本土鯰魚(南方大口鯰、土鯰)的生態位,也可能會與之發生雜交,污染純種基因(老虎紅尾鯰就是紅尾鯰的雜交種)。如果放生的數量較多,紅尾鯰在局部水域建立野生種群的可行性會更高,自行繁殖后不斷擴大,甚至引發局部的物種生存危機。
紅尾鯰引入20多年,為什么在南方更加常見?
其實,長沙梅溪湖發現紅尾鯰并不是唯一的案例,2019年珠江流域也曾有人釣獲過野生的紅尾鯰,引發了不少釣友的熱議。
據這名釣友反映,“怪鯰魚”明顯不是本土的大口鯰,其頭部遍布黑褐色斑點,尾部橘紅,背腹之間有一條清晰可見的分界線。關于這條鯰魚的來源,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本土鯰魚發生基因突變后形成的,有人認為是不知名的雜交品種。而從釣友提供的照片來看,這種魚其實就是紅尾鯰。
我國引入紅尾鯰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08年前后,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還曾推廣向農戶推廣過紅尾鯰的養殖技術,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一物種最終并沒能像羅非魚、淡水白鯧一樣被廣大養殖戶所接受,并不是當前的主流養殖品種。
不過在我國南方水域,紅尾鯰的發現案例近兩年呈增加趨勢,而在北方,發現的次數卻是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南方相比于北方更容易發現紅尾鯰,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這和紅尾鯰的生態習性密切相關。作為熱帶魚種,紅尾鯰適宜生活在23~40℃的水溫中,最佳的生長溫度為25~28℃。只要水體溫度低于21℃,紅尾鯰就可能會被凍傷,體表長出霉斑,死亡率大大升高。而在我國北方地區,水溫常常跌破20℃,冬季水溫長期在10℃以下。在這種情況下,野外的紅尾鯰無法順利越冬,根本沒有繁殖的機會。
紅尾鯰能在長江流域存活嗎?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長河,全長6397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累計發現了405種不同的魚類,被譽為“水生生物的種質基因庫”。長江流域的水環境和地形條件復雜,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氣候類型多樣,為多種外來魚類提供了宜居生境。
截止2021年,長江流域已發現了20多種外來魚類,其中就包括羅非魚和紅尾鯰。就在2019年5月,重慶市南川區的市民陳先生在鳳嘴江邊看到了一條紅尾鯰,體長10多公分,重量0.5斤左右。
鳳嘴江屬于烏江水系,而烏江又是長江的一條著名支流,因此鳳嘴江也可劃分為長江流域。那么,紅尾鯰究竟能不能在長江中自然繁殖呢?
我們可以先拿羅非魚做個比較。眾所周知,羅非魚也是典型的熱帶物種,長江流域的羅非魚養殖業已經蔚然成風,長江中發現羅非魚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現有研究表明,荷那龍羅非魚的致死低溫為9.5℃,莫桑比克羅非魚為8℃,而人工培育出的尼羅羅非魚則可降到7.4℃。有理由相信,經過反復的人工選育和雜交,羅非魚適應低溫的能力還能更強,將來有望可能會突破5℃,這將是一個漫長的育種過程。
相比之下,紅尾鯰適應長江水溫的可能性更低,威脅也要小很多。前面已經提到,水溫低于20℃時紅尾鯰的死亡率就會升高,而在每年2~4月份,長江口底層的最低水溫僅有10~13℃,長江中游及上游的最低水溫則在10℃以下,遠遠低于紅尾鯰的低溫下限。
因此,要想考察紅尾鯰在國內的適應范圍,還要將緯度進一步降低,視線也就隨之來到了華南的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是“高危區”?擅自放生需警惕!
珠江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穩定在14~22℃之間,最高氣溫可達42℃,最低氣溫為零下9℃。在珠江三角洲,水溫長期維持在20℃以上,非常適合熱帶魚類的生存和繁殖。
大家都知道,珠江流域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重災區,這里水溫適宜,是熱帶魚類的天堂。據調查,麥瑞加拉鯪、食蚊魚、羅非魚、革胡子鯰等均已在珠江實現自然繁殖,局部地區已經泛濫成災,大有失控之勢。
同樣,紅尾鯰混入珠江流域的可能性也極高,種群規模尚不明確,急需進行摸底調查。鑒于紅尾鯰的高入侵特性,華南地區應加強野外監管與科普宣傳,提高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避免盲目放生的現象發生。
對于我們普通群眾而言,見到有人放生外來物種,要及時制止,如果對方不聽勸告,那么就應依法向上級反映、舉報。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如果個人將外來物種放歸到野外,應由縣級以上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負責管理,責令放生者限期捕回,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如果放生者超過規定期限無法捕回放生物種,則應由相關部門代為捕捉,所需費用均由放生者獨自承擔。
對于紅尾鯰的放生現象,您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