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謀生事記檔案031此時此地,你在何處閱讀這篇文章?在同一片月光中,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或許出生就衣食無憂,有的人或許為了一個讀書的機會而汲汲營營;有的人從不知柴米貴,有的人生來就需為五斗米而拼搏。世事就是如此不公平,該如何改變命運?苗族姑
謀生事記檔案031
此時此地,你在何處閱讀這篇文章?
在同一片月光中,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或許出生就衣食無憂,有的人或許為了一個讀書的機會而汲汲營營;有的人從不知柴米貴,有的人生來就需為五斗米而拼搏。世事就是如此不公平,該如何改變命運?苗族姑娘姜央的故事,或許是一個普通人的奮斗成功史。
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和你們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筆者正在貴州黔東南的一個縣城里。該如何描述這個縣城呢?這里百分之98的人是苗族人,這里雖然是縣城,但大部分的房屋都屬于"半完工"狀態。當地人說,他們需要每年出去打工,把掙來的錢一點點蓋房屋。每年完成一點,才造就了如今縣城奇怪的景觀。
那么縣城下面的鄉鎮呢?你或許難以想象。那些用牛糞和甘草和起來的房子,竟然還能住人。這些依山而建的苗寨,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族體系。苗寨里的姑娘有一部分很早就嫁人生子,能走出大山的遙遙無幾。在姜央為筆者敘述這些的時候,筆者并沒有很切身的感受。而當筆者自己一個人坐飛機從所在城市到貴陽,再從貴陽輾轉大巴車到黔東南首府凱里。然后在一片嘈雜中轉車到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再從縣里攔住破舊的小巴車去鄉鎮時,筆者才明白,在中國,真的有這么些地方,是貧困的。也有這么一群人,生來和我們不一樣。
面對詭譎的命運,有些人或許就這么匍匐而下,但姜央不一樣。
"和我一起上小學的同學,只有三位女孩走出了寨子"
和寨子里很多姑娘不同,阿朵姜妮的父親是他們寨子的族長。也因此,她們家的條件比較好,足以讓她有機會一直讀書,看到外面的世界。
而她的同學們呢?這個苗族姑娘說,在寨子里或許14歲就已經是一個姑娘成家的年齡了。(筆者知道這個和我們所熟知的法律有所出入,但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存在)當年和她一起讀書的女孩子中,只有三個人同她一樣,走出了寨子。
阿朵姜妮是一個苗族名字,這個名字意味著"天空中干凈的云彩"。之后這個姑娘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因而下文中我們還是稱呼她為姜央。
雖然生在苗寨,經濟條件并不寬裕,但姜央的童年是幸福的。和很多城里的孩子不同,她的童年是在大山里度過,自由而爛漫。父母親的愛也是不拘束的,這造就了她日后獨立的性格。苗族的分系很多,姜央的父母來自不同的苗族支系。父親是黑苗,而母親是長裙苗。或許你只有親自在苗鄉里走過,才能明白這些描述。長裙苗,就是穿著漂亮的長裙的苗族支系;黑苗也顧名思義。姜央的母親一族,世代是打銀的,小小的姜央,就是在叮叮當當的打銀聲中成長的。
成年后,姜央來到深圳工作。學習空乘專業的她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供職于金融行業。但深圳的水泥森林和苗寨不同,這里有太多的規矩,也少了新鮮自由的空氣。姜央很不習慣。
一次偶然機會,父親的干女兒,姜央的干姐姐(后文簡稱姐姐),在成都工作,邀請姜央到成都來玩。慢生活的成都一下子吸引了姜央,她愛上了這里。苗族女孩的獨立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盡管還未想好未來該怎么走,姜央還是辭掉了工作,在一周內來到了成都。
或許很多人對姜央此時的選擇表示懷疑。畢竟生存不易,你怎么可能隨便辭去工作呢?筆者還是那句話,如果你來苗鄉走走就知道了。這里是唱歌跳舞的地方,大家圍著火盆舞蹈,并不為多賺錢或者少賺錢而苦惱。(當然,這里說的并非是旅游目的地)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姜央自然有著傳承。
盡管來到成都,該干什么呢?
姜央想到了之前在深圳工作時的一個場景:因為自己是從苗寨里出來的,不少同事總是帶著好奇或者羨慕的眼光看待自己身上的銀飾。久而久之,也有同事要求代購。甚至是同事的親朋好友看到銀器好看,也拜托姜央來帶。
何不做銀飾?
姐姐的提醒讓姜央動心了。母親一族是專門做銀飾的。三位舅舅都開了自家的銀飾店,而自己也有些基本的手藝傍身。如果做銀飾,也未嘗不可。
那什么時候開始呢?
姐姐說,擇日不如撞日,就從現在開始,做苗族銀飾。
那是2015年。
"白手起家的意思是,真的什么都沒有"
姜央來到成都,身無長物。甚至連房租,都捉襟見肘。
她帶著幾件苗族銀飾,靠著姐姐的人脈開始售賣。姐姐在成都工作,業余有學習古琴的愛好。古琴老師看到姜央的銀飾很有特點,買了一些,同一個古琴班里的一些同學,也掏了腰包。
有幾位朋友甚至表示,自家有店鋪,可以幫忙售賣。
然而,來成都的前兩個月,姜央明白,如果不是這些好心人出于"可憐"的心態來買一些銀子,她們幾乎顆粒無收。甚至是之前的老同事,還帶來一些零散的單子。
必須改變現狀!姐姐自小喜歡美術,還是自學設計。而從來沒有學過市場營銷的姜央,也開始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慢慢學習。她從顧客口中聽到了文創集市。這個集市是公益性質的,雖然不收取攤位費,但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需要捐給自閉癥兒童。初到成都,幾乎陷入絕境的姜央幾乎沒有思考,就答應去文創集市試試。
她買了一張小課桌,可折疊的那種,又網購了一塊桌布,第一次擺攤生涯開始了。其實這種擺攤如今在夜市里也常見的,不少創業者把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放在攤位上,一坐就是一晚上。不明就里的人會覺得這樣擺攤很容易,其實其中的門道非常多。譬如姜央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關:定價。
之前無論是同事代購或者是朋友介紹,她販賣自家的苗族銀器都是成本價加上運費,自己幾乎沒賺錢。而如今來集市,她沒有任何營銷方面的基礎,也開始這么定價。雖然在夜市的生意不錯,但姜央幾乎沒有賺錢。刨除公益基金百分之二十,不虧錢就已經謝天謝地。
夜市擺攤還有個難點,那就是路途。很多攤位費低廉的集市,都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姜央資金緊張,沒錢打車,坐公交也有些捉襟見肘。她和姐姐兩個人只好買了一輛電動車,風里來雨里去,開始趕集。就這么趕了一年,錢沒怎么賺,但名聲卻打開了。
一邊在夜市擺攤,另一邊,毫無經驗的姜央也遇到了創業初期的另一個重創。以為朋友和她商量,可以合作開一個工作室。朋友買茶,她們賣銀器。80多平方的工作室,在2015年的成都租價是3000元,交半年押半年的房租。姜央沒有多想,就和房東談妥了協議。就在付房租的那一天,朋友突然反悔說不做了。
沒啥經驗的姜央,臉皮還薄。盡管沒有付任何押金,姜央還是非常尊重房東,和姐姐兩個人承擔了所有房租。當時的她,甚至連信用卡都沒有,是姐姐把信用卡刷爆,才付了小一萬多的房租。
等交完房租,才叫做徹徹底底的沒錢了。全部收入,也就靠姜央之前的同事介紹的朋友遠程代購苗銀而來。
"天無絕人之路,一步一個腳印"
很多人在創業初期一定設想過一個未來,要賺多少錢,要開多大的鋪子。
但姜央不同。她所求的沒有那么多。因此,只需要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開銷她就能知足。也是因為秉持著這么一顆平常心,姜央的路能比普通創業者走的更遠。
在集市打拼了一年左右,姜央的名氣開始漸漸出來了。她們堅持售賣苗族銀器,姐姐自學設計,把苗族的元素融合在設計里。譬如蝴蝶媽媽、孔雀、鼓等等,都是苗族常見的圖騰,也深受客戶的喜愛。
在此期間,還有一個小插曲出現。姜央從苗寨里走出,當初想要做銀器生意,還專門回到苗寨學習一陣子手藝。盡管從小耳濡目染,在學余時還需要幫忙,說實話姜央的手藝在苗族也算一般。這些年里,她漸漸發現,不少苗族的老手藝人不做銀器了,他們中大多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家鄉務農。造成這個局面的還是因為老家的不少銀匠都守著舊手藝。譬如說焊接,苗族的傳統工藝是用嘴吹火,每次焊接完了就會灰頭土臉一身黑;在譬如說苗族銀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花絲工藝。一根銀條要穿過12個孔,才能變成頭發絲那樣的細絲。這種拉絲工藝傳統匠人會全部用手來完成,非常吃力,效率也不高。但事實上只需要借助一點點機器動力,拉絲會變得很輕松,且均勻。
這些先進的工藝由姜央帶回苗寨,告訴父親和舅舅,卻引起了新老兩代人的不小摩擦。老一輩苗族銀匠認為要堅守傳統;而姜央卻認為與時俱進不是放棄傳統,只是推陳出新。在姜央的努力下,父輩們雖然有時不太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也開始漸漸接受新事物。
如今,姜央在成都的工作室,所有的銀器都是苗族工匠完成。她不僅帶動了家里幾個親人的銀子生意,也讓不少老手藝人重新找到了吃飯的活技。
苗族是個母系氏族。在動蕩年代,苗族的女性會把銀子穿戴在身上,男人們出去打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今苗族銀器繁復的花紋工藝。姜央在出生時,外公就傳給她一把鏨花刀。這把刀,也寓意著傳承。
但傳承不代表守舊,這個苗族姑娘和姐姐一起,在傳統的苗族元素中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也嘗試別的民族圖騰。他們不拘泥于任何類型,但手藝的本源還是苗族的鏨刻和花絲工藝。就這么一步一個腳印,在工作室開業半年后,就開始盈利。
當然,除了設計元素,對于產品品質的把關,也是姜央堅持的。在開業不久,有一批花絲和鏨刻制作而成的銀鐲,從家鄉運到成都。姜央檢查后發現有工藝不合格,這種瑕疵放在不懂苗銀的人眼中,是很細微甚至無法察覺的。但姜央卻認為,不能把自己不認可的產品賣給客戶,即使在創業初期,她也不惜耗費成本守住品質。
從最開始的80平,到2018年的200平工作室,姜央的工作室開始初具規模。姜央不肯透露具體的盈利額,但從她的單品幾百到上千的銀飾品售賣價格來看,從她工作室的規模來看,這個數字是可觀的。
姜央也把幾個苗族小伙子帶到了成都。剛來這個大都市的時候,他們甚至連語言都不通,但是憑著自己的手藝,這些小伙子也開始走向了人生的新旅途。如今,這個苗族姑娘也開設苗族文化的分享課。她期待著,用自己的力量,把這種傳統文化,傳播的更遠。
【記者手記】
謀生想要告訴大家的故事,都是有復制性的故事。可是看起來,苗族姑娘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她的故事有復制性嗎?當然,她從無到有,從未有過怨言。從創業之初,她沒有畫下大餅,而今,她也沒有志得意滿。每一個小目標的實踐,實現,最終總會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姜央沒有任何創業知識,也沒有設計能力。但是她卻利用手頭資源,從跑市集開始,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連她都能成功,每一個在路上的你,又何嘗不能拼搏一番?說不定,下一個轉折點就在明天。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筆者正在苗鄉。這里是國家級貧困縣,但這里的人臉上洋溢的笑容卻比我在任何地方看到的都要多,大概就是這么一份知足長樂吧。
關注我們看看別人的謀生故事:
1.全職奶爸20年不上班,他靠什么月入五萬?
2.0經驗進入寵物行業,她用一年時間在北京擁有4家貓咪酒店
3.開過公司,留過洋,簋街代駕“大佬”的前半生
征集線索
這是關于小人物如何在大時代里謀生的故事,如果你認為你身邊正好有這樣一個人,他/她的生存手段讓你佩服,故事讓你感動。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她都努力嘗試過。那么,把她/他的故事交給我們吧。
(我們會給予提供線索者一定報酬,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趕快聯系我們吧。官方郵箱huanxinwenhua@163.com)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