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行走、站立,導致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其實臨床上可以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疾病可以通過日常保健進行減輕,今年就和大家聊一聊出現足跟痛的中老年人如何進行科學的康復鍛煉。足跟痛“足跟痛”又稱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行走、站立,導致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其實臨床上可以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的疾病可以通過日常保健進行減輕,今年就和大家聊一聊出現足跟痛的中老年人如何進行科學的康復鍛煉。
足跟痛
“足跟痛”又稱“腳跟痛”,指的是足跟部一側或雙側疼痛,好發于老年人或體型肥胖的人,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征。臨床上足跟痛的發病率很高,其中5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發病率可達到12%,特別是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可以說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實足跟痛可以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多與勞損和退化有關系,因此想要得到準確的治療,必須明確導致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可能是這5種疾病引起的
足跟痛的發病原因有很多種,對于中老年人來說誘發足跟痛的原因多與慢性、退行性疾病相關,同時也與肌肉和骨骼的慢性勞損有直接關系,對于老年人而言,足跟痛常由以下5種疾病引起。
①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又稱足跟疼痛綜合征,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會影響日常步行、活動和生活等。足底筋膜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誘發足底筋膜炎。其發病本質是因為局部肌肉勞損,足跟部脂肪組織消退,跟骨結節發生慢性滑囊炎,導致局部筋膜纖維化、粘連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從而刺激神經引發疼痛。
足底筋膜炎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第一步痛”,即晨起下床邁出第一步開始感覺足跟刺痛甚至鈍痛,或者長時間靜止不動后邁出第一步發生疼痛,行走數步后疼痛有所緩解,但隨著步行時間增長或站立時間增加,疼痛又加劇。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點、跟骨內側結節處,即痛在足跟。
②足底脂肪墊萎縮
足跟墊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塊組織,其主要作用是緩沖跟骨和跟腱之間的摩擦。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慢性勞損,導致足底脂肪墊的水分、膠原以及彈性的丟失,從而造成足跟墊的萎縮。當脂肪墊萎縮彈力下降后,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跖筋膜炎疼痛的區域不同,其特點是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③跟部滑囊炎
“滑囊”就像自行車軸承的潤滑裝置,跟部滑囊的主要作用是緩沖跟腱和皮膚之間的摩擦。但當長期穿戴不合適的鞋子,特別是不合適的高跟鞋時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跟部滑囊炎的特點是跟腱上就出現一個疼痛的紅色腫塊,有時腫脹擴展到跟腱的兩側,疼痛的區域多在跟腱處。
④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是跟骨結節處向前延伸的骨贅,是長期的應力損傷造成的病理性增生。一般情況下跟骨骨刺病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但當跟骨骨刺對周圍腱膜、足跟脂肪墊形成潛在刺激,累積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圍組織水腫增生增厚,進而刺激神經成為跟痛潛在致病因素。由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癥狀常有以下發作特點: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階段可引起疼痛,雖然此時骨刺很小,甚至X線檢查也不能發現。嚴重者足跟底部頑固性疼痛,晨起或休息后開始,走動時癥狀明顯。查體跟骨結節處壓痛明顯,患足足弓加深,結合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
⑤跟腱炎
跟腱是由連接小腿后方肌群與跟骨的帶狀肌腱纖維組成,是支持人體站立、行走、跑步和維持平衡的重要結構。但當跟腱在短時間內承受的壓力過大時,可能會發生勞損、細微挫傷或撕裂,進而出現無菌性炎癥。跟腱炎的典型癥狀是足跟部內上方的疼痛、酸痛、壓痛、僵硬,活動后加劇,它可能發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區域,痛感通常會在清晨或者劇烈運動后的休息期間發作。
足跟痛的保健和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是治療足跟痛的主要方法,而日常的保健治療是保證足跟痛不會復發和加重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生活中注意對足跟、跟腱等結構的保護,才能從根本上治療足跟痛。
①選擇合適的鞋子和鞋墊
足跟痛的患者要盡量減少足部負重,讓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為損傷愈合創造條件。因此建議患者穿運動鞋或軟底鞋、坡跟鞋,忌穿平底鞋、硬底鞋和人字拖鞋,中老年人平時在家也應盡量少穿拖鞋。其次,在足跟部要墊厚軟墊,足跟墊一來有一定緩沖作用,二來其形狀與足跟底部的形狀密切契合,可以增加足底的負重面積,減小對足跟的壓強,減小對足跟刺激。
②減輕體重
體重過重會導致對足弓和足底筋膜的壓力,因此體重超重的患者誘發足跟痛的風險非常高,特別是反復發作足跟痛的的患者建議必須對體重進行科學管理,盡量減輕體重,可以有效的減少足跟的退行性改變。
③首選外用藥物
外用的藥物因為可以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并且可以直接作用于局部,因此常常被作為治療足跟痛的首選療法。常用的外用藥物包括扶他林乳膠劑、正紅花油、奇正消痛貼、傷濕止痛膏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涂擦和外用藥物之前,一定要先用溫水泡腳,加強足跟部的血液循環。其次,有些藥物會導致過敏,如果出現皮疹、瘙癢等不適癥狀,必須停止用藥。
④次選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或封閉治療
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或者外用藥物效果不佳時,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如塞來昔布、扶他林等,都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對大多數跟痛癥的急性疼痛發作是有效的。但是此類藥物胃腸道反應比較強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的患者慎用。其次對于單純口服藥物不佳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封閉治療,但封閉治療多含有激素類藥物,因此不能過于頻繁,至少3-6個月打1次即可。
⑤進行物理治療
反復發作足跟痛的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臨睡前泡腳半小時左右,溫熱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環,對于緩解疼痛很有幫助。其次,可以前往醫院進行沖擊波、脈沖激光等物理療法,可以有效改善足跟部的炎癥反應,快速緩解癥狀。
⑥鍛煉足部肌肉和筋膜
有足跟痛的人經常做以下4個動作,有助于鍛煉足部肌肉和筋膜,從而減輕足跟疼痛。
1、足弓拉伸運動
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后雙手拉動毛巾,拉伸大腳趾根部球狀關節和腳踝,直到膝蓋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堅持10秒后放松,反復牽拉15-20次。此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2、腳底蹬踏動作
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蹬自行車的動作,每次蹬踏約15秒,重復15-20次。可以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癥。
3、腳趾夾物法
可在地上放一毛巾,腳掌用力抓毛巾,10次一組,可重復三組。此方法專門拉伸處于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組織群。
4、足底筋膜擠壓法
可以在足底放置網球或者足底放松棒,站立位,將患側的足部放于放松棒或球上將整個足底來回滾動,5分鐘一次,可重復3次。
總結
足跟痛是一種慢性病,明確診斷后要堅持治療,并且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一定要配合日常的康復活動,從而可以有效防止足跟痛反復發作。
圖片來自于網絡,侵刪
謝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幫助,請麻煩點個贊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關問題,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們,謝謝。想要獲得更多的健康知識,關注小五的頭條號——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關注、不迷路呦
金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