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人看國外美食節目,最常提出的疑問就是:松露為什么這么貴?它真的很好吃嗎?歐美一度將松露價格炒到了3.5萬美元一公斤的天價,讓它冠上了“黑色鉆石”的稱號。這么昂貴的食物,西餐最常見的吃法卻是削成薄片灑在意面上,并沒有更多的加工,有時候甚至
中國人看國外美食節目,最常提出的疑問就是:松露為什么這么貴?它真的很好吃嗎?歐美一度將松露價格炒到了3.5萬美元一公斤的天價,讓它冠上了“黑色鉆石”的稱號。這么昂貴的食物,西餐最常見的吃法卻是削成薄片灑在意面上,并沒有更多的加工,有時候甚至連泥土都不會清洗掉。
中國西南也產松露,但中國人并不愛吃。就連云南人都對松露提不起興趣,當地人叫它豬拱菌。早年云南人想把豬拱菌出口歐洲,竟然被法國禁止。
中國人不愛吃,外國人也嫌棄?難道是中國松露品質不佳?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調查了中國松露的歷史,終于發現了原因。
新來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跟我們一起探究我國松露被嫌棄的一生吧。
我國沒有松露,只有豬拱菌
翻遍中國史書,你也不會找到一種名為松露的菌子。古人并不是不愛吃菌子,相反,古人極其喜歡將菌子做成藥膳,因此中國歷代醫科典籍都有記錄當時常吃的菌子,南宋時還有人寫了本菌中百科全書《菌譜》。如果中國人在菌子烹飪比賽上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可這么會吃菌子的中國人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從沒有本土松露的記錄,可見中國人并沒有吃松露的習慣。
雖然書面記錄里缺少松露的身影,但在云南菌菇的傳說里還是有它的一席之地。不過,這個席位大概是在地下室了。以前,松露不上云南人的餐桌,反而是喂豬的食材。林中放養的母豬常常從樹下拱出松露而大快朵頤,所以云南人叫它“豬拱菌”。在四川,松露的土名字還有些不吉利。因為松露沒有根莖,無依無靠的樣子像個孤兒,所以被稱為“無娘果”。兩地百姓都不愛吃它。
不過即便備受當地人嫌棄,在抗戰時期,松露也有過發光發熱的時候。當時紅軍長征,走到這些山區的時候,不少戰士就是靠著松露果腹。古代饑荒時,松露也是救命的菌子。
因此本地人也對松露懷有一份救命糧的敬意,可誰也沒想到,在西方,松露竟然是被稱為“黑色鉆石”的世界最昂貴食用菌。
歐洲人為何奉松露為至寶?
松露的在歐洲經歷的起起伏伏一生
松露在歐洲的經歷并不是一帆風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歐洲人看待松露和中國人沒什么兩樣:可以吃,但沒必要。
世界上最早吃松露的人其實來自中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當時的松露也被視為貴族專享,有一塊泥板專門記錄了民間兒童向國王獻松露的故事。
歐洲吃松露則是在其兩千年后,古羅馬美食家阿比西斯記錄了一種松露料理。這種料理頗為復雜,開創了葡萄酒、魚子醬和松露搭配的吃法。這種吃法在松露復興后再次被歐洲人奉上神壇。
不過在古羅馬帝國覆滅后,松露的相關食譜和其他典籍一起被教會束之高閣,貴族們并不了解還有這樣一種美食存在。同樣地,這時的松露倒是歐洲農民桌上的常客。然而不久后松露連貧民都不吃了。原因在于它的生長方式。
松露是一種與植物共生的真菌。歐洲松露常常與橡樹共生,生長在其樹根根部。松露成長時會大力吸收周圍土壤的養分,供給給自己的同時也會分享給橡樹。看起來是件互利共贏的事,其實不然,得到好處的只有松露橡樹這對大盜,周圍的草本植物都會因為營養干枯而死去。因此松露生長的樹林里,地表常常寸草不生,像是被燒焦了。
中世紀的農民非常迷信。他們認為這是惡魔降臨的征兆,于是也認為松露是惡魔的果實。
長此以往,被迷信籠罩的歐洲就沒人會吃松露了。
那后來,它又是怎樣起復,再次登上歐洲人餐桌的呢?
15世紀,歐洲正在經歷文藝復興的洗禮。這時的歐洲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擺脫教會的桎梏,凡是教會反對的事物他們都有興趣嘗試。
于是,松露就這樣重新回到了歐洲人的視野。
松露在成熟時會釋放出濃厚的香氣,據說這種香氣是模擬動物求偶時散發的異香,以此吸引動物食用,好將它的孢子擴散出去。因此松露成熟的季節,聞到味道的母豬會格外興奮。
歐洲人注意到這種奇特的現象,他們不理解背后的原因,倒是將它歸納為“松露有催生情愛的效果”。這顯然是關于松露的又一誤解。
不過這次的謠言讓松露受到了追捧。以法國作家大仲馬為代表的一派文人對松露推崇至極,他們在自己的小說里各種夸大松露的功效。大仲馬更是意味深長地暗示:“你只管吃就好了,吃完記得要感謝上帝。”
經過這批文人墨客的自來水宣傳,松露很快風靡全歐洲,從當年的惡魔果實,搖身一變成腎寶果實。
在下一個階段,它又洗去了低俗色彩,正式成為菌種貴族,餐桌上的奢侈品。
19世紀初,奠定了現代法餐雛形的名廚卡漢姆正處于事業巔峰。他曾是英國國王和俄國沙皇的御廚,規范了法餐高級料理的標準做法。這位影響力巨大的廚師在一次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晚宴中擔任主廚,他端上了一條香檳浸漬的三文魚,令人驚嘆的是,三文魚的魚鱗其實是用松露仿造的。香檳、魚、松露的經典組合重出江湖,征服了所有客人。松露作為一種純粹的食物,受到了所有人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我們所說的松露都是法國產的黑松露。
松露有許多品種。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四十種松露。大部分不具有食用價值。最受矚目的法國產黑松露。
松露熱是伴隨法餐流行而開始的。他們的宣傳下,人們相信法國黑松露才是最高端的食材。
然而,意大利人也想來分一杯羹。意大利特產一種白松露。其香味和黑松露有所不同,但同樣濃郁誘人。當意大利人想要推廣白松露時,掌握了松露市場話語權的法國人跳出來貶低白松露。白松露市場因此萎靡不振。
直到1949年,一個意大利酒店大亨利用明星效應策劃了一次營銷,讓瑪麗蓮·夢露參與年度最佳白松露評選。白松露才一戰成名,打開了銷路。由于白松露產量較低,如今,白松露已經是世界上最貴重的天然食材了。
改革開放時,中國人第一次聽說菌子竟然能賣出天價,大家都很好奇松露到底是個什么金貴玩意兒,卻不知道我國西南地區的“豬拱菌”“無娘果”就是歐洲人嘴里的“黑色鉆石”。
那么,中國松露又是如何被挖掘出來的呢?
我國的松露是怎么被發掘出來的呢?
1985年,我國第一次報道了中國松露——太原塊菌。塊菌,是松露的學術名稱。雖然是突破性的發現,但很遺憾,太原塊菌不具備商業價值。
隨后幾年里,學者們又在四川省會東縣知道了“無娘果”這種東西,經過研究,終于確定這種黑松露具備商業價值,和法國黑松露的形態微觀特征高度相似,很可能擁有共同的起源,經過遷移成為了兩個姊妹分支。
這種黑松露在法國的分支則名為派爾高黑塊菌,中國的分支被命名為中華塊菌。
此時,法國黑松露已經能人工種植了。法國人仿造松露喜愛的環境專門它們打造樹林,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的成熟期就帶著狗去樹林里挖掘松露。這類人被稱為松露獵人。每年成熟時節,松露產地的小鎮都會舉行松露節,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法國從松露產業里獲取的利潤非常可觀。
中國松露的發現驚動了世界。松露的痕跡遍布全世界,但這還是第一次發現和法國黑松露如此相似的品種。
中國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
然而1995年的《紐約時報》卻刊登了一篇《中國松露入侵》的報道,指責松露市場上有人用中國松露以次充好。
這話從何說起呢?我國學者深入研究過,中國松露不只和法國黑松露形狀相似,就連那種特殊的香氣也幾乎一模一樣,根本不存在中國松露次一等的情況。
然而《紐約時報》借中國松露土名“豬拱菌”稱中國松露品質不佳,中國人當它們是豬飼料。這段話讓中國松露遭受巨大打擊,成交價格只能達到歐美產地的十分之一。
顯然,當初法國人打壓意大利白松露的情景再次上演,只不過主演變成了中國松露。
我國學者堅持研究,從各方面論證了中國松露的優質。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松露漸漸得到了一些關注和承認,但進度仍然不夠理想。
究其原因,除了歐美產地的打壓外,竟然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這又是誰拖了后腿?
原來在我國發現松露后,云南四川產地的農村就興起了挖松露致富的浪潮。這些地區多山多原始森林,農耕艱難,也沒什么特產,基本都屬于貧困地區。當地百姓好不容易有了發財機會,個個都瞄準了松露。不管松露是否成熟,品相如何,一旦發現通通挖走。這的確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許多人挖一個月的松露就能賺到上萬元,足夠全家一年的開銷。
但在這種盲目挖掘下,松露地下的菌絲被破壞,產量不斷下降。當地又沒有保護性挖掘以及人工種植的意識,農民們為了多挖松露,過早采收,導致松露的獨特香味還沒來得及形成。另外,由于當時中國并沒有消費松露的習慣,中國松露只能經過長途轉運在歐洲市場出售。
松露的品質非常依賴新鮮度。采摘五天后香味就會消失。這樣一來,中國松露在歐洲市場上的表現的確不佳。
近年來,我國已經借鑒法國建設松露產業鏈,各產地逐漸培養起了保護性挖掘的意識,關于松露仿生種植的研究也年年有突破。中國松露的品控逐漸改善,得到市場認可。與此同時,中國食品行業里也越來越多松露的機會。
也許不久后,中國松露就能像法國姊妹一樣擺脫“被嫌棄的命運”,登上高端食材的餐桌,為產地百姓帶來更長久的改善。
你會支持中國松露嗎?
喜歡本期內容的話,記得關注點贊和評論哦。我們下期再見。
何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