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崇禎皇帝(明思宗)是明朝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勤勤勉勉,治國有方,一直為了江山社稷所付出。但由于他繼承皇位時,明朝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局面,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即便崇禎皇帝再勤勉,也無法挽回這樣的局面。自從16歲繼承皇位,苦苦
崇禎皇帝(明思宗)是明朝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勤勤勉勉,治國有方,一直為了江山社稷所付出。
但由于他繼承皇位時,明朝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局面,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即便崇禎皇帝再勤勉,也無法挽回這樣的局面。
自從16歲繼承皇位,苦苦堅守了17年的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沒能抵過李自成等起義軍的攻擊。
明知局面無法挽回,最終崇禎選擇在紫禁城旁邊煤山的一棵老槐樹下自縊而亡,因此,他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
當初吊死他的那棵樹,也被稱為“老歪脖子樹”,如今300多年過去了,那棵樹現狀如何呢?
歪脖子樹成罪樹
對于大眾來說,也許那棵歪脖子樹僅僅只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樹,但是由于崇禎皇帝在這棵樹上吊死,它也就自然而然地和皇權沾上了邊。
歷代以來皇權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也容不得一棵歪脖子樹褻瀆,這也決定了它今后的“命運”。
當初,李自成率領軍隊攻破北京城門,崇禎皇帝知道局勢無法挽回,在請求李自成軍隊不要傷害城中百姓之后,便毅然決然的自縊于一棵歪脖子樹下。
后來,李自成等人發現了被吊死的崇禎皇帝,心中念著他作為前朝皇帝的恩情,于是便下令厚葬,為其處理好了身后事。
后來,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而逃,被趕出了北京城,年輕的順治皇帝,又成為了新的皇帝。
相比于李自成的“寬容”,順治帝面對那棵吊死了崇禎帝的歪脖子樹,可就沒有那么大的度量了。
因為崇禎帝是在樹上吊死的,因此順治帝認為這顆歪脖子樹犯了“殺君之罪”。
因此,他便下令將這棵樹用鐵鏈鎖了起來,旨在告訴大眾,這棵樹是一棵“罪樹”,因為它“殺死”了前朝皇帝。
其實順治帝之所以這樣做,也是表明皇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它只是一棵樹,但因為它和皇帝的死,沾上了關系,也應成為世人唾棄的對象。
客觀原因終被砍
自從順治帝將歪脖子樹定為“罪樹”,且將其用鐵鏈綁起來之后,這棵樹就成為了滿清朝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眾人眼中,它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歷經多年,一直被鐵鏈捆綁著,失去了自由,即使垂垂老矣,但依然要接受風吹雨淋,以及世人的唾棄。
當初順治帝還下令,凡是經過這棵歪脖子樹的人,就必須下馬注視一番,以便謹記前朝教訓,不再犯類似錯誤。
因此,這棵樹除了是棵“罪樹”以外,它還像是個警示牌,時刻警醒著人們不要犯錯,要時刻保持警惕,以防外來侵略。
清朝存在了多少年,這棵樹就以這樣特殊的方式,存活了多少年,數百年間,任憑風雨飄搖,這棵歪脖子樹依然屹立不倒。
直到民國時期,它還一直戴著鎖鏈,像個“罪人”一樣,供世人觀賞,后來隨著民國逝去,中國迎來了新時代,封建王朝的那一套被徹底拆除。
而那棵歪脖子樹也終于褪去了“枷鎖”,沒有了鎖鏈的它,就像是重新擁有了自由的新中國一樣,向著朝陽,向著希望,重新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歪脖子樹歷經了300多年,讓人看到它巨大的生命力,但也因為歷經風雨洗禮多年,最終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它也沒能逃脫被砍掉的命運。
也許對于戴了多年枷鎖的它來說,被砍掉才是它真正想要的結果,至少在砍掉之前,它被褪去了枷鎖,恢復了自由。
雖然說吊死崇禎帝的那棵歪脖子樹被砍掉了,但是在煤山仍舊還有一個新的歪脖子樹。
很多不知道真實情況的人,都以為現如今的那棵樹,就是當初吊死崇禎帝的那棵樹,但其實,它是后來被移植過去的。
老樹被砍種新樹
存在了300多年的歪脖子樹被砍掉之后,人們紛紛為其感到遺憾,為了讓這種遺憾不再成為遺憾,于是人們便在原地重新栽了一棵小的歪脖子樹,以此來紀念那段逝去的歷史,也了卻人們心中的遺憾。
到了1996年,景山公園管理處,從別的地方移植了一棵50多年的老槐樹,將其種到了當初那棵老歪脖子樹的位置上。
這棵新的老槐樹,就像是那棵老歪脖子樹的繼承者一樣,在它原來的位置上矗立著,供人觀賞。
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這棵新的老槐樹,并不能完全取代老歪脖子樹,但從它的身上,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崇禎帝當初那種以死殉國的節氣與豪邁。
這樣的精神,也值得后世敬仰和銘記。
不管什么樹,也不管現在的樹,是否還是當初吊死過崇禎帝的那棵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崇禎帝以死殉國的節氣,應當被世人銘記。
而歪脖子樹只是物化的象征,人們將其作為思念崇禎帝的一種具體的“工具”,它的意義在于其精神內涵,而非外在形象。
歪脖子樹見證了明朝由盛轉衰,又見證了清朝的風云變幻,它始終都是一個旁觀者的存在。
它既沒有辦法阻止時代的變化,又沒有辦法褪去身上的枷鎖,好在最終它跟隨著社會變化,迎來了新的時代,也為自己褪去了枷鎖,洗清了“罪名”,獲得了自由。
這棵歪脖子樹更像是貫穿古今的一個紐帶,在封建王朝背景下,它是無辜的“犧牲品”,被無緣無故地戴上了“枷鎖”。
但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它又更像是歷經百年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象征”,鼓舞著更多的后代,只要奮力拼搏,一定能迎來屬于自己的希望。
巨大的精神內核,也時刻警醒著人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崇禎帝的結局固然可悲,但只要不放棄希望,堅守初心,就一定能迎來新的生命,逃脫原有的枷鎖,重獲自由。
金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