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9第152期關注我們純文字原創頭條號,我們一直在路上中國文學網?《執子之花》文學社——華山歸來不看松作者:一棵松.我自幼長在鄉下,對松樹情有獨鐘,于是我便有了一棵松這筆名。前幾年,我的一次華山之行,對于松樹的認識,終于進行了一次全面的
2019第152期
關注我們 純文字原創頭條號,我們一直在路上
中國文學網 ?《執子之花》文學社
——
華山歸來不看松
作者:一棵松
.
我自幼長在鄉下,對松樹情有獨鐘,于是我便有了一棵松這筆名。前幾年,我的一次華山之行,對于松樹的認識,終于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升華。
俗話說,自古華山一條路。但到了現代,這種格局已開始改變。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再加上自古華山那條路,五條旅游線路任君選擇。我們從北路進發,憑借著索道,如當年孫大圣漫游大空的那般,開始在懸崖峭壁中飛墻走壁,騰云駕霧地在懸崖中飛越。我們跨過了一山又一山,越過了一個峭壁又一個峭壁,攀上了一道險峰又一道險峰。在這上不靠天,下不著地的條件下,早已魂不附體。生與死,全憑這纜車了。
正當我們驚魂未定,突然在一個壁立萬仞的懸壁里,懸掛著一棵松柏。它的絕壁生輝,終于把這早已紛飛的魂魄收歸故里。
從下往上看,松拍從逢隙里擠出來后,其體如麻繩打結般,鼓成了重重肉浪,然后如傘般撐開,恍如有人在撐著傘,在進行跳崖演練般。隨著空氣的張力,而徐徐地往下飄落。從上往下看,恍如一幅掛在懸崖上的畫作,把本是絕壁的懸崖,被點綴得栩栩如生。從而使驚魂未定的我們,不得不拍案叫絕。隨著纜車在懸崖峭壁中藤云駕霧,給予我們的,盡是美與奇的享受。
在華山的中峰,有一個叫玉門關的地方,它是人們從巨石的凹糟處,通過刀斧之功開鑿出來的一條登天大道。面對這不下于三百級的天梯,我們拾級而上,一步一個歇腳。在山頂上有一個自然生成的巖洞,一位專業戶在那里占山為王。他經營的飲料與午餐,已成為獨霸一方的經營之道。我們拐過餐室,從后門級而上,便是一個天然生成的觀景平臺。在這里,東西南北中的景點盡收眼底。
當我們以一個猴子攬月之勢,向東南方向望去時,在東西兩側的山峽下,中間是一條數百米的縫隙。正前方,是太陽燒紅后的一片太空,一縷白云從太空中款款而過,好一幅彩云追月圖,把太空打點了起來。在它的下端,是一座深藍色的山體在托著大空,以一個橫截面把縫隙給堵了起來,呈出了一個立體交叉狀。相對而立的兩側山峽,以一個刀背狀向著縫隙傾斜。生長其上的古松,從遠處看,恍如一隊皇家出行的隊伍,隨從在撐著傘為皇上保駕護航那般,顯得整整有序。這種天與地,遠與近的立體交叉,終于打造了一幅精妙絕倫的山水畫廊,不得不令人叫絕。
觀景臺邊,一棵看似老朽的巨松,直勁足米。但其體已折。在折斷處,橫生著一棵巨枝,在架接著它生命的千年。它的前面是一道鬼見愁崖,處于進是崖,退無路之狀。它從石縫里擠出來后,經過千百年的搏殺,根如軀大,挺鼓鼓的而探向了石面,進而把巨石箍得緊緊的。它的樹石兼融,構成的一體,造成了其巨大的生命力。然后它以巨石作為依傍,采取了盤旋式的低平線,而探向了懸崖。一幅龍躍崖壁圖,被活靈活現地點綴在我們眼前。
在華山,石幾乎以一個整體在造山。自然,石是山的巨無霸。經過億萬年的演變,歲月的飛沙走石而日久積存,從而使石縫里,低洼處,洞隙里,慢慢地有了“土”的積累。華山松就依著這態勢,在那里見縫插針,寄人籬下。由于生存環境的惡劣,在年復一年的生命行程中,幾乎原地踏步。通過掙扎,才謀得生命的延伸。于是松齡千年、百年,其高不足丈。這是生存條件的惡劣,造就了華山松生勢的老態、古怪與多姿。在這里,一松便是一景。
我們從玉門關,環繞著東回歸線行進。在山頂上,在山坳間,在亂石堆里,參差錯落的,均是古松樹。也許是松的饑不擇吃,造就它競爭優勢所至。在這里,有的老態,有的翠綠,有的挺拔,有的扭曲。我們終于看到了盆景般的華山松。
面對著亂石堆砌,我們幾乎沒有立路之地,所以一路上,我們幾乎一路爬行一路走。只要一個失足,不是粉身碎骨,就是拖著斷腿歸家。一些本是亂石堆砌的山體,松樹突然從石縫里擠出,而成為五子護圖松;在一塊平面,本是由巨石鋪就的平地。它上無亂石,遠看無縫。但一棵巨松,恍如人們張開的巨傘,在哪里獨擋一面,而成為人們觀景的“護行松”;在一個本是刀劈般的絕壁,一棵恍如吊藍的巨松掛在壁里,從而成為絕壁造美松。
在這里,三叉交錯,三體合一,而打造了華山松的特別;“將軍松”,以其千年的不倒,而成為松樹的楷模;被譽為“四大金剛”的金剛松,如護守神般,傲立山中,守護著山體的不倒 ;“天門松”,它與天門誓比高,而成為高山頂上的一棵松;“夫妻”松,它以它的枝葉交錯,相濡以沫,而被人們授予了人性之美;“兄弟”松,以它的同根連體,傲立峻嶺而得名;“神仙”松,它上是石砌洞龕,下無土無水,由于它的來無源去無蹤而得名;“無根松”,人們只見其曲體,不見其根系,而被授予無根松的美稱。
在地球上,松的種類共有80余種。其葉均為細長如針,而被統稱為松針。以其葉束進行分類,可分為一針一束的單葉松、兩針一束的雙葉松、三針一束的三葉松、四針一束的四葉松和五針一束的五葉松等。華山松,便是五針一束的五葉松,它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等地區。
關于華山松,古書早有記載。在《西山經》中寫道:華山之首“華山之首,曰錢來之日,其上多松”。《五代史.一行轉》寫道:“鄭遨聞華山有五粒松,因徙居華陰求之”。《寰宇記》中道:“唐時華州貢五粒松”。如此等等。
據考證,“古松”一詞,最早出自于宋代僧人仲皎禪師所提寫的一首七言絕詩《靜林寺古松》而得名。在我們中國,歷代封建皇朝,均崇尚與天其長,與地其長,帝運長久,江山永固。松樹的常綠與長壽,所以歷代皇朝,把自已的帝業與松柏等高,松樹受到代皇朝的器重而成為了自然。所以在我們中國,凡風景名盛、陵寢、宮殿等重地,松樹作為彰顯古老的像征,凸顯淵源流長歷史的標志而存在。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是古老而文明的都市。那年我因公而進入這座古都時,在風景名勝,首俯,墓園,辦公重地等,由于傳統意識的傳宗接代,于是千年、百年古松,比比皆是。在主街道的兩旁,道路中間的分隔帶,現代移植科技的得心應手,把野生于深山老林的,顯得古態而生勢奇特的松樹,被連根帶土地搬遷到了這里,從而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它的原生態,而獲得了重生。從而凸顯了大都市的古老與文明。
松樹,由于不求索取,而被人們作為一種品質進行塑造。革命前輩陶鑄的一篇《松樹的風格》,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而成為傳頌不衰的經典華章。黃山頂上的一棵迎客松,不知使多少人在這里醉倒。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迎客廳,懸掛的迎客松,作為國賓的一個標志,而被各國所盛贊。
松樹以它的多姿與古老,在裝點著懸崖峭壁的奇,奇山怪石的美,高山險峰的俊,深山老林的古,旅游景點的秀。可以說,沒有松樹的點綴,懸崖峭壁,充其量只能稱其絕;高山俊嶺,充其量只能稱其禿;深山老林,充其量只能稱其寂,而夠不成風景名勝。
從華山歸來,我們一直在回味:華山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名山,它依靠著什么在點綴著它千年的不朽?這其中有山的造型,有古石的堆砌,自然少不了華山松的點綴。松樹的千姿百態,它生勢的蒼勁與老態,終于打造了華山之美,留給人們的,是數不勝收的遐想與懸念。華山一游的價值,就是在這種遐想與懸念中升華,從而打造了華山千年不老的傳奇。
華山歸來不看松,華山松留給我們的是數不勝收的遐想與記億。
.
作者:
一棵松,原名;吳文琴。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工程師職稱。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大佛團長》;長篇報告文學《綠洲金字塔》;散文專集《鮮花漂落的季節》,《用腳去丈量世界》;哲學專著《管理創新縱論》。作品散見《當代小小說》、《紀實中國》、《作品》(網絡版)、《微型小說選刊》、《廣州文藝》、《佛山文藝》、《禪城文藝》、《嶺南文學》、《歆葉文藝》,以及農民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新世紀文壇報、佛山日報。三十多篇文章在全國各地征文中獲獎
______
出品:中國文學網 、《 執子之花》 文學社
社長、主編:夢行千古
制作編輯:王璠
管理:楊歐(微信進群 youhaifanxing )
投稿:3571404537@qq.com
微刊:zgwxw2017
打賞:收益歸作者所有
運營:古瑞和文化
______
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