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石油被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以它為原材料生產的汽油及化工衍生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石油資源的匱乏和重要性使得各國都對它視若珍寶,甚至不惜發動戰爭搶奪。上世紀“石油枯竭”論調,更造成延綿數十年的世界級恐慌?!?914年,美國礦務局預
石油被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以它為原材料生產的汽油及化工衍生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石油資源的匱乏和重要性使得各國都對它視若珍寶,甚至不惜發動戰爭搶奪。上世紀“石油枯竭”論調,更造成延綿數十年的世界級恐慌。
——1914年,美國礦務局預測,本國的石油儲量只能用10年。
——1926年,聯邦石油保護部門估計美國石油的供應量只能再維持7年。
——1939年,內政部說石油能用13年,12年后改口說還能再用13年。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卡特總統說,“下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用完!”
現在看來,以上所有關于石油枯竭的預言全部都落空了。由于這些言論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國,而現在美元-石油霸權體系的建立,讓人不得不會懷疑這些“科學”論斷的真實性。
拋開當時的政治因素不談,現在擺在眼前的問題是:
石油到底會不會在短期內枯竭?它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學說大致可分為兩類,有機類和無機類。有機類石油形成學說認為石油是由遠古生物遺體掩埋地下經過百萬年演變而成。由于形成時間長,各時期生物數量恒定等原因,石油資源在人類高效開采、使用的情況下,將會在短期內枯竭。
而無機類石油形成學說認為,石油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并會一直通過無機生油理論不斷生成,相對于人類的消耗速率,石油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國外影響較大的無機生油理論有兩個,一個是Gold氏的地幔脫氣理論,一個是費-托地質合成理論。
地幔脫氣理論是根據太陽系、地球形成演化模型提出,認為地球深處存在著大量甲烷及其它非烴資源,大量還原狀態的碳是在地殼深處被加熱釋放出來的。費-托地質合成反應指的是上地幔巖漿冷卻區域,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二氧化碳和氫經過地質催化劑作用,生成石油烴類物質和水。
幾乎在上世紀同一時期,有機論和無機論這兩種理論先后被提出,有機生油論的擁護者在美國,無機生油論的擁護者在蘇聯。在不可抗力下,這兩種理論爭論的結果和美蘇爭霸的結果一樣,以有機生油論獲勝而告終。
在獲勝方的大肆宣傳下,有機生油理論席卷全球,當時的中國也受到該理論的影響。在中國早期地理課本上記述的石油,就被定義為不可再生資源,并由古生物遺體經過百萬年演化而成,煤的形成也是一樣。這真印證了一句至理名言“歷史總由勝利者書寫”。
從石油探測、開采看有機成油論
實際上,現在開采的石油大部分都是無機轉化來的,而且地球仍在源源不斷的生成;有機轉化的石油占比極低。而之所以有機論被大部分人推崇備至了近一個世紀,完全是因為石油探測、開采的地質情況很好的支持了這一理論。
世界上絕大多數油氣田都在沉積巖區而非火成巖、變質巖。在這地球三大巖類中,沉積巖在地表分布最廣,基本占到70%,它形成于地表母巖風化后的礫石、砂、灰泥和生物殘骸沉積。在這些沉積物中唯一有能力形成石油烴類物質的只有古生物遺骸,這個時間跨度在百萬年。
單從石油開采現象來看,有機生油論的理論解釋無疑是最合適的。反觀無機生油論,幾乎沒有在火成巖中開采油田的記錄。但用這一點來證偽完全是取巧,試問哪個公司敢在地下熔巖活動頻繁、地質結構松散的火成巖區域開采石油呢?
如果再往地下深入16公里,把石油的搜索范圍擴大到整個巖石圈,那時沉積巖的含量降到5%,你就會發現無機生油論才是正確的。
無機生油理論對沉積巖中發現大量油氣田的解釋是,來自地球深處的烴類物質經過大斷裂帶往運移的過程中,容易在孔隙較大、連通性較好的沉積巖中大規模富集。由于現在的鉆井開采技術限制,油田的勘測開發只能停留在地殼表面。
石油會不會越采越有?
當然,想要證明無機生油論的正確性不必真挖穿巖石圈,我們只要對早已開采的幾個油田產量進行對比分析就能得到答案。如果油田產量經過不斷開采仍出現逆向增長,那不就證明油田的油一直是有地下烴類物質補充的。
事實上,油田越采越多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美國墨西哥灣尤金島330區塊油田于1971年發現,原計算可采儲量僅0.488億立方,到1997年底已開采出原油1.59億立方,產量翻了三倍。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盆地的羅什金油田于1948年發現,計算可采儲量20億噸,到2002年累積產油30億噸。
不過,仍有人認為這些數據代表不了什么,他們的理由是:由于當時測算失誤和開采技術的進步,這些油田最初的可采儲量是被錯估的,石油越采越多的情況很正常。
針對這個論點,我們再通過石油生成年份的分析來探究一下,這些石油是不是百萬年前就定量生成的。科學家們對加利福尼亞中部的Guaymas盆地熱液噴口的石油進行了碳14年齡檢測,得到的石油平均年齡為4692年。這些新鮮出產的石油距今不到五千年,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石油根本不是什么上古遺骸花百萬年時間轉化來的,它是由地球無機生成的。
幔源油氣會源源不斷地補充沉積盆地和已發現油氣藏的儲量。
“去石油化”
說點實際的,雖然石油的產出幾近無限,但石油的價格卻不會因此而大跌,單說汽油的價格反而是連年增長的。據統計,開采出的石油90%被用來制成燃料,燃料的使用造成的巨大污染是石油價格始終不落的原因之一。現在石油身上更多的標簽不是“不可再生”而是“燃油污染”。
縱觀21世紀世界各國的發展,你會發現所有人都在往環保低碳上靠,“去石油化”成了人類工業文明的必經之路。為了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工廠中國舍小己成大我,制定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計劃,為人類共同發展謀福祉。
參考文獻:
《為什么說永遠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_蕪花,新能源經貿觀察,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對兩種石油生成理論的一點思考》_王浩,內江科技,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幔源油氣理論引領世界進入廉價油氣時代》_記者陳丹江訪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崔永強博士記述,中國化工報,資料來源: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
《現代石油地質學——幔源油氣理論》_崔永強,新疆石油地質,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