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整地挖穴在第1年的秋、冬季進行挖穴,挖穴規格為100cmx100cmx100cm。二、苗木選擇苗木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所以選用良種壯苗是板栗建園的關鍵。在建園時,必須選用經省級以上單位鑒定的優良品種。選苗時,應選擇苗粗在1cm以上、
一、整地挖穴
在第1年的秋、冬季進行挖穴,挖穴規格為100cmx100cm x 100cm。
二、苗木選擇
苗木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成活率,所以選用良種壯苗是板栗建園的關鍵。在建園時,必須選用經省級以上單位鑒定的優良品種。選苗時,應選擇苗粗在1cm以上、苗高在80cm以上,主側根5條以上,枝條健壯充實、芽眼健全、根系發達、須根多、斷根少、根長20cm左右、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二年生健壯苗木(-級苗木)。從外地購苗時,--定要加濕包裝,嚴防運輸中失水,另外一定要考慮苗木的適應性和嫁接親合性,南方毛栗在北方地區越冬困難,而丹東栗嫁接中國板栗不親合。北方山區栽植嫁接苗不僅實生苗成活率高,而且成活后長勢很弱。南方雨量充沛,嫁接苗比實生苗見效快,收益早。
三、栽植時期
板栗栽植分春栽、秋栽、夏栽。春栽(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板栗栽植以春季為最佳時間。秋栽(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秋季如雨水多,土壤墑情好,則秋栽。秋栽的優點是定植后第二年春季根系活動早,成活率高。此時葉片變黃失去光合作用,但根系仍在活動,由于土壤溫度較高,土壤凍前可形成少量愈傷組織,有利翌年生長發育;冬季嚴寒的地方,不要秋栽,因為秋栽后傷根尚未愈合,又遇嚴寒易引起樹體失水而死亡。夏栽(7月份):主要針對北方春季山區干旱無水源條件,或水源較遠的邊遠山區,可利用早春營養缽育苗,7月份雨量充沛季節移栽,此方法成活率高,節省水分。
四、栽植建園方式
(一)坐地苗嫁接建園
即按株行距先栽植板栗實生苗,一二年后采用插皮接、帶木質部芽接進行嫁接。優點是定植實生苗成活率高,節省嫁接育苗的人力;缺點是園貌不整齊,見效比較慢。
(二)栽植嫁接苗建園
優點是一步成園,缺點是板栗根齡2年以上時栽植,緩苗期長、長勢弱。因此,栽植嫁接苗建園時,選擇1 ~2年根齡的苗木定植,則成活較好。
五、栽植形式與密度
板栗栽植方式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等高栽植四種,栽植行向以南北行向為好,但山坡地一般隨坡向栽植。長方形栽植有利于耕作和田間作業,三角形栽植有利于密植增產,但不便管理。栽植密度應由土壤的肥力條件、品種特性和管理水平來確定。板栗為高大喬木,肥力條件差的、栗種矮化的、集約化經營程度高的可種密一些,反之則種稀一些。
一般來說,非矮化品種在肥沃地上按株行距5m x7m的規格種植,在肥力條件差的立地按株行距4mx6m的規格種植。矮化密植品種和短枝品種在瘠薄山地、河灘沙地,每畝栽45~66 株,土質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每畝栽35 ~45株。也可在幼樹期加密,以后適當間伐,即實行計劃密植,更有利于提高前期產量,以后隨著郁閉程度進行計劃間伐。計劃密植技術:生產上常用的株行距有2m x3m、2mx4m、3m x4m、4mx4m、4m x5m幾種。生長初期采用永久株與加密株的方式確定株距,后期通過控冠、間伐或移栽來解決空間郁閉問題,從而提高板栗單位面積產量。
六、配置授粉樹
板栗的雌花數量較少,且自花授粉結實率低,雌雄花的花期又多不一致,影響結實,為此建栗園時,配置適宜的授粉樹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配置授粉樹時一般按整行或按梅花形配置,主栽樹與授粉樹的比例為5:1。另外還可以采取人工授粉,授粉對板栗增產有良好的作用。
七、栽植方法
定植是建園的中心環節。栽植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苗木成活和生長。因此,必須按照科學規程和技術要點,認真細致地做好以下技術環節:在栽前整地的基礎上,于栽植溝或栽植穴內開挖直徑50 ~ 60cm、深50cm的定植穴,在挖好穴后,將2/3的表土和草皮回填穴內,經過冬春雪雨,可促進土壤充分熟化。在栽植前半個月左右,每穴施0.25 ~0.5kg的高效復合肥或磷肥,再放入40 ~ 50kg的廄肥或腐熟的豬牛糞,將肥料與土壤拌勻,將穴填滿。最后,在栽植時把苗木放于定植穴中央,邊填土邊輕輕提苗邊踏實土壤,使苗木根系舒展并與土壤密接,栽植深度為苗木根頸略低于地面或以嫁接苗的接口與地表相平。栽后立即灌水,待水完全滲下后封土并覆蓋1m2的地膜,保墑增溫,以利苗木成活。
針對近幾年嚴重干旱,山地、沙地板栗栽植成活率低,發展速度慢的現狀,河北昌黎果樹研究所在板栗旱作栽植上探索出了“干旱山地側根叉瓶栽植法”“秋季無水栽植法”“河灘沙地泥漿栽植法"。春季側根叉瓶栽植法:4月上中旬,在“圍山轉”內按2.5~3m株距,挖長、寬、深各1m的定植穴,苗木定植前,先用清水浸泡10~12h,栽植時,先將廢酒瓶(易拉罐均可)灌滿水,將苗木一側根(粗度0.3cm左右)插入瓶內,把苗木及瓶一同埋入定植穴內,澆足水分,水滲下后樹盤修成直徑1m,低于地面10~ 15cm,中間低四周高的漏斗形狀,然后覆蓋地膜防止水分蒸發。
據測定,在30d無雨的情況下,樹盤內的土壤相對濕度達到56%,連續64d無雨,土壤相對濕度32%低于根系吸收臨界值時(對照樹已經萎蔫)瓶內的水分仍能維持苗木成活。降雨1~4mm時,樹盤水分全部蓄積到根部,干莖周圍10 ~ 20cm深的土壤相對濕度達到64%,側根叉瓶法在嚴重干旱年份成活率達到84.6%,一般年份達到95%以上。比常規栽樹成活率提高23%~64%。
秋季無水栽植法:雨季之前,在“圍山轉”內按株距2.5 ~ 3m挖好1m見方的定植穴,每穴施入有機肥或雜草10 ~20kg,表土在下,底土在上,填至距地面15em,覆蓋長、寬各1.2m的地膜,地膜上扎15~20個直徑1 ~ 1.5mm的小孔,以便雨水和地表徑流蓄積到穴內。據測定:年降雨量在470~650mm的情況下,定植穴內的土壤相對濕度仍可達到76%~81%,如果秋季雨水多,土壤水分更大,完全可以滿足苗木根系生長的需要。
10 月中下旬,把地膜揭掉,挖長、寬、深各40cm的定植穴,將選好的苗木栽入穴內踏實,并覆蓋地膜,試驗結果表明:秋季(10 月中下旬)無水栽植加覆蓋地膜,不但可以防止水分蒸發,10 ~ 20cm土壤溫度可提高0.2 ~0.35℃,土壤結凍時間可延遲7 ~ 10d。根系傷口處可產生愈傷組織,12月中旬,土壤結凍前,除去地膜,將樹干彎倒埋土防寒,埋土厚度20 ~ 30cm。翌年春季扒開防寒土,扶直樹干,從苗木60 ~ 70cm處定干,并修成低于地面10 ~ 15cm,四周高中間低的1m見方樹盤,覆蓋地膜。
河灘沙地泥漿栽植法:沙地按株距2.5 ~ 3m,行距4 ~ 5m,挖好長、寬深40cm的定植穴,再把表土填至穴內1/2,每個定植穴內填入黏土20kg備用。栽植時,每個定植穴澆水15kg,用鐵鍬把黏:土和沙攪成泥漿狀,把板栗苗木插入泥漿內,6~8h后泥漿重力水全部滲下后,再填土修成低于地面10 ~ 15cm中間低四周高的1.2m2的樹盤,并覆蓋地膜。以便蓄積天然降雨、防止水分蒸發和提高土壤溫度。夏季氣溫過高時,在地膜上覆蓋2 ~ 3cm沙土,避免地溫過高灼傷根系。
八、栽后管理
板栗的栽后管理主要有澆水、補植、定干、松土、施肥等。
(一)澆水
有條件的地方,在種植后隔6~10d再澆1次水。在夏季高溫季節,因樹體蒸騰作用強,水分需求量大,要適時澆水或灌溉。在越冬前,灌溉1次,可提高樹木的抗寒力。秋栽苗木于第二年4月初,撤去防寒土,把苗扶正,及時補澆水,封土并覆地膜1m2。
(二)補植
春季發芽展葉后,要及時檢查樹木成活情況,對栽植不成活的要盡快補植。補植的苗木與原種植苗木的品種和樹齡要一樣。
(三)幼樹定干
已成活的幼樹,在春季萌芽時按整形定干的要求進行定干。板栗的定干高度為80~100cm(包括整形帶20cm)。定干后及時用稍長于樹干,厚度0.01mm的塑料袋(即套干袋)套干,袋上、下口一定要封嚴。其作用是:一可以控制減少枝干的水分蒸發;二可以使枝干的溫度均勻,發芽整齊;三可以防止東方金龜子的危害。
(四)撤袋
當苗木新芽展葉后破袋放風,新梢生長到5cm時撤袋,撤袋時間,早8:00 前,晚5:00后進行。
(五)松土
在夏、秋季各鋤撫松土一次,既消除了周圍的雜草,又改善了土壤結構,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
(六)施肥
在4~8月每個月施用一次0.5%的尿素液肥。
(七)越冬防凍
采用樹干涂白、施肥、培土、灌水保墑、樹干包草、熏煙保溫等辦法解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感謝大家的閱讀,種植戶也可多加參考,或者大家想了解哪方面三農知識及技術,都可以留言評論,筆者會根據實際情況來為大家答疑解惑。創作不易,也希望大家能關注一下筆者以及積極留言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