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寶媽都知道,在我國,從寶媽懷孕開始,就要到社區醫院進行立卡建檔檢查,而寶寶降生后,也會有社區醫生來負責寶寶的健康。一歲內,寶寶在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八個月時都要求去檢查身高、體重、驗血等,而且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媽都知道,在我國,從寶媽懷孕開始,就要到社區醫院進行立卡建檔檢查,而寶寶降生后,也會有社區醫生來負責寶寶的健康。一歲內,寶寶在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八個月時都要求去檢查身高、體重、驗血等,而且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要求家長到婦幼保健院或兒童醫院進行相關項目的補充檢查。
這本來是一件有利于寶寶健康成長的事,可是近來有不少媽媽反映,去某婦幼保健院檢查后,醫院所收取的費用遠遠大于所要檢查的項目,事后才發現,這些多收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言語訓練、肢體訓練等所收的錢,真的有必要嗎?
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查花費500多?竟包括了“早教”課程
前一段時間,寶媽佳佳的寶貝八個月的時候去社區醫院檢查說身高、體重不達標,處于偏下的水平,社區醫生建議佳佳帶著孩子去某婦幼保健院檢查下微量元素。擔心不已的佳佳趕緊帶著寶貝來檢查,因為這家婦幼保健院實行先充值再問診的模式,所以醫生到底開具了哪些項目寶媽并不知情。
微量元素檢查前,醫生特意囑咐寶媽要先去哪兩間房做完記錄,再去抽血。著急的寶媽做完后才發現,這些都是訓練項目,相當于“早教”課程。等檢查全部結束,寶媽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充值超過500元,按照導診指示綁定微信,寶媽才看到檢查項目中有言語訓練、知覺障礙訓練、肢體訓練等項目,這幾項合起來就花費了160元。
讓佳佳生氣的是,在其中一項有關子女和父母互動的調查中,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建議父母和孩子多溝通!花了80多元填了幾分鐘的問卷,最后就得出這樣一句“廢話”,這讓寶媽很惱火。而在言語、肢體訓練中,比如建議寶寶多照鏡子認識自己等,都是反復強調的,多有重復。寶媽認為婦幼保健院就是變相多收錢,下次去一定問清楚,再也不花冤枉錢了。
對此,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評論——
“紛紛世上擾”說:都是為了孩子好,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做的。
“今天心情很美麗”表示:就算你知道是多收錢,就算你認為這些訓練有重復,你不做個試試?醫生能給你好臉嗎?
“愛上他”說:去醫院你就想檢查個微量元素就出來,太單純了。
……
?那么,這些檢查是否有必要做的?
故事中寶媽所描述的調查問卷,應該是兒童發育量表(ASQ-3養育環境),ASQ兒童發育篩查系統根據1—66個月的嬰幼兒最佳發育狀態和社會情感發展,美國俄勒岡大學人類發育中心、早期干預研究所研發了1—66個月兒童的發育篩查量表系列。ASQ-3可針對幼兒在溝通、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問題解決以及個人-社交技能等方面的發育狀況做篩查,以判定是否需要進行早期干預。
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營養及發育障礙、發育偏離問題日益增多,如體智發育評估、輕度胃腸功能紊亂、高危兒早期干預等,提早評估和糾正,能夠給寶寶和家庭提供更好的預后和未來,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
至于其他的訓練,也是根據寶寶的月齡特點進行的專項培訓和指導,當然了,如果寶寶在該階段沒有明顯缺陷,是可以跳過的。最后提醒大家,寶寶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行為有異,需及時到醫院找專業醫生指導的。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何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