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人都知道,糧食的價格普遍較低,對于農民而言,種地的目的更多的是能夠自給自足,但是要依靠種地或是種植來快速增加收入的,這還是比較困難的。當然,困難并不是說不行,比如一些鄰近縣城的農村,在農田里種植蔬菜,然后拉到縣城里售賣總比中水稻或是一些
很多人都知道,糧食的價格普遍較低,對于農民而言,種地的目的更多的是能夠自給自足,但是要依靠種地或是種植來快速增加收入的,這還是比較困難的。當然,困難并不是說不行,比如一些鄰近縣城的農村,在農田里種植蔬菜,然后拉到縣城里售賣總比中水稻或是一些周期性長的農作物的要來得劃算。
其實,就個人的觀點而言,越是鄰近城市或者縣城的農田所種植的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越短,那么就越是能使農田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們知道蔬菜的生長周期短,而且還可以循環采摘,但是其單價普遍偏低。那么,在一些鄰近城市的農田除了適合種植蔬菜還可以考慮種植些什么呢?
其實,食用菌也是非常值得考慮的一種種植品種。
食用菌是屬于微生物菌種,目前已知的大概有2000多種,其中適宜直接煮食的大概有200種,而在這200種中,較為常見的主要有香菇、金針菇、草菇、雙孢菇、黑木耳、白靈菇、滑菇、樅樹菇、木腐菌、羊肚菌、茯苓等。
栽培食用菌跟種植蔬菜不一樣,蔬菜可在露天的農田里種植,可是食用菌更多的是需要在大棚內栽培,此外,栽培食用菌的并非土壤,而是一些擁有豐富營養成分的牛糞,農作物秸稈或是腐木等。因此,選擇栽培食用菌的成本主要側向于大棚搭建以及栽培原材料方面上的投入,而并非像種植蔬菜那樣主要依靠人力及化肥上的成本。實際上,栽培食用菌有點像界于種植跟養殖之間的一種農業操作模式,它有種植屬性上的管理采摘模式,也有養殖原料(相當于飼料)投入的技術質控要求。只有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基礎上提高食用菌的產量以及質量才可以使菌種的栽培產生最高的經濟效益。
就食用菌菌種栽培的選擇而言,主要有三個影響因素,第一個是原材料的可供給種類以及可供給量,第二個是氣溫,第三個是銷路。
原材料種類的供給
比如說,如果當地有比較豐富的牛糞、或是農作物秸稈的話,那么可以考慮栽培深受消費者歡迎的雙孢菇,而當前室內或是層架式的雙孢菇栽培技術是比較成熟的。如果當地擁有比較豐富的闊葉木屑資源的話,那么可以考慮栽培香菇。由于香菇的市場需求量大,所以其價格相對平穩,且其一年四季均可上市。還有一些棉籽皮廢棉等也可以拿來栽培白靈菇,腐木栽培黑木耳,稻草牛糞秸稈等可以拿來栽培草菇等。
氣溫
食用菌的生長是一個營養吸收分解利用的生物化學過程,而制約這一過程快慢的因素就是溫度。不同的菌菇對生長所需要的最適宜環境溫度不一樣,只有將栽培溫度調節至所栽培的菌種的最適宜生長溫度,菌菇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長成最佳的菌株個體。普遍來說,絕大部分的菌菇的適宜生長溫度均在20℃至28℃之間,草菇的需要30℃至36℃。此外,栽培材料的酸堿度也需要注意,通常來說,大部分菌種的生長的酸堿環境處在中性偏酸的栽培材料上。
銷路
不同種類的菌菇市場價格相差非常大,同時需求量的相差也很大。只有提前了解好當地的食用菌消費市場,把握好市場的規律,這樣才不至于到了真正種出來了而遇上銷不出去的尷尬處境。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