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郵票講述了中外故事、濃縮古今文化、展現歷史變遷,是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妙趣橫生的百科知識全書。一枚郵票如果被發現在設計、制版或印刷中出現某些問題,這枚郵票就可能變得比正版郵票更有價值。翻開集郵史,不少錯票因其罕見之錯而價值不菲。今天,我們來聊
郵票講述了中外故事、濃縮古今文化、展現歷史變遷,是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妙趣橫生的百科知識全書。一枚郵票如果被發現在設計、制版或印刷中出現某些問題,這枚郵票就可能變得比正版郵票更有價值。翻開集郵史,不少錯票因其罕見之錯而價值不菲。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郵票故事之“錯票”珍郵。
七零年代集郵冊?攝圖網
一、失誤造就出的民國珍郵
中華民國時期因各省軍閥割據而形成各省區都有自己的幣制,差異很大。而郵票都是由郵政總局統一印發的,再按當地幣值按郵票面值出售。為了確保郵政收入,防止有人從中牟取暴利,中華郵政從1915年起開始發行限地方貼用郵票,如“限四川貼用”“限吉黑貼用”“限滇省貼用”等,這些郵票僅限在規定地區使用。
交通部郵政總局總辦于1915年4月23日下發《新疆省內發行加印字樣之郵票》的通諭,是關于在當時的新疆省發售印有“限新省貼用”字樣的郵票。新疆郵政管理局定于1915年開始發售使用總局在北京一版帆船郵票上加蓋“限新省貼用”的郵票,全套共16枚,加蓋廠家為北京財政部印刷局。
在第一次加蓋時,“限新省貼用”5個字長16mm,呈直行,但“限”字向左略偏了1mm,俗稱“新省歪頭”,這套郵票于1915年6月1日發行。在1916年第二次加蓋時,把“限”字移正,俗稱“新省直頭”。令人注目的是,在“新省歪頭”面值1元的“宮門”郵票上加蓋的“限新省貼用”5個字中,第二個字“新”和第三個字“省”字竟然出現了顛倒,變成了“限省新貼用”,這種錯體票在每個全張(50枚)中只有一枚。它是民國郵票中的珍品,被集郵家列入“民國五珍”之一,備受重視。
它是怎么被發現的呢?
在集郵圈有一種說法 :“限新省貼用”郵票發行不久,當時有位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去信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郵局函購“限新省貼用”郵票若干套,在清點郵票時,發現一枚面值1元的郵票上的“限新省貼用”文字誤為“限省新貼用”。于是,他寫信并匯款給新疆迪化郵局,要求把全張中含有此種錯體的郵票,連同旁邊3枚郵票(正票)的四方連,無論有多少,均全部購下。
迪化郵局接到這位外國人來信后,檢查面值1元郵票的全張,果然每個全張中都有一枚錯體票存在,復函拒售。同時,當即將全張中這枚錯體票全部撕下收回,并電告北京郵政總局再次加蓋時注意改正。收回的這種錯體票,后來又有一些流出,但為數甚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因為這次不經意的失誤,才造就了罕見的民國珍郵。正是因為回收過程中的遺漏,才使得我們可以有幸得見其真容。今天,“限省新貼用”郵票已經高達40萬元一枚。
二、離奇故事頗多的孫中山像中心倒印郵票
1940年(中華民國29年)10月26日,郵政總局發文通知將發行一套以孫中山頭像為主圖,邊框圖案為中華民國國徽的普通郵票。1941年2月21日,這套郵票開始正式發售,全套共16枚,面值從半分到20元,因其在紐約印刷,所以稱為“紐約版孫中山像”郵票。
由于通貨膨脹速度過快,這套郵票從發售到1944年1月1日停用僅使用了不到3年時間。印制這套郵票的公司是紐約美國鈔票公司,這家公司經驗豐富,其員工工作也很嚴謹。印鈔票都不在話下,印郵票本應也沒問題。但在印制2元面值的郵票時竟然出現了中心倒印這樣低級且嚴重的錯誤,真讓人感覺不可思議。面值2元的郵票邊框呈藍色,中心圖案孫中山像呈黑色,在當時需分兩次印刷,第一次先印藍色邊框,第二次套印黑色孫中山像,但在套印時,由于紙張放反了,因此產生了倒印錯體珍郵。圍繞著這枚珍郵,曾有許多離奇的故事,傳播了半個世紀。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紐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為元的郵票印刷全張為300枚,上膠打孔后,再切成50枚一版的6個郵局全張。除鄭介初所買的一張郵局全張50枚(10×5)外,其余5個郵局全張共250枚倒印票至今未見露面。估計當時分裝檢驗時被發現而銷毀了,故僅漏出一張50枚。美國鈔票公司知道自己承印的郵票中竟出現了中心倒印的錯誤后,在報刊上發出公告,表示愿以最高價收購流傳在外的50枚倒印郵票,以挽回其印刷質量造成的不良影響,結果枉費心機。
關于這枚倒印票,有人認為是邊框倒印,也有人認為是中心圖案倒印,集郵界最后統一稱為中心倒印。產生原因是因為紙張方向放置錯誤,并非印版裝錯。紐約版孫中山像中心倒印郵票現存世的最大連體票為十方連,另外四方連有3件、直雙連1件,其余皆為單枚。
該錯票已成為中國最珍貴的郵票之一,新票價格高達220萬元,已躋身世界珍郵的行列。
三、無意之中買珍郵
1946年6月,中央印制廠重慶廠用5號楷體字鑄成凸版加蓋了一組孫中山像烈士像“國幣”改值郵票,全套共16枚。加蓋全張枚數分別為50枚 (10×5)、100枚(10×10)、200枚(20×10)三種。加蓋的原票有香港中華版孫中山像(實心)原版票和改版票、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無水印和有水印票、香港商務版烈士像無水印和有水印票。
根據當時中央印刷廠的安排,香港中華版孫中山像無水印橄綠8分面值郵票加蓋“國幣念圓”及數字20,而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無水印橄綠5分面值票應加蓋“國幣伍拾元”及數字50。但在實際加蓋過程中,因為5分和8分郵票的顏色相同,致使少量的5分票被誤放到8分票內一起加蓋了“國幣念圓”及數字20,產生了少量誤蓋票。
孫中山像、烈士像“國幣”改值郵票在1946年6月~ 1947年5月陸續發售,有人發現,這套郵票中出現了多種錯變體票,如倒蓋、復蓋、直騎縫蓋等,而孫中山像橄綠5分無水印誤蓋“國幣念圓”20元票是上海郵商陸建平發現的。1948年下半年,法幣急速貶值,平信郵資已提高到法幣15000元。一些加蓋“國幣”低面值的郵票已無寄信用途,上海集郵組只好整包成捆出售這些郵票。陸建平從上海集郵組購買了幾十包未拆封的加蓋“國幣”郵票,拿回家檢查時,發現了一全張共50枚孫中山像橄綠5分無水印誤蓋“國幣念圓”20元票,從而引起了集郵界的關注。
對于這枚票,有人認為它屬于組外品,但也有人主張,應算作誤蓋而列為錯體票。這枚錯體票近些年偶有上拍,但多為品相不好的郵票,品相好的郵票藏家惜售,賣價都在1萬元以上。該票存世量50枚以內,目前只發現新票,未見舊票和實寄封出現。
四、一字之差,謬以千里的郵票
為了展示我國古代科技成就與科學家的成績,郵電部于1955年起開始發行中國古代科學家系列郵票,當年8月發行了紀33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一組)郵票,全套4枚。
1962年12月1日,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二組)郵票發行,全套8枚,分別介紹了東漢蔡倫、唐代孫思邈、宋代沈括、元代郭守敬四位科學家及其在造紙、醫藥、地質、天文方面的科學成就,每位科學家的名字下面都注有生卒年份和朝代。
但在第一枚蔡倫郵票上,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蔡倫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造紙術(還有另一種說法,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造者,并非發明者)。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也使蔡倫屹立于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之列。他的生年難以考證,故在郵票上寫為“蔡倫(公元?—一二一)漢”。但設計者在設計時誤寫成了“蔡倫(公元前?—一二一)漢”,多寫一個“前”字,可謂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在準備印刷時,這個錯誤被發現,印刷工人只好將“前”字從印筒上逐個除掉。但因操作疏忽,漏除了印筒左邊的第16號位置上的“前”字,造成每一個印刷全張(含2個郵局全張,共100枚)就有一枚帶“前”字的錯票。此票于1962年12月1日正式發行后,該錯誤被集郵者發現并報告,郵電部即令各地郵局從全張中撕下這枚錯票上交。改革開放后,集郵活動恢復。1981年,天津市集郵部門將封存已久庫存中的老紀特郵票出售。由于當時集郵業務剛剛恢復,人員業務生疏,加之時隔近二十年,郵電部原關于蔡倫公元前郵票的緊急收回電令自然無人記得。于是,含有蔡倫公元前錯票的紀92版票堂而皇之卻又渾然不覺地出售給了集郵者,總數量有十多版。事情并未到此為止,在出售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二組)全套郵票時,讓人出乎意料的情況再次發生,1300多套郵票中還包含有26枚蔡倫公元前錯體票,這樣就又流出了26枚。
蔡倫郵票發行量為300萬枚,每兩個郵局全張100枚才含有一枚錯體票,所以蔡倫公元前錯票有3萬枚。但因發現比較及時,許多未出售的錯票被撕下上交銷毀。據估算,蔡倫公元前錯票現存世量在5000枚以內,每枚市場價格8萬元。蔡倫公元前錯票從面世以來就受到了集郵者的搜尋,特別是存世量稀少的蔡倫公元前版票更是彌足珍貴。
舉世珍郵的背后,濃縮著華郵珍品諸多的歷史故事。集郵是一項有趣、高雅的集藏活動,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人們可以通過小小的郵票認識大千世界,還可以通過收集和研究郵票受到教育和啟發,讓我們一起走進五彩斑斕的郵票世界!
-END-
文:何國輝
圖:《郵票傳奇故事與集郵知識》插圖、?攝圖網版權圖片
延伸閱讀:《郵票傳奇故事與集郵知識》
全面介紹集郵、郵票的有關知識
介紹郵票有關知識的脈絡
郵票的故事,曲折離奇,生動有趣
你問我答 針對性解答郵票 小白 的問題,解決關于郵票的知識盲點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