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插秧機是集眾多高新技術于一身的農機,而高速插秧機技術含量更高。雖然日本成熟產品引進國內已經20多年了,但國產品牌仍沒有完全掌握該領域的核心技術。乘坐式高速插秧機仍是國內插秧機行業的頭部市場,利潤空間大,日資品牌高舉高打,國產品牌趨之若鶩。那
插秧機是集眾多高新技術于一身的農機,而高速插秧機技術含量更高。雖然日本成熟產品引進國內已經20多年了,但國產品牌仍沒有完全掌握該領域的核心技術。乘坐式高速插秧機仍是國內插秧機行業的頭部市場,利潤空間大,日資品牌高舉高打,國產品牌趨之若鶩。
那么頭部的高速插秧機行業真實情況如何?后期發展趨勢該如何預測呢?
“三期疊加”,需求空間仍然巨大
關于國內插秧機的需求空間,重點還得看水稻機播水平,從中國農業機械年鑒數據可以推算出2018年機播率仍不到50%,而機耕和機收則遠遠高于這個水平。
機播仍是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短板,不管是用插秧、直播或飛播等其他方式,這個短板肯定要補齊。因此,機插秧需求的物理空間仍然客觀存在,這也是水稻插秧機企業的底氣所在。
水稻3大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
按行業內專家的觀點,當前國內水稻插秧機處于推廣期、普及期和更新期“三期疊加”狀態,與之對應的也就是培育期市場、穩定期市場和更新期市場,需求豐富多彩而層次分明,給各種企業提供了不同的機會。
有比較就有鑒別,推廣水稻機插秧較成功的日本,2010年其插秧機保有量達到101萬臺(資料來源:2010年世界農林統計調查 農林水產省);而國內截止到2018年底,插秧機保有量約89萬臺,其中手扶插秧機67萬臺,乘坐式插秧機約22萬臺。
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是日本的15倍,但水稻插秧機保有量還沒有趕上日本,所以筆者認為國內水稻插秧機需求遠未飽和。但如何讓需求可持續且穩定增長,企業需要關注育秧設施建設、育秧設備提供和育秧技術推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消費降級影響,高插占比微幅下降
據農機補貼系統的統計,2018年國內通過補貼系統銷售的高速插秧機有1.8萬臺,從量上講,同比有較大幅度下降。
從近幾年手扶插秧機、高速插秧機和獨輪插秧機3大類的占比看,2018年高速插秧機的份額下降了3個百分點,這是一種非同尋常的現象,因為連續幾年3大品類里,高速插秧機一直在擠占其他兩類產品的市場空間,但2018年為什么會反其道而行之呢?
筆者分析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消費降級的影響。稻谷國儲收購價連續3年下調,對農戶收益影響很大,購買力水平下降,用戶更愿意選購價格低的手扶機和獨輪機。
二是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2018年國補政策明顯支持經濟實惠的手扶機和獨輪機,單機補貼額度調高;而對高速插秧機則有一定的抑制,單機補貼額度調低。
三是66.7萬hm2(1000萬畝)種植面積調減引起的直接需求量減少。
日系品牌優勢明顯,自主品牌發展迅猛
長期以來,日本久保田、洋馬和井關占據著高速插秧機頭部市場,從2018年的補貼數據可以看出,這種狀況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3大日系品牌占有率總計達到70%,國內高速插秧機的趕超任重而道遠。
但如果從數字來分析,可能會發現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高速插秧機江湖。看點在國產品牌上,第4名、第5名的沃得和星月神,從量上看與第3名的銷量已經相差無幾,但增長速度非常驚人。
沃得進入插秧機行業時間不長,但同比增長速度在50%以上;而星月神則將產品定位于高端,專業經營水稻插秧機,在沒有強勢渠道驅動的情況下,連續3年實現翻番增長,市場攻勢非常犀利。緊跟其后的蘇州久富則攜手扶插秧機優勢大舉進軍高速插秧機市場,2018年形成了規模化銷售。
總之,當前看,日系3大品牌優勢仍然非常明顯,但自主品牌發展速度非常快,沃得、星月神等對日系品牌形成了實質性威脅,憑著勢可不擋的性價比和靈活多變的營銷手段,國產品牌將會繼續蠶食高速插秧機的市場份額。
高性價比機型需求最集中
按行數分,高速插秧機有4、6、7、8、9行5種機型,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沒有企業生產5行高速插秧機呢?這應該是一個市場空缺,也一定是個機遇。據筆者所知,有企業正在研發5行高速插秧機。
在現有的5種機型中,需求最集中的是6行機,2018年銷量合計13000臺;其次是8行機,銷量合計4000臺。相對于4行機,6行機單機補貼額高12500元左右,在生產成本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生產企業更喜歡推6行機;在售價相差不明顯的情況下,用戶也更愿意購買6行機。
6行機在高速插秧機產品中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進入高速插秧機市場的國產品牌全都瞄準了6行機,而久保田、洋馬、井關的高速插秧機主打產品也是6行機。
進攻的一方勢在必得,防守的一方寸步不讓,所以在6行機上雙方展開了殊死較量。國產品牌在高速插秧機上真正的突破一定是在6行機上,而日系品牌如果失去6行機的優勢之后,只能退守8行機及以上金字塔尖了。
誰是插秧機頭部中的頭部市場
找準了頭部中的頭部市場,有的放矢,才會事半功倍。
上圖是2018年國補系統里高速插秧機銷量排名情況,前5個省份合計占比82%,說明高速插秧機的需求非常集中,主銷市場就是江蘇、黑龍江、安徽、遼寧、浙江。
如果從區域市場劃分,東北黑吉遼市場和華南江浙市場就是高速插秧機的頭部市場。企業要把精力集中在這兩個市場上,得這兩個市場中任意一個,就足以在插秧機市場立足,除這兩個市場,其他市場都是“雞肋”。
高速插秧機發展趨勢判斷
1. 高速替代手扶的趨勢不會變
雖然2018年3大類別里高速插秧機的占比有較大幅度下降,但是高速機替代手扶機和獨輪機的趨勢不會變,不僅僅是因為高速效率高,更重要的是企業的努力。
據了解,幾個國產品牌將推出價格對標6行手扶的4行、5行高速插秧機,也就是說用手扶機價格的高速插秧機來取代手扶插秧機的需求,相信接下來的幾年,高速插秧機的占比會迅速回升,并最終占有絕對優勢。
2. 產品向多功能智能化快速發展
在競爭的壓力下,國產品牌和日系高端品牌會走完全不同的路線。
國產品牌會通過增加產品功能來提高性價比優勢,所以側深施肥、精量施肥、精準施藥等技術將得到普及。
而日系等高端品牌將通過推出更高效率的機器和提高機器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來拉開競爭差距,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無人駕駛等智能化技術推廣會提速。
3. 競爭核心由硬件轉向軟件
硬件競爭無休無止,受用戶購買力的限制,產品升級不會無限制,高端產品也會失去大部分低端用戶,所以企業要在服務上尋求突破。如“三包”期延長,產品硬件、軟件升級,金融、信貸、保險支持等,競爭由硬件轉向軟件是大趨勢。
4. 國產品牌崛起,但競爭激烈
在國內插秧機市場上,國產品牌超越日系品牌,或雙方各擁半壁江山是大概率事件。20多個國產品牌,其中不乏沃得、常發、星月神等實力雄厚、資金充裕、能打持久戰的大佬,但是國產品牌的超越并不會一帆風順,畢竟面對的是技術、資金都有優勢的外資強勢品牌。
5. 二手機市場將良性發展
二手插秧機在國內的交易規模一直很大,成為繼拖拉機和水稻收獲機之后第3大類。隨著省與省之間補貼差價的減少乃至消失,以前那種準新機異地流動的現象不再存在,市場上流動的將是真正的二手機,而二手機的高效流動將有助于需求升級換代和新機銷售。
當然另一個原因是消費降級之下,一些買不起新機的用戶會選擇經濟實惠的二手機,一些原來使用手扶機的用戶在產品升級時也有可能會選擇二手高速機。在水稻插秧機二手機市場上,高速機比手扶機更受歡迎。
張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