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辭舊迎新、春回大地,歲月悄然轉動不息的年輪,將我們帶進了嶄新的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生命在歷經整個寒冬的蟄伏后看來要迸發出昂揚的斗志。然而對于低谷中徘徊的中國足球而言,溫暖的春天似乎還遠遠地沒有到來。從國足兵敗敘利亞到里皮憤然辭職,從U
辭舊迎新、春回大地,歲月悄然轉動不息的年輪,將我們帶進了嶄新的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生命在歷經整個寒冬的蟄伏后看來要迸發出昂揚的斗志。
然而對于低谷中徘徊的中國足球而言,溫暖的春天似乎還遠遠地沒有到來。從國足兵敗敘利亞到里皮憤然辭職,從U23亞洲杯國奧三戰皆墨到中超聯賽政策朝令夕改,中國足球在動蕩中一再沉淪。具體到我們每個人,也許身邊可供踢球的球場數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足球的低迷現狀。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想去踢球,總體而言有以下幾種場地可供選擇:一是社會資本運營的球場,二是學校、公園等具有一定公益屬性的球場,三是體育系統內部的球場,例如職業球隊的訓練基地等。
上述三種類型的球場中,社會資本運營球場是廣大球友最常見、使用最普遍的,這類場地已經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踢球需求的重要渠道。畢竟,校園球場因為安全、運營等各種問題,很難真正對外開放;而至于體育系統內部的場地,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使用權限的封閉性,很難成為普通球迷固定的日常選擇。
那么,我們國家由社會資本運營的球場有多少塊呢
想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一方面,體育局、足協等官方機構很少公布具體的社會球場數量;另一方面,盡管體育產業幾年來取得飛速發展,成長為朝陽產業,但由于近兩年經濟形勢下行和資本相繼離場,社會球場數量明顯減少。
想要完整統計整個國家的球場數量不容易,但選擇一座城市進行剖析,并以此管窺全國,同樣具有價值。因此,我們選擇了西安這座具有濃厚足球氛圍的二線城市作為樣本進行分析,試圖由此推測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球場情況。
根據統計,目前西安市由社會資本運營的球場共有四座,其各自擁有的球場類型和數量如下:
除上述專業運營的球場外,與全國其他城市類似,西安市也在通過空閑廠房改造、樓頂開發等方式修建球場。這些經過改造的球場與社會球場一起,構成了當地球友踢球的主要場地選擇。
一般而言,一座城市的經濟越發達、人口密度越大,其所擁有的社會球場數量也就越多。因此,從上述西安市的例子可以推測,以西安為代表的省會和二線城市,所擁有的社會球場數量基本類似。同時,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球場數量和密度更高,球友的踢球選擇更多。相反,對于三四線城市而言,社會資本運營的球場數量極少,球友的場地需求更多通過城市公園、高校球場等方式來滿足。
如果將我國城市的球場數量與足球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會更加令人驚訝。僅以西班牙為例,根據2017年的官方數據顯示,馬德里大區8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積相當于北京市的一半)有473塊鋪著草皮的足球場,可供當地人使用。
另外據西班牙媒體報道,2015年西班牙全國有12879塊足球場,其中1442塊綜合體育場;加泰羅尼亞有2031塊,為各大區之首;比利亞雷亞爾作為著力打造的足球城市,5萬人口的城鎮擁有兩個專業足球中心,包括12座足球場。
既然是社會資本運營的球場,球友們踢一場球自然需要相應的花銷。那么,在我國和好友踢一場球需要花費多少錢?我們同樣以西安市為例,對上述四塊社會球場的收費標準做一統計,得出下表的結論: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西安一塊11人制球場的租金大約為800-1200,7人制約為600-750,而踢一場5人制小場則需要240-400元。以最為常見、選擇率最高的7人制場地為例,假如場地租金為700元,兩隊共有20名球員參加,將這一價格在兩隊范圍內平分,可以看到在西安踢一場球大概需要花費35元左右。
同樣,我們對一線城市北京的球場價格做一統計,可以得出下列數據:在北京,踢一場11人制比賽需要1500元左右,時常為1.5小時;7人制場地的花銷大致為2小時700-1100元不等;5人制小場約為2小時500-600元。平分至每一位參與者,在北京踢一場球的花銷大約為50元。
根據上述統計可以看出,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由于消費水平高、人口密度大,踢一場球的花銷大約為50元,以西安為代表的二線城市,相應的花銷約為35元,而對于三四線城市,場地費的租金相對更低一些。
眾所周知,近幾年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體育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作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足球項目也因此得到了諸多政策紅利,拯救孱弱的中國足球、擴大足球人口基數成為社會期盼。
為此,國家層面制定了相當具體的發展規劃,并針對目標出臺了配套政策。例如,根據《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所設定的發展目標,我國將在2020年完成近期目標,其中包括:全社會經常參加足球運動的人數超過5000萬人,全國足球場地數量超過7萬塊,使每萬人擁有0.5—0.7塊足球場地。
同時,根據《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規定,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我國對新建11人制標準足球場,每個球場補助200萬元。對新建5人制、7人制(8人制)足球場,每個球場補助不超過100萬元。并且鼓勵各地通過財政資金、體育彩票公益金、開發性金融等多種資金渠道對足球場建設予以配套補助。
可以說,政策的頂層設計和資金保障對于行業而言都是一劑強心劑。然而在近幾年的執行中,政策卻面臨著走形和變樣,導致原有的規劃目標并不能完全落地。
在對西安市社會球場進行調研時發現,目前的場地運營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A. 難以享受的政策紅利
盡管國家層面對新建場地有相應的資金補助,但實際執行中這一政策的落地程度值得商榷,很多球場運營者并未真正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
B.難以負荷的運營成本
球場運營的主要收入來源無疑是場地租金,但當前社會球場需求還不足以負擔起球場的實際運營,大多數球場仍處于負債經營。為了盡量彌補損失,球場經營者不得不通過承接公司趣味運動會、裁減人員配置等方式縮減運營成本。
C.難以預測的經營風險
這里的經營風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政策風險,主要是指建設球場所用的土地,因為土地的租賃、性質變更,都會對球場經營者產生巨大沖擊;二是運動風險,運動者在球場發生打架斗毆,甚至猝死等問題,都嚴重影響著球場的形象。為此,場地經營者需要購買主體責任險,或者配備專業的急救設備,以降低事發后的賠付壓力,這些相應的都增加了場地的經營成本。
相比于社會球場,很多人呼吁開放校園場地供周邊居民使用,目前也的確有不少學校的場地逐漸對外開放。但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一方面,校內球場嚴格來講畢竟是學校的教學設施,自然應當優先供學生使用且必須保證校園安全。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業余球場上的陋習、惡習,對于校園安全是一種潛在隱患。另一方面,與社會球場相比,校園球場缺少專業的運營團隊,造成預約場地的順序不易協調、場地費成為一些部門小金庫等問題。
結語: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身邊參與運動健身的朋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具體到足球項目,參與其中的球迷群體基數不斷擴大。然而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我國的體育場館尤其是足球場地,仍然存在著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經營不善等問題。
我們在矢志不渝的追求著進軍世界杯的宏大目標,但所有人都知道,足球人口的普及和青訓系統的完善才是幫助中國足球從低谷爬升的不二法門。
陳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