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年4月24日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序幕,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衛星的國家。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仍圍繞地球飛行。
作為“兩彈一星”中“一星”的領頭雁,“東方紅一號”凝聚著中國幾代科學家智慧和心血。他們之中有一位,出身農村,師范畢業,憑著努力進入中國科學院。他全心撲在衛星事業上,主持并見證了“東方紅一號”的升空。遺憾的是由于早逝鮮為人知。
他的故事,要從那個難忘的國慶節說起。
囹圄趙老傳信息
1968年國慶節,中國科學院某處封閉教室里,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痛苦地寫著檢查。本來應該參加國慶,等待毛主席的接見的他。由于文化浩劫,不但身陷囹圄,還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無法參加工作。
老人名叫趙九章,中國科學院“651項目組”總負責人,地球物理所所長,第一個“中國衛星發射十年規劃”制訂者,也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倡議者之一。
此刻,深感復出無望的趙老,悄悄地寫了一張紙條,讓送飯工人帶給自己的助手錢驥。紙條上鼓勵助手繼續向前,一定要讓衛星升空。
遺憾的是,直到十多天后趙老含冤而逝,紙條還在工人手里。
農家學霸上師范
錢驥雖然沒收到紙條,但也不耽誤他繼續默默努力,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很努力的人!
1930年夏,江蘇金壇縣西旸西下杖村傳著一個好消息,老錢家長子錢驥考上省立中學。這是當時全省最好的中學,十里八村難得有一個。
老錢雖然姓錢,但家里沒錢。英年早逝,留下七個兒女。窮人孩子早當家,長子更應如此。長子錢驥每拿著母親賣地湊來的學費,含淚入學。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做家里的頂梁柱。
哪知次年九一八事變暴發,省立中學不得不停課。錢驥只能選擇去縣立初中上學,這里不要學費,離家也近。而且他成績次次名列前茅,老師同學都很喜歡。思想進步的他還加入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這件事對他的人生影響深遠。
錢驥初中畢業后,沒有去上高中考大學,而是選擇了費住宿全免的師范院校,三年后畢業當老師按月領工資,這樣不但不給家里添負擔,還可以幫家里很快解決困難。
一波三折到中央
1939年,他師范畢業本想分配到小學任教,端個“鐵飯碗”。不料抗日戰爭爆發,大量人員涌入處于后方的江蘇,人多崗少,沒有一點兒關系的錢驥畢業即失業,只能再另投它路。
從同學那里聽說中央師范不用交學費,就是入門考試很難。他想去試試,回到家里開始閉門自學,沒多久就把以前的考題研究透了。
學霸錢驥在考試中發揮出色,尤其是語文,作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論》得到改卷老師的好評。
1943年,錢驥從中央師范大學畢業后,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去中學到老師,而是聽恩師沙教授的安排留校助教。
“成績好,思想覺悟高,還組織學生運動,不能當個普通的老師。”沙教授眼光很獨特,是錢驥生命的貴人。
當了4年助教后,沙教授推薦錢驥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協助院長開創地球物理研究。院長趙九章,又是錢驥生命中的一貴人。
30歲的錢驥終于踏上科學研究之旅。
氣象預報轉科研
錢驥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天氣預報的儀器。為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質量,他提出應建立規范,進行定期儀器標定,研究制造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儀器,是氣象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把儀器、設備、全部資料等整理好,做好搬遷的準備。錢驥冒著生命危險,在趙九章帶領下,拒絕南遷并保護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資料,也保住了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整個科研系統。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研究院并入中國科學院。 由于錢驥早年參加共產黨的外圍工作,深得黨的信任,所以被任命為中科院的設備接受專員。
1950年,趙九章等18人創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錢驥任辦公室主任。地球物理是指通過重力、地熱、地磁、地電等方法來尋找地球內部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錢驥對地磁、地震波進行深入研究,對地震臺址進行實地考察,從而提出地震臺站布局應綜合多因素進行系統研究的設想。
接著,他組織出版了《中國地震資料表》,翻譯了《測震學中幾個理論問題》,系統介紹地震儀器設計原理等,推動我國地震研究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由此,錢驥名列中國地理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
由于工作需要,錢驥被保送到軍管會學習,并于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時時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忘我地工作。
又是管理又是學習,錢驥很忙。不過忙的多是事務性工作。真正進入科研崗位是1953年,職務是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空間中心前身)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
空間科學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主要表現,抗美援朝之后,我國領導人就有發展空間科學的想法。錢驥全身心投入到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創建工作,不但協助趙九章全面研究空間科學,收集國外關于空間科學的研究資料,還撰寫論文指出衛星是空間科學新的里程碑,要加大空間科學的投入力度,發展自己的衛星,做好衛星研制的準備工作。
錢驥在研究空間科學的工作中,敏銳地發現人造衛星對科技實力的影響,撰文倡議國家加大對空間科學的投入力度,做好人造衛星研制的準備工作。
機會說來就來。一件全球矚目的消息讓錢驥的努力變成了現實。
衛星計劃初啟動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消息傳來,錢驥失眠了。他想放棄研究多年的地理物理專業,專心研究人造衛星。
正好,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也有此想法,他們聯合向國務院提出研制人造衛星的申請。次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立“581專案組”(即1958年國家第1項重點工作),主要負責衛星探測及相關空間物理研究,由此啟動人造衛星研制計劃。
錢驥被任命為“581”的副主任,負責在衛星的天線、環境格式等方面進行研究,確定衛星升空的理論依據。當年10月,中科院物理代表團成員訪問蘇聯,錢驥同行。
隱秘而偉大!揭秘不為人知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之父
1958年10月,錢驥(右二)作為中國科學院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成員訪問前蘇聯(來源空間科學網)
由于表現優異,錢驥1959年被任命為人造衛星技術總負責人。此后幾年時間,他率領各個小組到相關研究單位,協調資源和進度,先后落實了200多個預測和試驗項目。還組織完善了6個科研室,在衛星技術、火箭探空等8個領域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衛星升空的根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箭探空,它不僅是導彈、核爆炸實驗急需的項目,還是衛星發射的中間步驟之一。1963年,在錢驥的指揮下,T-3探空火箭成功測出高空的風力情況。此舉可通過雷達反射測出速度、加速度、方位等數據,計算出高空的風向、風力等,以助衛星升空。
主持設計“東方紅”
“姓錢很好嘛。我們搞尖端科技,核彈導彈衛星,哪一樣都要錢。”1965年6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廳里,周恩來總理笑道。他對面,正是中科院衛星技術總負責人錢驥。
由于第一次給總理匯報工作,錢驥顯得有些拘謹和緊張,額頭上滲出幾滴汗珠。細心的周總理為了調節氣氛開句玩笑。
“是,是,我們國家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但愿我能在航天設計上省些錢。”總理的親切讓錢驥立馬感到輕松。他從公文包里拿出文件,仔細匯報人造衛星的設計方案。
方案里提到的細節內容周總理均一一認可:人造衛星命名“東方紅”,人造衛星的重量和工作時間,“東方紅一號”預留太陽能電池的位置……
這次匯報很成功。
兩個月后,周總理主持中央領導人參與的航天工作會議。會上通過了錢驥提出的人造衛星研制方案,并將此工程的代號定為“651”項目。“651”的立項,標志著我國的衛星事業進入研制實施階段。
隱秘而偉大!揭秘不為人知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之父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裝車間和音樂盒(來源:空間科學網)
趙九章任“651”項目的總負責人,錢驥為技術總負責人。兩人通力合作,仔細設計“東方紅一號”升空方案,擬定各組成系統的指標。為了完成這一切,錢驥常常夜以繼日工作,病床上也閱讀資料。
當年10月下旬,國防科委組織“東方紅一號”升空總體方案論證會上,錢驥的報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方案設想》得到通過。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發射成功,舉國歡騰。目睹這一切的錢驥流下激動的淚水。
此時,老領導趙九章含冤去世一年多了。錢驥硬是頂著壓力接過“東方紅一號”總負責人的擔子,繼承老領導的遺志,艱難地走了過來。
衛星路上不停歇
擦干激動的淚水,錢驥迅速投入到衛星研究工作中。他的目標是試驗通信衛星。此衛星可用于電話、電視和廣播傳輸試驗,可覆蓋全國的信號傳輸,徹底改變邊遠地區通信落后的狀況。
根據當時的科技實力,要完成通信衛星升空,需要進行多種論證及探測儀器預估。
經過反復論證,錢驥提出直接發射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方案。此方案縮短了在衛星通信方面我國與其它國家的差距。1974年,他升任為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主任。
1979年,錢驥升任為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抓空間技術的預測工作。凡事預則立,預測工作比研究實體更難。他任職期間,特別注意研究衛星的壽命,重視預測資料的收集和保存,為氣象衛星、通訊衛星等的研制保駕護航。
錢驥工作上盡職盡責,人品上得到各級領導、同事的好評。同行請他修改科學報告時,他當作自己的作品,逐字推敲或大段補充,從不留名。即使有人在署名欄加上他的名字,知道后也要求去掉。
長期工作勞累,錢驥患上癌癥。1983年8月18日,他走到生命的盡頭,享年46歲。
病床床頭,是成堆的衛星技術資料和航天方面的刊物……
兩彈一星話外音
錢驥對于大多數國人而言,這個名字是陌生的。相對于“航天三錢”中家喻戶曉的錢三強、錢學森來說,錢驥更是顯得非常低調。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他去世得早,二是他設計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是從趙九章手里接過來的,后續工作又交到孫家棟手上。過渡性人物容易被人們忽略,自古亦然。
可是,國家不會忘記他,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錢驥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元勛。
他與大部分元勛都不同。23人里,錢驥的起點最低。出身農民家庭,20世紀30年代的師范(中專)生,按理他沒有機會接觸到尖端的航天科技。
但他做到了,除了是共產黨員,有一定思想覺悟外,更多靠的是勤奮。“天道酬勤”這句話在錢驥身上再次得到證明。
所以,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顆上進的心,敢拼的勁。中國“飛天英雄榜”上,錢驥無疑是上進的最典型代表之一。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他。
再次向這位“東方紅一號”總設計師致敬!
【參考資料】
1. 中國航天科技網
2. 《科星最亮——兩彈一星功勛的故事》,姚愛英編著,科學出版社,2012年
3. 《漫步寰宇 敢問蒼穹——紀念錢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來源:互聯網,2017年
馬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