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欲“上車”的打工仔苦追十年仍追不上樓價,感到絕望!香港工聯會發現,月入四萬元的二人夾心階層家庭(即未能申請公屋,又無法買私樓),縱使想買遠至屯門的新盤細單位,也要四年“零開支”,才能儲足首期;若是黃竹坑新盤細單位,更要12
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欲“上車”的打工仔苦追十年仍追不上樓價,感到絕望!香港工聯會發現,月入四萬元的二人夾心階層家庭(即未能申請公屋,又無法買私樓),縱使想買遠至屯門的新盤細單位,也要四年“零開支”,才能儲足首期;若是黃竹坑新盤細單位,更要12年不吃不喝。
香港年輕人買樓靠父母
香港置業難,年輕人置業更難,香港年輕人買樓靠父母。嶺南大學聯同城市大學調查發現,1,012受訪父母中,四分之一家長愿意“父干母干”,以金錢資助子女置業,當中兩成半預計資助超過100萬元。有45%受訪父母認為政府未能協助年輕一代置業,67%認為政府應向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居屋單位,47%建議放寬申請公屋的門檻。
32歲酒樓經理陳先生月入2.5萬元,和已退休的年邁雙親及胞姐同住天水圍居屋,每月供樓連家用1.5萬元。為早日與女友結婚,他每月為買樓儲蓄5000元。陳先生儲十年錢有30多萬元,加上未來外母20多萬元,夠畀首期,但兩口子月入不夠四萬元,過不到按揭壓力測試,只望政府增加房屋供應,樓價回落啦!
樓價升市民儲夠50萬元樓價又升
現年42歲任職資訊科技經理的黃先生,和任職采購副經理的黃太是中產一族,每當儲錢接近目標樓盤首期時,樓價又升,自己的經濟能力總是追不上樓價升幅,“儲到30萬、40萬元,想買400萬元的樓;樓價升,儲夠50萬元,樓價又升。
準備與女友結婚的阿峰任職文員,前年開始物色新婚住房,從市區一路找到粉嶺,才找到一個500萬元的300多平方呎單位。但計算首期、律師費、裝修等雜項,總額200多萬元,他花盡了十多年積蓄,還要向父母借款100萬元才能“上車”。阿峰因買樓花掉了積蓄,而未來還有300多萬元要償還,壓力很大,他與女友的爭拗也增加。他說單是供樓、水電費、管理費等固定開支,每月就要近二萬元,還要照顧雙方父母,以及自己的日常開銷,有苦自己知。
香港連續第11年登上樓價最難負擔的全球城市榜首
香港樓價貴到令人匪夷所思。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11年登上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榜首,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7倍,即相當于不吃不喝20.7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香港樓價全球最貴的同時,居住環境全球第三差。香港現時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15.7935168平方米),居住擠迫指數全球排第3,僅次于孟加拉首都達卡和印度孟買,?房僅得49.6平方呎(約4.5平方米),當然更不人道。香港貴為國際大都會,居住環境之差實屬恥辱。
香港住房困境是真正的深層次問題所在
面對公營房屋長期短缺、申請設限及排期緩慢的無奈,而樓價的升幅令港人望洋興嘆,再加上經濟轉型失敗,社會流動停滯,工作不確定性高,中產塌落種種因素,助長各類私人租住房旺盛發展,比如籠屋、陽臺屋、貨柜屋、棺材屋、水管屋等,其中?房已算是“較好”的“居室”了。尤有甚者,香港仍有六千名籠屋床位租客,在地獄般的居住環境中捱日子。
世界各類組織的各類指數,往往反映出香港是全球最不快樂、對年輕人最不友善的城市。社會上升通道堵塞,“學歷通脹”加劇,年輕人難置業、難結婚,彌漫悲觀情緒,很容易激進,甚至走向極端化,令整個社會充滿怨氣和戾氣。
香港的住房困境,是香港真正的深層次問題所在。要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是沒有辦法,只是特區政府從來不敢動搖地產霸權的根本利益,一直蹉跎歲月,結果曠日持久,積習難返,愈來愈嚴重。
中央關切香港的住屋問題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十一國慶前夕(9月30日)探訪旺角基層住戶,包括“籠屋”單位,感嘆“耳聞不如目睹啊!”這次是駱惠寧連續兩年十一國慶探訪基層住戶,連同七一中聯辦全體落區,以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指香港要告別?房的言論,均顯示中央關切香港的住屋問題。而今次探訪,駱惠寧更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政府發展香港這個地方時,應當秉持什么理念。
特區政府一直指香港“地少人多”,覓地難,駱惠寧則表示:“要解決住房問題,必須涉及到土地呀、規劃呀、投入呀那些具體問題,但是說到底呀,這個起決定性作用是什么呢,它還是一個發展為了誰的問題,那這就牢固地說明‘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這個理念,那么具體的問題也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這段重要的話,點出香港政府長久以來的問題,就是發展香港時并非以人民為中心,因此提出諸多具體問題來向公眾表示無法大規模興建房屋以解決住房問題。
港府需大刀闊斧快速且多方面增加房屋供應
從國家領導人、夏寶龍到駱惠寧的講話,可看到中央對于香港政府以至香港各界的要求愈見清晰,就是要從市民為中心,“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以此理念發展香港、解決住屋問題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
公營房屋供應不達標,港府多次表示覓地難。與此同時,不同團體都批評港府強推最少10年后才能落成首批住宅的明日大嶼,但其他方案如發展棕地、新界北大規劃則多年不見進展。港府手上已有多種工具,大可以采取主動,取回發展建屋的主導權,除了下降祖堂地出售門檻,更應該在新出售土地加入發展年期條款,逾期未售完即沒收土地及上蓋物業,以防發展商屯積可即時建屋的“熟地”。另外亦應更主動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大規模收回祖堂地、農地來興建資助房屋,讓各利益群體都不能囤地,土地再不能成為奇貨可居的炒賣資源。
實際上,香港不是沒有土地到了非要向中央伸手的地步。香港土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已開發建設的有270平方公里,只占總面積的24.3%,房屋用地只占6.9%。有75.7%的土地并未開發,當中有很多都是郊野公園用地。香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等,占地443平方公里,占了香港總面積40.3%,完全沒有開發。
土地房屋問題是香港社會的焦點,港府要切記“慢進也是退”,需要大刀闊斧、快速且多方面增加供應,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發展,爭取短時間內讓香港市民都有合適面積、合理價格的安居之所。
王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