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家有5歲半男孩,從小唱歌跑調,不愛音樂。在幼兒園學過一年電子琴免費班,總共會彈四首超短的曲子。孩子不是很喜歡音樂,但是媽媽覺得多少得會一點兒,得全面發展嘛。因為孩子不是特別喜歡,所以沒有特別逼著孩子練琴,怕他更不喜歡了。每周一到周五練一二十
家有5歲半男孩,從小唱歌跑調,不愛音樂。在幼兒園學過一年電子琴免費班,總共會彈四首超短的曲子。孩子不是很喜歡音樂,但是媽媽覺得多少得會一點兒,得全面發展嘛。
因為孩子不是特別喜歡,所以沒有特別逼著孩子練琴,怕他更不喜歡了。每周一到周五練一二十分鐘琴。這一年下來,感覺孩子對音樂的敏感度很低,節奏感不強,音樂記憶力也不太好。
總共四句的曲子,他練幾個月還是會出錯。學琴一年,感覺孩子跟自己比,在音樂方面還是有明顯進步的,也自信了一些。
但是,我也很糾結,到底該不該讓他繼續學習樂器。他還想學小提琴,感覺小提琴更難,會讓他更沒信心。
好巧,我也是5歲半學的游泳。
整個游泳班學完一期之后,就只有我一個人還要帶著浮板才能游到對岸。
我想我應該屬于沒什么游泳天賦吧?
但整個小學階段,我參加的游泳比賽從未掉出過前2,第一居多,六年級還打破了50米蛙泳的記錄,拿了國家二級運動員證。
看完這個問題,想到我當初的英勇“戰績”,我不禁想了想,為什么當年學游泳的時候我這么“菜”呢?
不用多想,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當時學游泳,只要我哭,我表姐就會讓我上岸吃鵪鶉蛋。整個訓練期間都是見難就收,想放棄就放棄。
如果不是小學后我爸媽“狠心”地把我扔給教練,每天放學就去訓練,達不到目標就會吃“拖鞋飯”(用拖鞋打屁股)。就沒有當年我的種種“戰績”。
當年我也不喜歡游泳,因為覺得游泳很苦。但現在,我每天下班都會去游泳,對我父母當年決定,對我“兇狠”的教練心懷感激。
回歸題目,我認為也是一樣的道理。
5歲半,每天只練習一二十分鐘,就判斷孩子有沒有音樂天賦。實屬開玩笑。
想當年郎朗是怎樣的訓練強度?才造就了現在的鋼琴大師。
在我看來,如果條件允許,就應該學,而且是刻苦努力的學!
不為獲獎,不為成為大師。
只為在學習過程中、刻苦訓練地過程中,體會到只要努力、堅持,就會有回報。
有時候這份堅持,包括父母“逼”孩子堅持的過程,也會有一份意想不到的回報。
當然,我們在這過程中也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否則也有可能成為孩子長大后的“童年陰影”。
我相信《我的第一本》音樂啟蒙系列,可以幫助你解決在音樂啟蒙上的多數問題
這是一本充滿童趣的藝術啟蒙繪本。
它用切易懂的語言和精美生動的插圖,向孩子們介紹了與古典音樂相關的知識。
孩子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和精通不同樂器的小動物們一起聆聽優美的古典音樂,認識古典音樂的作曲家,了解古典音樂領域形形色色的樂器。
孩子六歲。要給她清楚地介紹音樂有困難,不過這本書做到了,簡單有趣,配合精心選擇的音樂。現在小朋友起床就嚷著要聽,并能分辨出是什么曲子,樂在其中。 這本書對音樂是什么,作曲家、音樂風格、節奏類型、各類樂器都有涉及。
是的,一本有趣的古典音樂數,適合孩子,也適合對古典音樂不了解的父母,用繪本的方式,介紹一些古典音樂的作曲家,樂器。比如《動物狂歡節》。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孩子就很感興趣。 忘掉古典音樂中的古典,去聽音樂,廣泛的聽,再找其中感興趣的,深入地理解音樂
孩子的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家庭創造的;
孩子的學習成果,不是靠天賦,是努力和堅持的;
孩子的堅持和努力,不是僅靠孩子的興趣維持,而是靠父母的積極引導的。
何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