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特供煙田的來龍去脈文/仲偉對于很多人來說,中國雪茄煙葉種植是“神秘”的,而這種神秘感來自于什邡煙葉一次次的“特供”。從明清跨越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供”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什邡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與歷史人文相互融合的結果。一大泉坑十畝特供煙田
特供煙田的來龍去脈
文/仲偉
對于很多人來說,中國雪茄煙葉種植是“神秘”的,而這種神秘感來自于什邡煙葉一次次的“特供”。從明清跨越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供”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什邡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與歷史人文相互融合的結果。
一
大泉坑十畝特供煙田
大泉坑十畝特供煙田
什邡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處于神秘的北緯“煙草黃金”緯度的地理優勢,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屬紫色土類型,種煙區多為新沖積壤土,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強,并且溝渠縱橫,蛛網密布,灌溉便利,非常適合煙葉生長,出產的雪茄煙葉,堪與古巴煙葉媲美。這些都使得什邡這片沃土成為了雪茄煙葉種植的不二之選,這就為什邡雪茄不斷的特供歷史贏得了先機。
據上世紀六十年代卷制“長城”特供雪茄的“132”小組老師傅黃炳福回憶,特供雪茄,技術要求特別嚴格,首先在選料上,“特供”嚴于“出口”。首先,要選上好的煙葉,這些煙葉均產自什邡大泉坑的油沙地。當年“132”小組成員使用的原料就來自什邡大泉坑的十畝特供煙田。
據曾經負責特供煙田煙葉種植的技術員介紹,這十畝田的選擇對地形和土壤的要求極高,要求是處于半山的油沙地,土壤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營養元素,既能灌溉便利又要排水方便,煙田周圍的生態環境要清新干凈。綜合很多因素后,特供煙田落戶在了大泉坑,而這只是完成了十畝特供煙田優質原料的第一步。
有了田,技術員還要考慮生產技術方案的問題,包括煙田的前茬作物、輪作作物、種植模式、育苗方法、施肥種類、施肥數量、田間病蟲害預防管理措施、采摘成熟度、調制棚的建法、煙葉的調制工藝技術等細節上都有考究,每一個環節都講求兩個字“到位”,不能少也不能過,每一片煙葉都是精心培育的寶貝,經多年精心選育、調制,什邡雪茄原料煙品質獨特而優良,光澤鮮明,油分充足,燃燒性好,灰色極佳,但因特供田產量有限,所以非常珍貴。
二
水分含量11%的秘訣
好料源自好原料,優質原料基礎之上,亦要巧妙工藝與之相配,否則只會暴殄天物。
據什邡雪茄廠老一輩配方師回憶,長城特供雪茄采用特制秘方處理煙葉,在特定溫濕度環境下卷制,從煙葉進廠到雪茄成品,需經230道工序。僅就煙葉處理最考究的就有三道處理工序:一是澆灑適量川產白酒并放入蒸鍋熏蒸,二是用特級花茶水浸泡并晾干,三是用桂皮酒浸潤并晾干。通過這三道工序,不僅可以祛除雜氣,提高含氮類高分子的轉化,豐富味道,而且刺激性小。
為保證煙支質量,“132”小組成員對生產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要費一番琢磨。初時,特供雪茄總是被抽了三分之一,而以前從什邡來的雪茄,最多只剩五分之一。為此,小組成員當晚即召開討論會,將雪茄煙頭捻碎仔細觀察,北京市委委派人員危德純拿起一個煙頭重新點燃,他一下意識到煙支的溫度很高,夾煙的兩指明顯感覺灼熱。經過幾天的研究,煙支發燒的答案終于找到了。原來,以前在什邡雪茄廠卷制雪茄時煙葉中水分含量為13%,當煙支送至北京時,含水量下降到11%,符合標準。而雪茄生產小組遷移到北京時,處理煙葉時仍采用13%的水分比例。次日,生產小組將煙葉中水分直接處理至11%,發現雪茄幾乎被抽完了。
1978年底,“132”小組停止生產。1984年10月,“132”小組正式宣布解散,但這一段歷史卻將作為什邡雪茄乃至四川煙草的榮耀而載入史冊。
雖然特供時代早已遠去,但生產“132”特供雪茄的工藝技術傳承了下來,“特供煙田”也作為歷史見證保留至今。并且,通過不斷挖掘提煉與探索創新,什邡雪茄已形成加料發酵、低溫醇化發酵、快速工藝處理等新的核心技術。這些技術不可復制,也就形成了什邡雪茄別具一格的氣質。
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