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畫人傳》~第500篇趙望云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開創了“長安畫派”文/盧秀輝趙望云(1906―1977),原名新國,河北省束鹿縣周家莊人。趙望云的父親是個兼營皮行生意的農民,農閑做小生意,農忙累于田作。家里因為有個勤勞而智慧
《畫人傳》~第500篇
趙望云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開創了“長安畫派”
文/盧秀輝
趙望云(1906―1977),原名新國,河北省束鹿縣周家莊人。
趙望云的父親是個兼營皮行生意的農民,農閑做小生意,農忙累于田作。家里因為有個勤勞而智慧的父親,趙望云上有七個姐姐,而他是小八,中國人傳統對男丁的重視,讓他從小能有暇對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生出濃厚的興趣。父親突然去世,家道也開始衰落,趙望云被迫高小畢業后,14歲那年不得不去辛集鎮恒盛皮店當學徒,以便為日后的生活計。
1925年秋,19歲的趙望云結束學徒生活,由表兄王西渠資助他到北京求學,入私立京華美專,半年后轉入國立藝專選科(國畫系二年級)學習中國畫。王西渠的這一善舉,催生了日后的趙望云,也促成了“長安畫派的”誕生。
1927年,21歲的趙望云報考本科,因無中學文憑未被錄取,他仍發奮自學,一頭扎進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他“走出象牙之塔,來到十字街頭”、“藝術為了大眾、藝術為了人生”。時“五四”新文化思想已經植根于中國年輕的讀書人之心,趙望云經常讀國內外文藝理論書籍,確立從事國畫改造的志愿。遂從趙新國改名趙望云。他到北京西郊農村描繪民眾生活,創作暴露社會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畫作。在北京中山公園展出,引起社會關注,被評論為“蒼頭特起之藝術前鋒”。
1928年,趙望云結識了進步學者、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王森然。王森然是我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美術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趙望云經常在他主編的《大公報·藝術周刊》發表中國畫改革的文章和畫作。與李苦禪等在北京創辦“吼虹藝術社”,合編《吼虹畫刊》,提倡新國畫運動。
趙望云開始創作大量直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尤其是表現農村生活和民間疾苦的作品,成為本世紀中國畫壇這種“為人生的藝術”和返歸民眾傾向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趙望云的反映現實的繪畫受到人們的關注。1933年春至初夏,趙望云經束鹿、棗強、冀縣、寧晉、趙縣、高邑、柏鄉、堯山、巨鹿、南宮、新河、廣宗、威縣、清河等縣,足跡踏遍冀東、冀南十八個偏僻縣城、村鎮,沿途作農村寫生。
《大公報》開辟了“趙望云農村旅行寫生”專欄,從1933年2月12日至6月28日分15輯連載,共130幅作品。在報紙上發表寫生通訊,以繪畫的方式對社會現實生活予以真實報導,在當時國內還是創舉。馮玉祥將軍得讀,逐幅剪貼,歷時四月,寫詩130余首。《大公報》邀請趙望云擔任其“旅行寫生記者”,被《大公報》派往隴海鐵路沿線寫生,途經連云港、海頭彎、城溝鎮、大浦、新浦、海州、徐州、錫山、商邱、中牟、開封、鄭州、匯水、洛陽、潼關等地,《大公報》自6月29 日至8月18日,連載作品30幅。9 月1日,《大公報》社出版《趙望云農村寫生集》。
10月25日,“布衣將軍”馮玉祥主動邀請趙望云赴泰山一會,馮玉祥提出以詩配其畫的方式再版其寫生集,詩畫相映,使主題進一步升華,寫生集再版后很快銷售一空,以至再版五次,印數數萬冊,成為詩配畫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通俗性演化,趙望云聲譽為之而鵲起。這以后,趙望云和馮玉祥多年合作,繪制了“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三十到四十年代,趙望云又連續出版了《趙望云塞上寫生集》《泰山社會寫生石刻詩畫集》《趙望云旅行印象畫選》《趙望云西北旅行畫記》,并在《大公報》《宇宙風》《北洋畫報》《抗戰畫刊》上發表大量作品。此期在西南和西北地區長期的旅行寫生奠定了趙望云繪畫的堅實基礎。
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資助下,趙望云和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漢創辦《抗戰畫刊》。1941年1月5日,《抗戰畫刊》在困境中堅持出版了30余期后停刊。趙望云離開馮玉祥,開始職業畫家生涯。對中國古代美術作有計劃的研究。后深入西南各地旅行寫生,在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簡括淡遠、樸實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40年代轉赴西北,描繪西北地區的山川風光和農村風物,并作敦煌之行,臨摹石窟壁畫。
1943年1月,趙望云在重慶舉辦“西北旅行寫生畫展”,馮玉祥、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漢、陽翰生、王昆侖等社會名流到場祝賀、參觀。周恩來親蒞展室,選購《相馬圖》,并向其發出訪問延安的邀請。郭沫若當場為畫展題詩:
畫法無中西,法由心所造。
慧者師自然,著手自成妙。
國畫嘆陵夷,兒戲殊可笑。
江山萬木新,人物恒釋道。
獨我望云子,別開生面貌。
我手寫我心,時代維妙肖。
從茲畫史中,長留束鹿趙。
1949年2月,趙望云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入獄。原因是:胡宗南軍隊進攻延安時,在中共中央辦公廳接待室發現其作品,趙望云被指控與中共有秘密往來,懷疑從新疆返回西安途中曾繞道延安。后經多方營救,于5月13日出獄。5月20日,西安解放。第二天,中共西北局派王元方到趙望云家中慰問。第三天,趙望云送學生黃胄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6月,趙望云赴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理事。8月,西北美術工作委員會成立,任副主任(張明坦任主任)。
1950年1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趙望云任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4月,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張明坦任副處長)。8月,與張明坦前往接管敦煌石窟。秋,在西安籌建“國畫研究會”,任主任。1953年,西北軍政委員會撤銷,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趙望云任西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副局長。組織保護、發掘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籌建“西安半坡博物館”。9月23日至10月6日,趙望云到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及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主席(即陜西美協前身)。
1957年夏,反右運動開始,由于運動擴大化,趙望云成為美協西安分會的主要斗爭對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1958年5月9日,美協西安分會整風領導小組關于趙望云“右派分子定案處理材料”擬將其“定為極右分子”,并給予“撤銷美協西安分會主席職務”、“撤銷省文化局副局長職務”、“行政降一級”等處分。12月5日,省整風領導小組批復:“定為右派,不以右派論處”,仍保留美協西安分會主席和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務。1962年,趙望云在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結束。7月23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決定:“同意摘掉趙望云右派分子帽子”。
1966年,“丙午之亂”,趙望云被扣上“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老右派”等大帽子,受到嚴重沖擊,失去人身自由,成為“專政”對象,經常受批斗、游街、抄家、勞動體罰,工資被扣發,精神和肉體均受到嚴重摧殘,被迫放下畫筆。1968年6月,趙望云遭“造反派“歹徒毒打致癱。面對強暴,趙望云仍堅持人格尊嚴和道德原則,并關注著其他老畫家的處境與安危。秋,趙望云被關進省文化局的“牛棚”,受“工宣隊”監管,雖無人身自由,但生命安全得到保障。1970年1月,陜西省革命委員會斗批改辦公室宣布趙望云的問題為“人民內部矛盾”,恢復了他的人身自由和藝術活動,但趙望云健康狀況很差,原陜西省委書記趙守一特意來家探望了他。
1975年,趙望云多次犯病,身體日漸衰弱。1977年3月29日,趙望云因病重治療無效,在西安市中心醫院逝世,終年71歲。1979年,中共陜西省委及有關部門對趙望云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所受冤案徹底平反昭雪。
趙望云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陜西省人大代表、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
趙望云擅長山水、人物,創作面向生活,畫風于質樸厚重中蘊含秀雅,尤長于表現陜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五六十年代與石魯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陜南秦嶺林區、三門峽水庫工地,創作了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作品。曾出訪埃及寫生。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開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開創畫家之一。
趙望云平生致力于中國畫創作,面向生活,畫風質樸渾厚,骨高氣雄。以人物、山水著稱。作品的創作內容十分廣泛:農民、工人、各少數民族的勞動生活、農村的田園風光、塞外的遼闊草原、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風沙彌漫的弋壁灘、三門峽水利工程、寶成鐵路建設工地、南海之濱、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跡所到之處,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國風貌的佳作。
盧秀輝有《為趙望云歌》一首,詩云:
文翁曾雅集,構結素懷詩。
造典貼泥塑,雄圖筆亦奇。
健毫瞻曉色,速寫痛慚笞。
繪本記當下,跡微堆留遺。
君明高寄郡,返駕眾民馳。
江海滔滔至,云天浩浩涯。
煥章配急帆,送客好風吹。
詞證情千里,描依歌萬時。
通幽演化如,聲譽鵲鳴疲。
質樸秀麗此,厚重蘊藉為。
鬼工魂所累,神手自然施。
平太及元貌,嘉禾弄喜悲。
世間焉置喙,青史別觴追。
敢叛前流法,存新后士疑。
方維肖從巧,妙望子深知。
獨我茲辰例,長安畫派持。
古賢能采蕨,今歲瘦豺麋。
王土越斯美,藝材饒食推。
心胸開瑣細,舊隱已羞窺。
瑞華多花實,秋豐放滿枝。
源頭又歡樂,何足歷皆宜。
黑霧摧城影,儒生言語癡。
霜過霽月凈,雨滌污邪脂。
況且凡塵散,將身洐怪脾。
高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