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省會樓市刮起了一陣“妖風”,各大房企前仆后繼推出躍層,戶型圖就像售樓部對面街上,同一家連鎖打印店榮譽出品。同類產品扎堆出現,讓人唏噓大戶型叫座順理成章,小戶型叫好簡直挑戰智商。這點還真不如某大,就怕讓人傷腦筋,價格光明正大的“打骨折”。哪像
省會樓市刮起了一陣“妖風”,各大房企前仆后繼推出躍層,戶型圖就像售樓部對面街上,同一家連鎖打印店榮譽出品。
同類產品扎堆出現,讓人唏噓大戶型叫座順理成章,小戶型叫好簡直挑戰智商。這點還真不如某大,就怕讓人傷腦筋,價格光明正大的“打骨折”。
哪像躍層的挑高空間,可以搭板多隔出一層,給出看似更多的贈送,費盡心思包裝就為了給人“買到就賺到”的感覺。
這幾年,做人難,做樓更難。每每期望市場快進時,按下的卻是戶型的“倒退鍵”。樓盤隊形保持得太好,帶來產品的高度同質化,
無“躍”不歡,似乎成為擋在前的一座山丘。
我不是特別針對誰,“市場變成今天這樣,在場的各位都有責任”。在躍層被玩壞前,有些丑話,必須攤開來說了。
01
這輪躍層的跟風,最讓我吃驚的是,“偷面積”這檔子事,還能如此冠冕堂皇了?
改善型的大躍與剛需型的小躍,羊毛畢竟出在羊身上。目前新出讓住宅地塊,按照新版技術規范限高。梯戶比還是擺在那里,一棟樓的貨值還是那么多。
全新的贈送賣點,吸引置業者目光,加快持續推動去化與回款。買者樂意,賣者高興,兩廂情愿,
樓市的老套路,換了演繹的角度。
其實,近年來多地樓市躍層產品市場份額逐步降低,并非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受到設計規范改變的影響。
師兄說,新版建筑設計面積計算規范,從2018年左右在多地加快推行,躍層住宅的審批標準與監管要求更趨嚴格。
例如,以層高進行劃分將部分躍層面積計入建面,或納入容積率計算等,都直接影響項目規劃、建造成本與推盤貨值。幾相權衡,一些房開逐步降低了產品的開發。說白了,不是不做躍層,而是沒必要去做。“偷面積”無利可圖了,還費這勁干嘛?
本地向來都要慢個半……拍。就像是2017年左右時,為了突破當時的限價,房企祭出精裝修大招,有些操作一度讓信用“拆分”。而后一些bug才被打起補丁。
市場總是需要經歷這樣的過程,不斷地走向成熟。目前而言,如果本土的建筑標準逐步趨嚴,這一輪的集體跟風之下,也像是最后的一場狂歡,
今天的躍層,或將成為明天的“絕版”。
我倒是覺得,不論是否瞧得上眼,躍層戶型都是省會樓市久違的、成功的氣氛組。既帶來了產品力升級的反思,也博取市場空白的紅利。
鑒于一些前車之鑒,我還是要撂下一句丑話。對于當下異常鬧熱的躍層市場而言,不論紅線從何時開始劃定,“關乎置業者切身利益的房屋建面和產權確權等,必須得到有效保障”。
02
這一輪躍層的“跟風鏈”,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傳播開去的?
師兄說,此處首先要感謝悅府帶了個名頭。奧體中心板塊166㎡高層的大戶型,大膽起用躍式結構,再加上知名設計師樣板房點睛,點燃許多改善型置業者的購買欲望。
無獨有偶,白云貴鋁北城板塊,實力強手央著老道的再度移植,在建面上差不多打個對折,但也得到剛需型購房者的追捧。
前有豪式的熱銷,后有標品的壓陣,多點齊放的跟進。近期北站板塊的天鉑首推全盤拿出躍層,金融城板塊的天曜新組團更是隨了大流。就連某大也好,也只是在貴陽沒推過。
如今哪家房企再不推出躍層,似乎面子上就過不去。可想而知,這一輪的產品淪陷幾乎已經定音。
其實不必驚慌失措,反正大伙都是炒冷飯。前些年里,省會樓市潮流的東西并未落下太多。
最近,南明區車水路上的國際城,一套約136㎡的精裝躍層房,掛在二手房交易平臺。現代風格設計的挑高客廳,舍棄搭板多出一層空間,在高層里得到別墅般的空間尺度。
國際城毛坯躍層資料圖
當年這個熱銷的躍層戶型,早已有過首批業主的體驗。時隔多年,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客廳挑高的老瓶,又裝上了躍層戶型的新酒。說得難聽點,這一輪的跟風,就是個偽創新的“復古風”,被市場當成了寶。
當然,如今陽臺贈送和客廳挑高合起來做文章的形式,“偷”得確實更加高明了。此外,一些中大戶型的客餐廳布局優化,為躍層的客衛改造增加了可塑性,還算有一定進步。
最大的產品爭議,則是在小戶型該不該做躍層。無外乎是說,空間有局限性,就算是搭出一層,上下樓有諸多不便,動靜分離不明顯……與之相對的是,也有說什么向往的體驗,生活上的升級。
但是在我看來,都是理念上的YY,實際上的扯淡。這都比不過,
看似高贈送的性價比,讓人覺得搞得到事。
03
小戶型躍層,算是這幾年火過的產品。2020年中,杭州熱門地塊未來科技城“三兄弟”之一的樾府,掛出了建面89㎡的帶裝修小戶型躍層。
這套房當時折合的單價,是貴陽熱門地段新房均價約5倍。且不說是不是中介炒作,但是在成熟的一線樓市,小戶型躍層也沒多么不堪。
坦白地說,本土戶型設計的原始創新,是要承擔相應市場風險的。一不留神,還容易從“新屋種”變為“奇葩房”。所以看似按部就班的躍層產品,無非是在設計上直接選擇了,
保險系數更高的“抄作業”。
從一線城市抄來也就算了,一來就被捧為“升維沖擊”,我也都忍了。搞到現在,變成同屆同學集體傳抄。這下倒好,大家一起來受沖擊吧,來啊,Who怕Who啊?
師兄說,回到戶型本身而言,與躍層相類似的產品,無非是商業里LOFT公寓。同樣的挑高形態,較為適宜的總價,再以精致裝修,主打青年人創業置業所需。
但是,是否能夠順利落戶、享有住區配套等,常常不能兼顧。而小戶型躍層出現的補位,對于剛需型的首套房置業而言,未嘗不是新的選擇。
目前,各方觀點傾向大戶型做躍層,因為能夠滿足改善型產品升級需求。可產品的短板還會選擇性地加載?“躍”字后面加上“墅”“院”等字眼,之所以變得更高級一點,還是因為size擺在那里。
我倒是覺得,居住體驗的差異性,不至于到非黑即白的地步。但是,不論哪種“躍”法,都不應停留在樣板房花里胡哨的展示,而是落到實處的居住方案前置。
同時給排水要預留好解決方案,框梁搭板結構強度要達到預期等。而作為置業者而言,在后期的搭建改造成本、房間功能規劃、裝飾設計花費等方面,心里也要有底。
產品個體適配,都得提前上點心。
04
風叔說,目前躍層市場敞開的大門,既是房開對當前現狀的妥協,也是在蟄伏中等待融入新的周期。這類戶型涌現同時反映出,當下多數的置業者對于居住面積、品質升級與價格承受力間的平衡和期望。
做強省會首位度的過程中,更多的新市民、新青年等加快到來,剛需型的新房市場需求穩步增長。小戶型做優,能降低上車省會的門檻;中大戶型做精,能夠引領城市居住品質升級。兩者各展所長,各司其位,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所需。
今天對躍層的跟風,也是對未來的慎思。全面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水平,驅動貴陽貴安樓市行穩致遠,仍需重視避免戶型高度的同質化,完善多樣化、多層次、多功能的產品供給結構,以及現代化的市場治理體系。
我就要俗氣得多,就覺著這些年里,省會樓市歷經的荊棘坎坷,早已讓人看明白,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
倒不如讓躍層再痛快地飛一會吧,無非是再一次在痛定思痛中,
回望這座山丘時,懂得這是“躍”過的代價。
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