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者:近年來,城市日益重視歷史建筑保護,不少老里份得以保存下來,有些還經歷了翻修、改造。在歷史建筑“硬件”保護日益完善的同時,有些地方也正在嘗試還原與保護老里份的內在靈魂——傳統社區便利的生活體驗。吳慧梅在為居民縫補衣物。胡冬冬攝每天夜幕降
編者:近年來,城市日益重視歷史建筑保護,不少老里份得以保存下來,有些還經歷了翻修、改造。在歷史建筑“硬件”保護日益完善的同時,有些地方也正在嘗試還原與保護老里份的內在靈魂——傳統社區便利的生活體驗。
吳慧梅在為居民縫補衣物。 胡冬冬攝
每天夜幕降臨,江漢區漢興街道江漢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都會響起一陣腳踏縫紉機聲。社區居民吳慧梅幾乎每晚都會來到這里,為這個新小區里的老街坊提供改衣服、褲子打扁服務。
吳慧梅的縫紉服務點位于黨群服務中心的一角。去年11月,江漢里社區在這里設了一個“街坊匯·便民服務驛站”,除了縫紉服務,還引進一批手藝人為居民提供縫紉、開鎖、修鞋、修傘、理發等服務。社區入駐的一批新居民又找回了昔日老里份的感覺。
自帶縫紉機服務老街坊
江漢里社區是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新社區,轄區內唯一的江漢人家小區,常住人口5000余人。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從漢口六渡橋周邊的老里份搬遷而來。58歲的吳慧梅就是其中之一。
“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四成,這些過去在老里份生活的老人們有勤儉的習慣,家里東西壞了都會修修補補再用,但社區周邊又缺少這樣的服務。”江漢里社區黨委書記任蓮芳介紹,社區決定成立“街坊匯·便民服務驛站”,發揮居民的特長為居民服務。
通過走訪,社區得知吳慧梅有一身好手藝,便向她發出邀約,吳慧梅一口答應,把跟隨自己30多年的縫紉機和鎖邊機搬進了服務驛站。
17歲接觸縫紉,從學徒到開店,吳慧梅一直與縫紉機打交道。2019年,因老房子和裁縫店所在片區啟動舊城改造,她搬進了江漢人家小區,并找了一份學校后勤的工作。
6月7日晚7時許,吳慧梅正坐在一臺蝴蝶牌腳踏縫紉機前飛針走線,“端午節休息了幾天,手上壓了不少活”。
褲子打扁最便宜只要5元,改褲腰僅需20元左右,與之前開店做生意相比,吳慧梅為居民們提供著微利服務。
短短一小時內,就有五六位居民拿著衣服前來,還有人一次性帶了五條褲子前來打扁。
72歲的徐淑文2019年搬到江漢人家小區,她過去曾是吳慧梅裁縫店里的老顧客,“過去總是買布到吳師傅那做衣服,現在她雖然沒空做衣服了,能找她縫縫補補、改改衣服也挺好。”
每天服務這些過去的老街坊、現在的新鄰居,吳慧梅說:“雖然有時感到累,但是很開心?!?/p>
便民服務驛站找回老里份靈魂
在江漢里社區門口放置著一塊“街坊匯·便民服務驛站”的項目介紹牌。牌子上寫有縫紉、修鞋、修傘、修鎖、理發、白事關懷等幾種類別的便民服務項目,每個項目都標注了服務時間,以及師傅的聯系電話。同樣的內容,還張貼在小區各個樓棟大廳里,方便居民查看。
在“街坊匯·便民服務驛站”里,除了吳慧梅外,負責理發和白事關懷項目的師傅也是這個小區的居民,他們過去也曾在老里分從事相關服務。
項目介紹牌上的修鞋、修傘、修鎖服務,則是社區通過鏈接社會資源找來的師傅。
8日中午,負責修鞋、修傘的黃少積師傅接到居民電話,騎車趕到社區為一雙女士皮鞋換鞋底。黃少積平時在外擺攤修鞋、修傘,對于能在社區有一塊固定場地為居民提供服務他覺得很不錯,“這里環境好又有空調,而且回頭客多”。
黃少積說,為江漢里社區的居民服務,他報的都是“友情價”,因為價格低廉,從去年底進入“街坊匯·便民服務驛站”到現在,他基本每周都會來社區一兩次,有的居民會提著一大袋子鞋來找他修,“我正在考慮周末也抽空專門來‘坐診’,服務更多人”。
“便民服務驛站在讓居民享受到低價、便利服務的同時,還讓居民找到過去老里分的感覺,從而提升居民的凝聚力?!比紊彿颊f,目前社區還準備征集轄區里的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將用車服務也納入便民服務驛站,解決一些老年人打車難的問題。
原載《武漢晚報》,作者喬馳。
劉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