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問世界上最貴的液體,你第一個會聯想到什么呢?液體是石油、融化的金子還是農夫山泉,開個玩笑~其實世界上有些生物的體液要比黃金、石油還要貴上幾十倍上百倍,說他價值一座小島也不為過,更重要的是關鍵時刻它們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已知世界上最昂貴
如果問世界上最貴的液體,你第一個會聯想到什么呢?
液體
是石油、融化的金子還是農夫山泉,開個玩笑~
其實世界上有些生物的體液要比黃金、石油還要貴上幾十倍上百倍,說他價值一座小島也不為過,更重要的是關鍵時刻它們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已知世界上最昂貴的五種生物液體,最后一種一滴就要7萬元,你能買得起幾種呢?
首先說的是人類血液
其實我們捐獻出去的血液還是很值錢的。
血液對人體至關重要,對一個體重65公斤的成年人來說,身體里大約有5升血液。當失血量超過三分之一的時候,就會有死亡的可能。在醫(yī)院病人輸血甚至需要幾千上萬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昂貴的,尤其是“熊貓血”RH陰性血。
如果你是珍貴的RH陰性血,國家規(guī)定的用血價是要翻倍的。RH陰性血在國內人口的比率大概是千分之一,而RH陰性血中的AB型血更罕見,大約是萬分之一。
一個有100萬人口的城市,擁有ab型熊貓血的人不會超過10個人。而萬分之一的熊貓血比率對于RH Null型血還是太高了,這種RH Null型血出現的幾率可以說是億里挑一,這種血是名副其實的液體黃金。它可以通用于任何血系的任何血型,但它們自己卻只能接受和他們一樣的RH Null型血。擁有這種血型的人,在全球也只發(fā)現了40個人,看來血型極其珍貴,如果人一旦遇到意外也只能自救了。
全世界許多國家販賣血都是屬于違法行為,而在美國卻不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血液出口國之一,甚至每年向世界出口70%的血漿。每月向海外輸出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血液或制品,1加侖就能賣出1500美元。
好在我國獻血是無償的,并且獻血者以后需要輸血可能還是免費的。當人出現意外病人需要大量輸血的時候,這需要花費的錢往往是一筆大錢。除了病人在手術室需要輸血外,人體血液的價值遠遠不止于此。目前人類的血液主要通過捐獻,所以血液的來源比較困難。
慶幸的是,目前已經有了完善的血液保存技術。獻血站收集到的血都是“全血”,大多數的血液庫還需用機械將全血分離開。在血液處理、運輸、保存的過程也是血液非常昂貴的原因之一,其中就包括人員、和疾病檢測等費用,所以在醫(yī)院交的昂貴輸血費一般都是來源于此。
第四種、鱟血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藍色血液的生物,那就是鱟。它們的外形很像甲魚,絕對是一個長相奇葩的海洋生物。
但它們在經歷了地殼運動和隕石爆炸后,依舊保持原貌在地球上存在了4億年之久。但就是這種長相不是特別優(yōu)美的物種,讓它的身體中潛藏著超能化學物質。
鱟的血液其實是特殊的藍色,看起來就像是外星人的血液。因為鱟體內富含的不是紅色的鐵離子血紅蛋白,而是銅離子的血藍蛋白,所以呈現的是藍色的血液。但它們的血液卻是非常珍貴的。
如果你打過疫苗或者享受過現代醫(yī)療,那必須要感謝鱟所做出的的犧牲。
在1956年人們發(fā)現鱟的血液中存在革蘭氏陰性細菌,這對世界的醫(yī)學發(fā)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鱟的血液中含有特殊的凝血蛋白,當機體受傷后,它的血液會快速凝固,從而將有害細菌包住,這樣能完全阻斷細菌的傳播。
利用鱟血的生物特異性,科學家提取并制成了“鱟試劑”。這是一種快速檢測人體及藥品是否遭到病菌感染的醫(yī)學手段,在醫(yī)學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鱟試劑”被用在了腦膜炎、霍亂、鼠疫等疾病的檢測,像任何需要移植到人體的工具和設備,都要用到它的血液檢測細菌。毫不夸張地說,鱟這種活化石的存在一直保護著人類。
鱟試劑被認可后,每年都會有50萬只鱟被活捉取血來實現這種不可替代的生物醫(yī)學技術,因此鱟血每年都供不應求。因此鱟的血液也成為了一種最昂貴的液體,每升的價格需要1.5萬美元,因此鱟血也被稱為“藍金”。
但如今鱟的數量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鱟試劑這一大產業(yè)的興起,讓越來越多的醫(yī)療公司前來活捉鱟來采血。一般都是趁著鱟交配游到淺水灘時被人活捉,取鱟30%的血再放歸自然。雖然因放血死去的鱟數量只在2、30%,但可能會嚴重攪亂它們繁衍的節(jié)律。
早在美國的殖民地時期,人們就曾用“鱟肥”給土地增肥,數以百計的鱟被磨成肥料甚至用來喂豬,也就是說人們從來沒有厚待過鱟這種遠古活化石。
曾經在我國,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這都源于廣大吃貨的嘴。在2019年中華鱟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住在廣西沿海地區(qū)的朋友可能深有體會,以前在海邊鱟的身影隨處可見,可如今已經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
所以希望人們在餐桌上放過鱟,讓它們能更多致力于國家的醫(yī)學發(fā)展吧。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第三種、眼鏡王蛇毒液
眼鏡王蛇作為世界上最毒的蛇之一,它們的毒液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液體之一,它的毒液儲存量也是最多的。
當它們咬住獵物后,平均能注入200到500毫克的毒液。最多能分泌7毫升的量,而僅需12毫克是毒液就能殺死獵物,三個小時內一頭非洲大象就會被蛇干掉。
如果你不是印度三哥,被咬后沒有及時注入血清,就會心臟衰竭一命嗚呼。
其實眼鏡王蛇并不屬于眼鏡蛇屬,相比較眼鏡蛇,眼鏡王蛇的體型要更長更大。盡管眼鏡王蛇這么危險,但它的毒液依舊是搶手貨。經過科學家們對眼鏡蛇毒液的研究發(fā)現,毒液在經過加工制作后,可以在臨床上治療多種疾病。正確使用的話,它們的價值相比較它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
眼鏡王蛇的毒液中含有一種非常獨特的蛋白質歐哈林,這種蛋白質制成的麻醉止疼藥不僅不會讓人產生依賴性沒有副作用,而且效果是嗎啡的20倍到200倍。
在1976年昆蟲研究所就曾經成功地從眼鏡蛇毒液中提取了有效成分,并制成了“克痛靈”用來緩解患者的疼痛。
提取毒液不容易,毒液提取有效成分也不容易,成本自然不會便宜。
在市場上如果想要獲得一公斤的眼鏡王蛇毒液就要花費28萬美金,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不是能企及的地步。
這么貴不僅僅是物以稀為貴,因為每年也會有人為捕捉眼鏡王蛇而喪失自己的生命。
第二種、冠軍種馬精液
有些種馬的精液是世界上最貴的液體之一,尤其是有奧運會冠軍光環(huán)的種馬Big Star。在Big Star退役后,它成為了熾手可熱的種馬。為在養(yǎng)馬界血統(tǒng)才是王道,所以那些不少投資者紛紛花重金求購它的小蝌蚪。
如此大的市場需求,讓Big Star的小蝌蚪供不應求。正值壯年的Big Star一次可取出80毫升的小蝌蚪,幾乎每天都可以提取一次,收集后會裝在細長的小吸管中出售,每個管中都會含有1.5億-2億顆小蝌蚪,一小管就價值上萬元,一年光買種子就能賺到2000萬美元的收入。
如果種馬的質量很高,還可以收集起來裝在冷凍室中。在這個冷凍室中,有著超過1200種不同的種馬精液,在零下196度的環(huán)境中冷凍儲存,價值數十億元。
投資者會花上上萬元去買一支Big Star的精液去配種,幾年后的小馬駒還能再賣出高達70萬。其實Big Star還不是史上最貴的種馬。
要說史上最貴的種馬,還得是已經去世的純血種馬伽利略,和Big Star相比,伽利略的身價高出了十余倍。伽利略一生只參加過8場比賽,退役之后更是12次被評為歐洲最佳種公馬,所以就變成了一臺靠配種賺錢的活體印鈔機。
但純種馬的精液價值很難量化,為了保證純種馬的血統(tǒng),伽利略不接受人工授精,也就是不出售它的小蝌蚪,必須要自然繁殖。如果想要它的獲得伽利略優(yōu)良的基因,就只能花高價購買配種機會。
根據對外公開的價格來看,伽利略配種費用是一次65萬美元,由此得出伽利略的小蝌蚪價格為一升2000萬美元,每年就能吸金約6億人民幣,甚至超過了C羅和梅西的年薪,可謂是馬界的高質量男性啊。
種馬的小蝌蚪價格是如此的高昂,不過還有一種世界上最貴的生物液體,沒有之一,一升就要7000萬美元。
這種生物就是以色列金蝎的毒液
看到這個千萬美元起步的蝎毒,有沒有被價格嚇到,沒想到五毒之一的蝎子毒還能如此昂貴。
以色列金蝎是生活在沙漠里的毒蝎,其本身就比較奇妙。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蝎子會發(fā)出藍綠色的光,出現這種光讓科學家也莫衷一是。
另外蝎子本身價值就不同尋常,不僅可以作為100多種中藥處方的原料,還是30多種中成藥的重要原料,而它們的毒液更是你有錢也買不到的。
蝎子的毒液能這么貴,也是因為獲取以色列金蝎的毒液非常困難。蝎子的毒素一般都是微量元素,全程必須要人工操作,還必須要用艱難的電擊方式,提取過程極為危險。
加上每一只蝎子產出的毒液都是定量的,一升的蝎毒提取需要30萬只以色列金蝎,平均每只蝎子提取量僅不到1毫克,如果需要1加侖的蝎毒,相當于從一只蝎子取毒264萬次,所以市面上蝎子毒液更加難以見到。
除了物以稀為貴,它的價值更是能顛覆人的認知。
蝎毒的主要成分是具有藥理學活性的蛋白質,其中含有大量人類所需的珍貴物質,可以用于治療心血管病、三叉神經痛、皮膚病、癌癥、癲癇等,關鍵時刻能救人性命。
再加上蝎毒中具備神經毒素和細胞毒素,在諸多醫(yī)學領域中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一種氯毒素,可以和大腦同脊椎的癌細胞完美結合,這種結合可以準確辨別腫瘤的大小和位置。
卡利蝎毒素則可以幫助老鼠對抗骨骼疾病,研究人員希望它未來也能對人有同樣的效果。
看到蝎毒在日后能為人類醫(yī)療保健事業(yè)發(fā)揮重大的作用,也能理解價格這么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次我們所說的生物體液都對人類的醫(yī)學發(fā)展有著莫大的作用。慶幸的是,這五種液體并不是我們的生活剛需。也許在未來,更多動物數量的瀕危,出現更多價值昂貴的生物體液也不一定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
你還知道哪些最貴的生物液體,歡迎留言交流!
陳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