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文句式,顧名思義,就是和現代文不一樣的句式。按照古人行文習慣,大致有以下幾種: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被動句,省略句
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提前,中間加“之”字,“之”是賓語提前的標志,例如《陋室銘》中“何陋之有”是賓語提前,正常順序是“有何陋”。
第二種情況是,在否定句中,賓語提前,例如《詩經》中的《碩鼠》“碩鼠碩鼠,莫我肯顧”,“莫我肯顧”就是賓語提前的句子,現代漢語是“莫肯顧我”,意思是不肯照顧我。
賓語前置句判斷方法: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3、用“之”或“是”把賓語 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4、陳述句中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賓語有時也需要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 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一,賓語前置
古今詞序的差別,最突出地表現在賓語的位置上。文言文中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也要前置。
1.
例: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王風·褰裳》)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④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⑤每自比于管、樂,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⑦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 孔子說道:“因為我比你們年紀都大(老了)沒人用我了。你們平日說:‘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們(打算用你們了),那你們怎么辦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
例: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子何恃而往?(《為學》)
③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⑤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楚辭·九章·思美人》)
⑥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
⑦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⑧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
3、
例: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④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⑤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齊桓公伐楚》)
4、
例:
①惟陳言之務去。(《答季翊書》)
②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③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④惟弈秋之為聽。(《學奕》)
⑤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5、有時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也可以把賓語提前。例如:
①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②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伐楚》)
③吳起吮其父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韓非子》)
④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6、古漢語中的固定格式“……之謂也”、“其……之謂也”中的“之”也起到提賓作用。
“野語有‘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乎?”
二,謂語前置
1、在感嘆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其提前。翻譯時,有的可以還原,有的不必還原。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③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
④甚矣,農夫之惰也!悲哉,世也!
⑤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國策·趙策》)
2、在某些疑問句中,為了強調,也會將謂語提至主語前。例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何哉,爾所謂達者?
3、在少數肯定句中,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將謂語提至主語前。這種用例較少見。例如: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這句話的正常語序是“百姓之謂我愛宜”,翻譯過來就是“老百姓認為我吝惜是應該的”。
賓語前置有: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莫之繼也。莫肯我顧。
用“唯……是……”結構將名詞賓語前置。如,唯利是圖、唯馬首是瞻。
問者所問句子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句子,但需要糾正問者引述文字的錯誤,文出劉禹錫的《陋室銘》,原文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個“賓語前置”的特點:用疑問代詞提起疑問,應將疑問代詞提至動詞前。句中“何”是疑問代詞,所以要提至“有”的前面。注意:“有”是一個“存現動詞”,表示存在。
這種“賓語前置”的句子,古代典籍中例子甚多。如:
1、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3、問女何所思。《木蘭詩》
這些句子,都與問題中引文同屬一個類型。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