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謝邀回答!
玩了這么久,有出對,邀接對的;有出上聯,邀接下聯的。友友們對此都是興趣盎然,爭相參與。為什么這么火?因為不論是對子也好,對聯也罷,它們都是短小精悍的文學藝術作品。
說它短小,因為只有兩句組成。說它精悍,是‘詞語準確而簡煉。短短的兩句對在一起,就能把表達的意思躍然紙上。
1、有寫景的,
如:
冬去矣山青水秀,
春來哉鳥語花香。
是不是一副春暖花開,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展現在面前,對仗工整,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平韻規范。
再如,
槐陰當道馬蹬枝,
柳影入池魚上樹。
給人以馬能蹬上樹枝,魚可在樹上游的奇而不怪的景象
2、富有哲理性崔人上進的
如,
鳥欲高飛先振翅
人求上進早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若作舟
…………
作訓言如何做人的
如中藥堂的
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
但愿世間人無病
寧可架上藥生塵
繁此種種包羅萬象不再枚舉!
對聯又叫"楹聯,″而對子則不叫楹聯。由此可知"對子″和"對聯″差別就在于此吧(個人看法,不妥勿噴)。
現在我們再回到題目開始提到的兩種情況。1、有出對,邀接對。2、有出上聯,邀接下聯
二者的要求有何區別呢?個人認為:
丨、對者只要按其格式對上即可,
兩者內容不一定相關共同突出一個主題
如,船夫出,邀秀才對的例子,
一個進京趕考的秀才,要坐船過河,
中途船有破洞漏水,船夫塞緊漏洞后,對秀才說:“船漏漏滿,鍋漏漏干,怎么對?
秀才到了下船時也沒對出,感覺十分尬尷。
秀才百思不得其解,晚上投住于鄉村小客店,恰遇店主用竹筒吹火做飯,慌忙中把灶臺上的媒油燈吹滅了。秀才見此情況,馬上脫口而出,“火吹吹燃燈吹滅″。
馬上提筆記下
船漏漏滿鍋漏干
火吹吹燃燈吹滅
我們再來分析
1、兩者內容有無關聯?(風馬牛不相及)
2、對在一起表現什么主題?(主題不明確)
3、能作楹聯嗎?(沒見過)
4、有上下之分嗎?(淮上誰下皆可,也即沒有先后之分)
5、由幾人完成?(兩人)
再舉出一個很通俗的春節對聯
張燈結彩迎新歲
放炮燃鞭過大年
來用上述5點對照一下后,對子和對聯的差別不就不言而喻了嗎?
再次聲明,個人見解,不妥勿噴。若噴就不是君子!
“詩詞生活日記”認為,現代人寫律詩,不管是用平水韻還是用新韻,只要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便于表達意境,都是可以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詩的國度。我不自量力提一點個人的看法。應有切合實際的正確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完全否定,也不可墨守成規完全繼承;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這都是不可取的。應占有,挑選,創新。格律詩詞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語言精煉,短小精悍,寓意精深,句式整齊,音韻優美;吟誦起來抑揚頓挫,音律鏗鏘,朗朗上口。它那優秀的形式和內涵應當繼承。如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固定的字數、句數,注重意境美,應當繼承。對于其中聲韻的運用,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字的發音和字義都有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革新發展,吟誦起來就不是順口,而是咬口了。“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應是一部經典的韻書。但它反映的是唐宋時期的字的讀音。到了清朝時的《佩文韻府》雖然繼承了《平水韻》的106個韻部,但其中有些字因讀音不同,有所變化發展。這說明對聲韻的運用歷朝歷代都有所變化。時代字音變化更大,對聲韻的運用應該有所更大的變化革新。現在普通話已全國普及,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中華詩詞學會又編了《中華新韻》14韻部,這完全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繁榮現代文化的需要。將來語音有變化,我想仍然有新的韻書出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相近的韻再合用,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因此對“平水韻”而言,應吸取其精華,將其中讀音與現代不同的字重新組合規范,編輯更簡潔的新韻書,以便年輕一代使用起來更方便,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也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將格律詩詞發揚光大。 《中華新韻》韻部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韻部劃分的標準:同身同韻。所謂“同身同韻”,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于同一韻部。這樣就使音韻劃分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和尺度,從而使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中華新韻》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繼承了它的精華部分。當然一些用慣了“平水韻”的人,是從“平水韻”時代過來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韻,讓他使用新韻還不習慣,就像吃飯用慣了筷子而改用刀叉很不自在一樣。但是不可認為“平水韻”比《中華新韻》高人一等,從而反對推廣使用《中華新韻》。在這舊韻和新韻交替時代的格律詩詞愛好者更有責任推廣《中華新韻》,為年青一代和下一代人負責,為繁榮格律詩詞創作獻策獻力,發一份光和熱。古代的“布衣”、“白衣”分別指代什么?
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紱”、“烏衣”分別指代什么?古代的不同衣服有貴賤之分嗎?服飾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飾與政治、經濟、生活狀況、思想文化、道德審美觀念等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服飾上就滲透著古代文化、風俗,以及道德理念。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相對于用絲織出的“帛 ”,前者質粗而價低,后者質精而價高。上古之時,貴族才有資格用絲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許著裝絲衣外,其余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后來也泛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為身份較低賤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來借指庶民,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西廂記》中的相國夫人便因張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張生進京赴考。
“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朱”指紅色。“紱”指蔽膝,縫于長衣之前,為古代天子、諸侯等禮服的服飾(也指系印的絲帶)。古人以朱為正色,遂以“朱紱”作為身份品級的標志,象征著高位。“朱紱”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榮譽,所以晚唐詩人韋莊有詩云:“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烏衣則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地位較低。三國時,東吳禁軍駐扎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駐地也被稱為烏衣巷。東晉以來,人才輩出的王導、謝安兩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隋唐后逐漸沒落,所以劉禹錫詩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清晰地描繪了當時烏衣巷的蕭瑟。
從上述服裝顏色的不同就可看出,古代服裝有貴賤之分。封建帝王把“禮”作為維護等級社會的工具,使得整個社會“貴輕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而服飾制度正是這些禮儀等級中最為重要的標識。早在西周,中央政權就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并專門設置了“司服”的官位,掌管服飾制度。此后,人們在社會地位中的上下、尊卑關系,都在服飾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社會各階層成員的衣冠服飾,皆有嚴格的限定和區別,服飾完全成為人們高貴或卑賤的醒目標識了
要問哪種方言最接近原始漢語,這已經涉及到漢語的祖先問題了。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多少年來語言學家們都在尋找漢語的源頭。
漢語的源頭討論十九世紀時形成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主張,認為漢語是來自西方的,源于美索不達米亞。這種觀點還認為確切地說漢語來自巴比倫尼亞,至于其他細節則一問三不知了。提出這樣主張的是倫敦大學專門研究中亞語言學的教授拉古伯利。
但是這一觀點只是一種假說,并沒有有任何證據來證實它的科學性,或許當時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提出這種中國語言和文化從屬于西方的觀點。
也就在大概同一時期,語言學家們提出了“漢藏語系”的說法,漢語、藏語和緬語有著親緣關系。
中國境內的漢藏語系,李方桂先生做了如下圖表:
后來邵靖宇在《漢族祖源試說》中對漢語的原始祖先進行了探討。大致分析如下:分布:漢藏語系的絕大部分語種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南,特別是云南地區,少部分在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
最初來源:可能是由一支從非洲經印度來到緬甸、云南一帶的晚期智人帶來的。漢人的遠祖應該在西南邊陲云南一帶居住,也就是在那里發展了他們的語言。后來逐步外遷,我們應該是屬于向北向東遷徙的一支。
這種遷徙因為沒有文字所以無證可查,但是在漢文化中有些蛛絲馬跡。
最后猜測:漢語與藏緬語族的親緣關系最密切,可能漢語是從藏緬語族中分化出來的。學者們從漢字的來源中尋找出了一些線索,例如古文字的“為”字,當為上手下象之形,從手牽象(是否是牽也有爭議),表明當時我們祖先確實見過人牽大象或者人訓大象。
后來,研究漢藏語言的美國學者白保羅從藏緬語中找到了象的稱呼,讀mgwi(y)與漢語中的“為”音近。或許是祖先們根據對象的稱呼而轉義成了“為”。
結語:按照漢藏語系的親屬語言關系,并依據漢人祖先從西南向北和東遷徙的方向,我們或可以從西南部的藏緬語及周圍的少數民族語言中尋找到原始漢語的面貌。在這方面,語言學家徐通鏘先生已經找出了一些古漢語中的詞,在藏緬語中有對應的音和義的例子。這些表明了原始漢語與藏緬語或許關系最近。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期待與您交流國學,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1.邵靖宇編著,《漢族祖源試說》,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2.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
wūyīxiàng烏衣巷
táng · liúyǔxī
唐?劉禹錫
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
朱雀橋邊野草花,
wū yī xiàng kǒu xī yáng xiá
烏衣巷口夕陽斜。
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
舊時王謝堂前燕,
f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
飛入尋常百姓家。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