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還記得前幾天“微博之夜”頒獎典禮嗎?其中獲得“微博年度音樂人”的五位獲獎者上臺領獎時,主持人跟他們有一個互動的小環節。這五個人是:張藝興、蔡徐坤、王源、郎朗和毛不易。主持人說,你們幾個都是原創音樂人,我們知道,一首歌被創作出來,有很多方面的
還記得前幾天“微博之夜”頒獎典禮嗎?其中獲得“微博年度音樂人”的五位獲獎者上臺領獎時,主持人跟他們有一個互動的小環節。這五個人是:張藝興、蔡徐坤、王源、郎朗和毛不易。
主持人說,你們幾個都是原創音樂人,我們知道,一首歌被創作出來,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如果我們現在要創作一首歌,你們各自會選擇哪一項工作呢?
毛不易:我負責聽吧。
主持人:不行,你是音樂人得參與創作,不能搶我們的活。
毛不易:那我唱吧。
王源:如果可以的話,我斗膽作詞吧。
張藝興:我作弊!(不好意思聽錯了,是做beat)
蔡徐坤:詞、beat都有了,那我作曲吧。
郎朗:彈我肯定是要彈的了,但我或許還可以當個財務總監什么的……
以上對話給我們科普了流行音樂創作中的不同工種,毛不易演唱,王源作詞,蔡徐坤作曲,張藝興做beat,郎朗彈奏樂器。這5個工種齊備以后,差不多可以做出一首完整的作品了。
那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讓這5位音樂人共同參與做一首歌,借以還原一下整個音樂制作的全過程。當然,這5個工種還不是全部工種,還有一些錄音和后期的技術工種,我們也會一并講到。
一首歌曲的制作,大體分為以下幾大步驟:
1、制作籌備
無論是制作專輯還是單曲,整個過程最核心的一個人,當然是制作人。制作人就相當于影視創作中的總導演,負責前前后后所有環節的決策和把關,所有人員的協調和銜接,還有時間的把控和財務的管理(所以財務總監不會輪到樂手郎朗身上喲),都是他說了算。制作人有時也不只一位,比如有的歌手也參與自己歌曲的制作,但通常最權威的只有一個,其他人只是充當參謀,提提意見罷了。
一個歌手(如果歌手還沒有音樂自主權,那就是公司)在決定做一首歌(專輯)之前,第一件事就是選一位合適的制作人。跟制作人談想法,你想往哪個方向走,想要達到怎樣的效果,然后制作人根據你的想法開始實施整個音樂計劃。
鑒于張藝興這次就獲得了微博“年度制作人”獎項,那我們建議毛不易,不如就請張藝興當這個制作人吧。
2、詞曲創作
毛不易請了張藝興當制作人,決定做一首歌,兩人商討之后,張藝興下一步就開始邀人作詞作曲了。當然,如果毛不易手里已經有了詞曲,那這一步略過。或者張藝興準備親自為毛不易進行詞曲創作,那也省了對外邀約的步驟。
張藝興向青年創作才子王源和蔡徐坤進行邀歌,王源答應給毛毛寫詞,蔡徐坤則答應譜曲。然后就耐心等待他們交稿吧。
至于是先寫詞還是先作曲,這個不一定,但先有詞的情況比較多一些吧。至少我是覺得,如果先有曲再填詞,應該沒那么好發揮;而先有詞再譜曲,就沒有那么不便。
3、編曲
王源和蔡徐坤發來了作品,這首歌叫《小毛》,張藝興和毛不易拿到后,覺得挺滿意,于是進入下一個環節:編曲。
編曲到底是什么?跟作曲有什么不一樣?這是不少人的疑問。
一般來說,流行音樂中的作曲,就是負責寫人聲旋律,有歌詞的那一部分。而編曲,就是在這個主干旋律的基礎上添枝加葉(伴奏),讓作品豐滿起來。一個作品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曲,比如我們見過一些舒緩的情歌,在歌唱舞臺上被改編成勁爆搖滾的例子,這就是編曲的魔力。
張藝興必須為這首《小毛》找一個合適的編曲人,并跟編曲人進行細致的商討,把它編成怎樣的一首歌。但因為張藝興本身就是一個做beat能手,所以咱們這個編曲人就不用找了,制作人自己搞定吧。
張藝興在電腦上鼓搗了幾天,比如前奏加鋼琴,中間加鼓點貝斯,后面再鋪弦樂……他在跟毛不易反復試唱、試聽和修改后,最后基本可以聽到一版比較滿意的曲子了。
接下來,就要根據這個編曲去找合適的樂手,為進棚錄音做準備了。
4、錄音
張藝興和毛不易在樂手選擇上,第一個想到,鋼琴一定要讓郎朗大師來彈,還有鼓讓誰來打,吉他、貝斯讓誰來彈,還有弦樂……在樂手選擇上都是很費心思的。首先你要聽過他們以往的作品,熟悉他們的彈奏風格和音色,跟《小毛》這個作品是最適合的;其實,他們要有時間;最后,在預算上要請得起。
確定了樂手,再確定錄音棚和錄音師,就可以約定日期進棚錄音了。
錄音又是一個復雜的環節,并不是你想象的現場表演一樣,把樂手和歌手集中在錄音棚唱一首歌并錄下來就完事了。每種樂器都要單獨錄,而且樂器與錄音設備都需要反復調試,有時一套鼓就要調試幾個小時,確保每個鼓的音色達到需要的效果。
錄音環節最忙最累的一個人是錄音師,制作人更要一直盯著,全程把關。
錄完鼓錄貝斯,錄完貝斯錄吉他,錄完吉他錄鋼琴,錄完鋼琴錄弦樂,還有需要的其他樂器,當然還有更關鍵的人聲。不管錄哪個東西,“一遍過”的奇跡幾乎是極少出現的,絕大部分都是經過無數次嘗試,直到最后聽到某個音出來才猛地拍板“就這個了”。
5、混音
所有該錄的東西都錄完了,下一個階段就是混音了。張藝興必須拿著這些錄音文件,去找混音師進行混音。
那么,混音又是什么呢?
就像有人分不清作曲和編曲一樣,也有很多人搞不懂錄音和混音的區別。如果用攝影來比喻的話,錄音就是拍照的過程,而混音就是修圖的過程。這個好理解吧?
混音師把這些文件導入設備中,細致地對每一軌聲音進行調整,比如聲音的強弱遠近,音色的明亮暗沉,甚至歌手的小破音也可以修復……最后讓歌曲變得好聽起來,并混縮成一個音頻文件。
大家不是常說一句話嗎,音癡與歌神之間,就差了一個百萬混音師。可見混音在音樂制作過程中的重要性,有時甚至可以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6、母帶處理
混音完畢后你聽到的,基本就是歌曲的成品效果了。但后面還有最后一個步驟,就是母帶處理。
張藝興又要拿著混音師導出來的音頻文件,去找母帶工程師。這個文件肯定不是mp3格式,一般是立體聲的wav或aiff文件。母帶工程師將用他昂貴的設備,對歌曲以調節 EQ、壓限、激勵、降噪、混響等方式進行最后的修整,并生成一張母帶。而發行的實體專輯,就源于對這張母帶的拷貝。
如今數字音樂普及了,發實體專輯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實體母帶正在慢慢失去存在的意義,讓母帶處理環節更像是整個制作過程最終的一種綜合處理。聽起來功能好像跟混音差不多的性質,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決定了成品出來后在不同場景收聽都能否達到好的效果。
好了,經過以上六大步驟,一首由王源作詞、蔡徐坤作曲、毛不易演唱,由張藝興制作和編曲、郎朗鋼琴伴奏的歌曲《小毛》就大功告成啦!
通過這一過程,我們也終于了解到,原來一首歌從設想到成品,居然要經過這么多的環節,傾注了這么多音樂人的心血,當然也要花不少錢,做音樂真是不容易啊!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