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天給大家說一說奔馳C200L。B級車一直是我最關注的陣營。開起來,車身不算太大,不會束手束腳;坐起來,空間又不算太小,非常適合日常代步家用。在德系三劍客BBA(奔馳寶馬奧迪)的B級車中,奔馳的C級是我最后接觸到的。如今集齊了三輛車的駕駛體
今天給大家說一說奔馳C200L。
B級車一直是我最關注的陣營。開起來,車身不算太大,不會束手束腳;坐起來,空間又不算太小,非常適合日常代步家用。在德系三劍客BBA(奔馳寶馬奧迪)的B級車中,奔馳的C級是我最后接觸到的。如今集齊了三輛車的駕駛體驗,我也能給在3系、A4L和C級中猶豫不決的朋友解答一下你們“甜蜜的困擾”了。
雖然C級還稱不上“大奔”的名頭,但我和朋友們習慣性把除A字輩的奔馳都戲稱為大奔,大家別拍磚~
前方總結
大奔營造高級感的本事是真的強,如果你最重視的是“高級”二字,那么選奔馳吧。給我印象較深的不足之處就是它那臺9AT的變速箱有較為明顯的頓挫,還有難用的車機系統。
看外觀,在3系、A4L和C級中,C的線條是最柔和的。相較3系和A4L凌厲的風格,C級的外型走的是優雅路線。
除了逼格滿滿的三叉星標志,你在車身上基本找不到什么地方是尖的了。不論是從燈眉還是車身的線條,給人的感覺都是毫無攻擊感的優雅和端莊。
別人家的腰線要不就是水平的,要不就是上揚的,C的腰線是往下的。我看著感覺像是一波復刻老爺車的操作。
畢竟人可是有“小S級”之稱的,很多對大奔沒太多研究的萌妹子(漢子也是)乍一看是看不出這倆有什么區別的。
C級搞個立標,怕是要逼死臉盲癥。不過在這給尚不知道怎么分辨C和S的扯友們啰嗦一句:
除了最直觀的的看車身尺寸和尾標(萬一被摳了呢),C級的燈眉上面是6顆獨立的LED燈珠,S是兩條燈帶。
如果只給你看車尾,也是從燈分辨,C級的剎車燈是兩條紅色燈帶,S級有三條。妹子們別再上錯車啦!一條燈帶差好幾十萬呢(手動狗頭)。
外觀完事兒,重點說叨說叨內飾。
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直接說“XXX是最好看的”多少會顯得我很主觀蠻不講理。但不吹B,十個看過3系、A4L內飾的我敢說有9位會把票投給C級,剩一位應該是奧迪或寶馬的骨灰粉。
無論遠觀……
還是褻wá……不不不……近看,
遠觀,木紋的(標軸版為鋼琴烤漆)內飾板、獨特的圓形出風口、琴鍵式的按鍵、還有一個騷氣的中控表……
近看,手感極佳的金屬質感車窗開關鍵、大面積使用的雙縫線和軟性材質、同級別車型中沒怎么見過的氛圍燈……
C級的內飾都會給你很優雅,很端莊的感覺。
還有這個在同級別中也從沒見過的高級頭枕,超級軟,真是把我舒服到了。按下側邊那個小按鈕,這個頭枕還能前后調節。
大奔就是大奔……
不過既然在頭枕上有這個按鈕了……是的,車門上的頭枕調節鍵只是個擺設,別太用力掰,可能會斷。電調頭枕您得移步真正的大奔S級。
順便一提,有了這個位置獨特的座椅調節鍵,每次想調整坐姿都得先下意識往下摸個空才反應過來,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你開的坐的可是一輛大奔哦~
……細心的觀眾可能發現了,沒錯!這個喇叭!是高貴的柏林之聲!
當我第一次拿到車的時候我是不相信的,因為這臺車連無鑰匙進入都沒配備。
然而聽感是不會騙人的,不論是動態、解析還是聲場,都凌駕于先前在BMW5系上聽過的哈曼卡頓。之前我曾天真地想過,會花大價錢選配柏林之聲、B&W/O的應該都是財大氣粗的土豪……現在明白了,一分錢一分貨,真的是有差距的。
那么C級選裝柏林之聲要多少錢?悉心的小編給大家查了,8000大洋~貴是挺貴的,但裝了的都說好。
那么到這里可能就有觀眾要說了,“呵!車吹,奔馳給你充了多少錢?”
的確,以上都是我在使用C200L的時候帶給我驚喜的地方,所以言語里洋溢了激動和新奇。但我保證上述信息,我用了是什么感覺,你們用也是什么感覺,大家別質疑我了,因為接下來我要客觀地講一講這臺C級的駕駛感受和我認為不足的地方了。
夠用的動力
首先說動力總成。開過一段時間3系、經常開A4L的我覺得,在舒適模式下油門是偏肉的。
不過將發動機和變速箱切換至運動模式后,變化十分明顯,輕點油門轉速基本保持在3000+轉附近。最大184匹的馬力,與對標的寶馬320相同,動力談不上“粗暴”,但即使滿載5人,動力依然有隨叫隨到的感覺。
但隨之而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臺檔位最多的9AT變速箱頓挫感反而是三輛車中最大的,特別在低檔位尤為明顯。而在另兩個車型中,重踩油門后突然收油才會出現的拖拽感,在這臺C200L上頻繁出現,收油稍快就能輕微的感覺到車被拽了一下。考慮到每臺車車況不同,每個駕駛者對頓挫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建議對頓挫感十分在意的扯友購車前先試駕,確認其程度能否接受再下單。
舒適的底盤
懸掛及底盤方面,C級是偏軟的調校。在過坑和不平穩路面時,懸掛是Q彈的感覺,過濾比較到位,但車身依然能保持較平穩的姿態。掉頭、過急轉彎時,車身給我的感覺比較從容,側向支撐還不錯。
三車中,3系的底盤感覺是最整的(即便是操控弱化的F30),懸掛硬,操控性佳,過坑有顛簸感;A4L得益于新的MLB-EVO平臺,是十分輕巧的感覺,整體調校取向我認為處于3系和C級之間;C級則是最舒適的,即便是快速通過較大的坑洼也不會有被“震”到的感覺。
難用的車機
進入車廂內部,除去前文贊賞有加的部分,也有值得吐槽的地方。
這臺車經常會給我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其中最讓我不能愉快玩耍的就是它的車機系統。之前一直聽聞奔馳的command系統很NB,但可能是因為用慣了MMI和i-Drive,我實際操作下來覺得并不是那么回事兒……要通過這套系統實現什么功能,都需要花費我較長的時間去摸索,而且其操作流暢度、屏幕反應都慢半拍,在完全摸透它之前我根本不敢邊開車邊操作。
中控屏也是減分項。小尺寸配粗邊框,且不支持觸摸,乍一看有點五六年前國產平板電腦的味道。不過近期改款C級就要上市了,中控屏已經得到了升級,尺寸變大了,受不了這個中控屏的扯友可以再等一等新款。
方向盤的感受
同樣在改款中有升級的還有方向盤。按鍵將升級為金屬材質,且新加入了滾軸,官方名兒叫DualThumb Controls,想必使用體驗會有很大的提升,因為現款方向盤上的按鍵手感并不是很好,沒什么阻尼感和回饋感。
C級的方向盤轉動起來并不重,介于3系和A4L之間,本以為它應該沒啥路感,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特別是通過坑洼的時候還是會有一點反應的
方向盤材質與3系相似,摸起來比較干爽。A4L的方向盤比較粘手,由于我出手汗,經常把A4的方向盤用的黏糊糊的,很不舒服。而C級的方向盤在3、9點有壓孔處理,減輕了出手汗后摩擦力不足的現象。
C200L的方向盤帶有換擋撥片。不怕諸位笑話,換我朋友開車的時候,他手癢按撥片進了手動模式,結果不知道怎么切回來了,一時間手忙腳亂的。
不過也不怪他,這操作靠自己還真不好研究出來……要是沒看過說明書又該摸不著頭腦了。
神奇的懷擋
說到掛擋就不得不講講奔馳另一個獨特的地方:懷擋
對于初開奔馳的朋友來說,這真的是不太好習慣的一點。剛拿到這臺車時,右手總下意識的往下邊摸,抓了個空才想起懷擋這碼事。除此之外,雨天也會有一股神秘力量把我的右手引向這個檔把。所幸我魂靈頭生的比較緊,每次一伸手就反應過來,沒真的去掰,至于在行駛過程中掛R檔會怎樣……小編還年輕,不想以身試法。
不過習慣這個設定后不得不承認,懷擋也有其好處,在D檔和R檔間切換時雙手不需要離開方向盤。
順帶一提,雨刷整合到左邊的方向燈撥桿上了。
最后聊一聊乘坐體驗和車內空間
前排的空間中規中矩,正副駕全系標配腰托和手動腿托,腚感非常舒適。
門板儲物空間不錯,實測能塞兩瓶水+一個眼鏡盒+三個手機+一包紙巾+一堆發票。得益于其開口較大,拿取物品十分方便。至于為什么我要在這里面塞那么多東西……因為中控下邊那塊的儲物空間實在是有點小,手機都沒地兒放。
扶手箱其實挺能裝的,比較深,可惜沒有分層。而且因為雙開門的方式,行駛中要合上蓋子得分散一部分注意力,所以我沒怎么使用。
由于是長軸版本,后排空間非常充裕,就是中間地板凸起較高,坐在中間的乘客會比較難受。
后排扶手面積很大,用起來很舒服,打開是一個儲物格,前面有隱藏的杯架,按了就會彈出來。
此外后排還配有“能控制副駕駛座椅前后調節的老板鍵”、
精致女孩的后排化妝鏡、以及亮度可調的閱讀燈等高級裝備。不得不再次感嘆,大奔就是大奔。
后備箱空間本身是不錯的,但后排座椅不可放倒,裝載大件、超長物品的能力大打折扣。不過誰開大奔拉貨呢你說是不是?
C級沒有備胎,所以掀開地板下面還有儲物空間,是個藏私房錢的好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哪兒哪兒都高級的它沒有電尾門。
最后的最后,再次總結一下使用C級的感受
1. C開起來是我所駕駛過的同級別車型中舒適性最高的,視野也最好的。
2. 奔馳用起來和其他車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檔把、座椅調節等等,時刻昭示著“我是輛大奔,我們不一樣”
3. 假如你不是很熟悉這輛車,很多操作容易讓你找不到北。
相處3天,這輛奔馳C級給我的感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高級之上,豪華未滿。為什么這么說?如果你坐過S級,那么C級可能會給你一絲雕蟲小技的感覺,我想這或許是因為C級想在豪華上盡可能向S級靠攏,無奈受制于成本又有些缺斤短兩。然而正是因為這波嘗試,當你橫向去比較時,C級的高級感和豪華感水平,毫無疑問是領先于同級別競品的。
不過說句玩笑話,明明是相同的價位,況且我還不是奔馳粉,但掏出車鑰匙擺在桌上的時候,卻真切地感覺比開寶馬和奧迪時多出一絲逼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總聽下里巴人,少受了陽春白雪的熏陶,俗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汽車之家旗下的車商城了解一下C200L的價格信息 https://mall.autohome.com.cn/detail/605703-0-0.html ,現在30萬左右的價格考慮。對動力沒太大要求的朋友也可以看看C180L,26萬就能體驗到同樣的高級感。
高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