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序言唐代詩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寫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中的“商女”,就是指在秦淮河上賣唱也賣身的女子。從古到今,人們對這種特殊職業的女子總是抱以瞧不起的眼光,很難把她們與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等形象聯系在一起。但是,在一個特
序言
唐代詩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寫道: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商女”,就是指在秦淮河上賣唱也賣身的女子。從古到今,人們對這種特殊職業的女子總是抱以瞧不起的眼光,很難把她們與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等形象聯系在一起。
但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在一個特殊的地點,她們做到了,她們的事跡也是可歌可泣的,這就是“金陵十三釵”的故事。
《金陵十三釵》是嚴歌苓的長篇小說,發表于2007年,張藝謀執導的同名電影于2011年上映,雖然最終的票房表現不是特別好,但是在中國觀眾中也引起了熱議。
嚴歌苓,當代著名女作家,1989年赴美,1992年與美國外交官勞倫斯結婚,并加入美國國籍,跟隨丈夫在世界各地游歷,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
她的主要作品有《天浴》、《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芳華》等。
她的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例如,前些年大熱的電影《芳華》、《歸來》(改編自小說《陸犯焉識》)還有這本《金陵十三釵》等等。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在一個美國人的教堂里,發生在一群風塵女子和一群女學生之間的故事。
一、國家危亡之時的人性沖突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了南京,一群教會學校的女學生在美國人的教堂里避難,一群風塵女子也闖了進來,出于人道,神甫也收留了她們。
冰清玉潔的女學生和千嬌百媚的風塵女子,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兩種女人,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在那個狹小的空間里,她們的相處,那就是沖突不斷。
后來,又進來了三個傷兵。
在教堂里就有四伙人:神職人員、女學生、風塵女子、傷兵。
他們都想活命,但是神職人員的危險相對要小一些,而傷兵則最怕被鬼子發現,而那些女人們,無論日女學生或者風塵女子,一旦落入鬼子的手里,后果不堪設想。
就是在這短短的幾天內,風塵女子和傷兵、神職人員之間還發生了一些感情糾纏,最后都以悲情收場。
在神甫等人的周旋下,他們躲過了一次次日軍的搜查。后來還是露餡了,傷兵被殺了,教堂里有藏女學生的事也被日軍知道了,日軍發出“邀請”,讓女學生去參加圣誕晚宴。
大家該怎么辦呢?
二、同情心被愛國心升華
風塵女子的頭牌叫玉墨,她小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幸福的童年,后來由于父親好賭,輸光了家產,把她賣到了花船上,她又遇到了負心人,受盡了人生的苦難。
她和一個叫書娟的十三歲女學生相識了,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也正在從十三歲開始轉變的。
在教堂里幾天來目睹的生死離別,使風塵女子和女學生們的思想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漸漸地,她們已經不再敵視對方了。
大家都知道,去了日軍的圣誕晚宴肯定不會有好結果的。可是就這樣讓女學生白白去送死,又不甘心。
在神甫感化和玉墨的帶領下,十三個風塵女子毅然地化妝成女學生,跟著日本鬼子走了,神甫趁機救出了女學生。
這個反轉的情節很是意外,我讀到這里難免覺得有點不適應。就連神甫自己都覺得,說服那些女子去代替女孩去死的想法很可笑。
可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去想一想,在那種危急的局面下,那些風塵女子已經是很難活下來了,能拖延一些時間,讓神甫救出女學生,她們的犧牲就是有意義的。
在那一個瞬間,玉墨對書娟的同情已經升華為愛國之情。
三、歷史不會忘記
在《金陵十三釵》的電影中,并沒有拍到后來這些風塵女子們的結局,但是在原著小說中寫了,她們的結局很悲慘。
故事的講述者孟書娟,作為女學生的幸存者,一直在調查那些代替她們落入鬼子魔爪的風塵女子的下落。后來終于弄清楚了,其中的兩個,在當天晚上的宴會上就被殺害了,其余的十一人被送進了慰安所,在兩三年間,也相繼死去,只有趙玉墨逃跑出來了。
在1948年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大會上,玉墨作為證人出席了,她用的是另一個名字,她的面容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了,但從那聲音仍然能辨認出來,她與書娟相見也不相認,還說:
“你認錯人了”。
至于她為什么要整容,我姨媽一直找不到答案,我也找不到答案。
書中雖然是這樣寫的,但是原因已經很清楚了,很明顯,玉墨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已經不想再去面對那段回憶了。
日軍攻打南京之時,有很多中國軍人為了守衛國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風塵女子們,雖然在和平年代可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但是在戰爭年代,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她們雖然沒有在戰場上殺敵,卻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保護了一群年輕的女學生。她們的犧牲精神,同樣是崇高的。
結語
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以1937年12月的南京為背景,以美國人的教堂為舞臺,上演了一場感人至深的大劇。把女學生、風塵女子、傷兵、神職人員、日本侵略者等幾類人物在短短的幾天內發生的愛恨與生死沖突展現得淋漓盡致。
正如這本書的宣傳語所寫的:
商女亦知亡國恨,此恨無關風與月。
高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