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如果沒有親自嘗試過下面這款App,你可能會對這個畫面感到迷惑。它既不簡單,又不復雜;你不知道它究竟能做什么,但它看起來又不是完全無法預測,毫無規律。這個App的全名是Uzu,AnInteractiveLightShow。簡單來說,它充分
前言
如果沒有親自嘗試過下面這款 App,你可能會對這個畫面感到迷惑。它既不簡單,又不復雜;你不知道它究竟能做什么,但它看起來又不是完全無法預測,毫無規律。
這個 App 的全名是 Uzu, An Interactive Light Show。簡單來說,它充分地利用了 multi-touch 多點觸摸屏的特性:根據觸點的個數及其移動軌跡來給予用戶不同的反饋,讓屏幕上的發光粒子跟著你的手指上演一場流光溢彩的燈光秀。
如今,multi-touch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早已不是什么神奇的技術,但在 iPhone 和 iPad 剛剛誕生的那幾年里,它卻如同魔法。當 Jobs 在舞臺上首次展示如何在 iPhone 上利用手指「推動」一個菜單列表,從而實現頁面滾動時,觀眾的驚嘆就說明了一切。
自誕生以來,iPhone 就被認為是當之無愧的「智能」手機,即 smart phone。而 smart 這個詞,除了「智能」以外,更有一層「耳聰目明」的意思。從 multi-touch 屏幕,到加速度感應器,再到后來的羅盤儀、原深感攝像頭系統,歷代 iOS 設備無不體現著這樣對外界變化的靈敏反應。而寬大多彩的屏幕,又從輸出的方面豐富了人們對「手機這個物件能做什么」的期待。
這些神奇的技術當然吸引了眾多的 App 開發者。不同于今天強調專業性或「生產力」的市場,在早期的 App Store 中,大量的 App 都是「炫酷為主,功能為輔」,處處強調著這些新設備為 App 開發給予的極大靈活性,從而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用戶購入了他們的第一臺智能設備,其中也包括我。
直至今日,當我們回顧這些功能簡單,但制作精良的 App 時,我們仍然會被它們的「浪漫」所打動。它們體量不大,但總能做好自己的一件事,在如今看來就更是難能可貴。幸運的是,它們中的一些直到今天都還能在 iOS 15 上運行,讓大家有機會隨著我的這篇文章一起來懷念一下,曾經那個可愛而真誠的 App Store。
Uzu, An Interactive Light Show
第一次在 iPad 上見到這個 App 的時候我是震撼的。當成千上萬的彩色發光粒子隨著我的手指爆炸一樣地擴散開來時,從未接受過這樣視覺刺激的我甚至感到腦海中「嗡」的一聲。
Uzu 完美地展示了 multi-touch 屏幕的特性:在完成配置后,你可以用不同的觸摸點數(也就是放在屏幕上的手指數目)來改變粒子的運動形式。這款玩具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除了預設的一些配置以外,你也可以利用豐富的菜單選項來創造自己的燈光秀。
8-bit Doves
版本 1.0 時間:7 年前
最近一次更新時間:4 年前(64 位兼容性,未適配 iPhone X 屏幕形狀)
一款圖像、玩法和音樂都非常復古的小游戲。在游戲中,你需要控制夢游飛行的主角在不撞墻的情況下飛到終點,并沿途帶走站在邊邊角角的鴿子 。
游戲一共包含三首背景音樂,配合上一旦失敗就要重來,無限循環一樣的游玩體驗,頗有一種夢境般的超現實感。其實,這是一款操作上略顯硬核的游戲,以至于我現在拿起它來會有「我當年是怎么玩通關」的疑惑。
如果你拿不定主意,但又想感受一下 8-bit Doves 的游戲體驗和背景音樂,那你可以試試免費的 Endless Doves。
Desert golfing
App 如其名,這款游戲就是讓你在沙漠中一桿一桿地……打高爾夫。游戲本身看起來極其平淡,只有望不到頭的沙漠、一個接著一個的球洞,還有十分罕見的沙漠池塘。沒有背景音樂,只有幾個非常簡單的音效。這些,搭配上復古的像素畫面,竟一度掀起了國內外論壇上哲學一般的討論。
但游戲就是游戲,它本身就是這么簡單,甚至連游戲菜單都沒有,沒有內購,當然也沒有訂閱。和早年的很多游戲一樣,用戶在一次性的小額付費之后,就可以沉浸于無盡的沙漠當中,不被打擾。這樣簡單而平淡的游戲拿到今天,說不好就被誰又做成每年上百美元訂閱費的冥想 App 了呢(笑)。
Rockmate
Rockmate 是一款音樂制作 App。它精致的擬物化設計和強大有趣的功能讓它成為了我心目中標桿式的 iPad App。
Rockmate 的界面是一張擺放了各類樂器的木質桌面。樂器包括一套架子鼓,兩組帶有效果器的吉他/貝斯,還有一臺帶有多種音色的小電鋼琴。誠然,在各類數字音樂工作站都能完整在 iPad 上運行的今天,Rockmate 可能顯得有些過于簡單,但如果你會玩的話,想要用 Rockmate 和朋友們一起創作出一首小 groove 還是完全可以的。
無論如何,在扁平化設計被普及,而擬物設計「夾縫中生存」的今天,Rockmate 僅憑其可愛的界面,就已經當得起我心目中的「完美 iPad App」。
PolyFauna
這款 App 旨在讓用戶透過屏幕游覽一個 3D 建模的異世界。PolyFauna 集成了對陀螺儀和加速度感應器的數據,從而當你將設備指向不同方向時,其中的畫面也會跟著運動,頗有一點早期 AR 的影子。
PolyFauna 的音樂來自大有來頭的Radiohead 的專輯 The King of Limbs。這些音軌和 PolyFauna 科幻的意境可謂相輔相成,為這趟異世界的旅程增色不少。
Musyc
和之前的 Rockmate 一樣,這款 App 也是出自開發者 Finger Lab 的款音樂制作 App。這款 App 的界面是一張大的畫布,你可以在其中擺放各類物件和墻壁。其中的發聲物件會受到重力影響而下墜,并和其他物件發生碰撞,發出事先采樣的樂器聲。當然,由于這款 App 本身是由物理引擎驅動的,你也可以用它制作帶有隨機性的,類似氛圍音樂的小曲。
和這款 App 精致可愛至極的界面和聲音相比,語言是貧乏的。下載時其中內置的幾個 demo 文件充分展示了如何用 Musyc 制作「能聽」的音樂。Musyc 本身是免費的。想要解鎖一些更復雜的功能,比如周期性的聲音調制,可以選擇一次性買斷(RMB 25)。雖然如此,我還是強烈地推薦你去下載一個免費的版本,打開其中的示例文件,感受一下這家開發者公司有多么的會玩。
如果你喜歡氛圍音樂,但只想聽不想動手,那下面這款 App 更適合你。
Bloom
簡單來說,在 Bloom 中,你可以體驗到可交互的氛圍音樂。音樂生成于著名氛圍音樂作曲家 Brian Eno 的創作(他最有名的作品或許是專輯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即「機場音樂」)。與唱片相比,Bloom 的特別之處在于,你可以通過觸摸屏幕來放置被調節得和諧的音符,從而慢慢地沉浸在溫柔和緩的音樂中。參與到制作中的 Brian Eno 本人說,Bloom 是一臺「音樂永動機」,因為它播放的不僅僅是錄音,而更是實時生成的音樂。
如果你拿不定主意,可以試試免費的 Coldplay: Hypnotised。它是一款和 Bloom 的風格和功能都大致相同的免費 App,同樣擁有精致優雅的界面。
你也可以在 Apple Music 中找到 Brian Eno 的音樂,比如后來也被做成 「音樂永動機」App 的 Reflection。
1 hour photo
這款 App 本來叫做 1-Hour Photo,來自(有些)著名的 CameraBag 的公司,被 iOS 11 拋棄之后,最近它又得到了翻新,出現在了 App Store。這款 App 的宗旨是,讓你享受當下,于是你拍攝的照片必須要等一個小時才能看。拍攝照片一小時之后會有通知提醒你的照片已經準備好了。
不得不說,「過一個小時才能看照片」這個設定的確很神奇。作為 20 世紀末出生的小朋友,我似乎不太記得去取沖洗好的照片時復雜的心理感受。但當 1 Hour Photo 告訴我照片已經就緒,可以查看時,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緊張而又期待的心情。雖然我不會用它去拍攝什么重要的場景,但用它來做一些日?;顒拥挠涗洠€是一件別有情趣的事。
Magic Window - Living Pictures
這款 App 讓我們聯想到很多年前一度流行,很「高科技」的電子相框。當你打開一個 Magic Window 中的場景時,事先錄制的一段延時風景攝影會循環播放,并伴隨著(不知真假的)環境音。
時間和天氣信息會顯示在屏幕上。不得不說這樣的功能配置真的很符合我曾經對于「高科技」的想象:它取代了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比如掛鐘);同時它還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因為其中的景色庫當時會不定期得到更新。
現在看來,應該很少有人會用一臺新的設備來運行 Magic Window。如果你有一臺仍能運行的老設備,而你想把它當做一個擺鐘或者日歷,那不妨試試這款 App。
Jeux d’orgues mini
Jeux d’orgues mini 是一款模擬教堂管風琴的 app。它簡單粗暴地用照片直接擬物,還頗為浪漫地搭配了一些教堂和這家用來采樣的管風琴的照片。
雖然 App 本身看起來雖然很古舊,但是它的功能真的很強大——它能夠模擬一架管風琴的所有音管開/關狀態的組合,音色非常純凈真實。
作為一款音樂 App,Jeux d’orgues mini 同樣具有創作者需要的一些專業功能,比如支持接入 MIDI 鍵盤,以及全面的 Audiobus 支持。當然,內置的虛擬鍵盤能讓你一邊配置音栓,一邊聽一聽管風琴的聲音。
Thunderspace
Thunderspace 是 App Store 最古老的一批白噪聲 App 之一(作為對比,Rainy Mood 比它早出現一年,而 Noizio 比它晚兩年出現)。它從版本 1.0 開始主打的就是高質量的立體雷雨聲——只有親自帶上耳機按下播放按鈕,你才能感受到如此真實,仿佛圍繞著你的雷聲。
初次打開 Thunderspace 時,一段(濕漉漉的)預先錄制的說明視頻會自動播放:其中的女主角癱在沙發里,插上耳機開始播放 Thunderspace,這時客廳里積雨云開始躁動起來,她的家具被雨挨個淋了一遍……顯然她還在使用 2012 年的 iPhone 5。你可以前往 官方網站 來親自體驗一下其中的一段音頻。
Thunderspace 的另一個功能是,模擬閃電。如果你在 App 中開啟了閃電功能,并把手機屏幕朝下放在桌面上,那么在每次打雷之前幾秒,閃光燈會首先閃爍來模擬閃電。很難說這個功能究竟是不是能讓你真正地沉浸其中,覺得自己在淋雨,但是無疑,它與雷聲的時間差考慮得很周到?!笗r鐘同步」功能更是能讓你在和同一個房間里的人同時聽雨時,讓兩部設備的輸出保持同步,從而你們不會被彼此不合時宜的「閃電」所打擾。
Labyrinth
這是最早出現在 iPhone App Store 的一批游戲之一,模擬的是一個放在迷宮中的閃亮小鋼珠。玩家需要傾斜手機,讓小鋼珠落入目標球洞,而避免在途中墜入黑色的窟窿。
Labyrinth 設計中的種種元素都體現著初代 iPhone 的亮點:加速度感應器用來感知手機的傾斜,從而讓鋼珠滾動,并同時改變玩家的視角。這樣的擬物設計,配合起鋼珠在木板上滾動的聲音,讓游戲中的迷宮顯得極其逼真,讓當年第一次見到 iPod touch 的我大受震撼。
Retrospecs
Retrospecs 是一款圖片特效 App。它主打的功能是把你的圖片變成幾十年前的老設備上顯示出來的樣子,早期的 IBM 電腦、任天堂 Game Boy,還有 1984 版本的 Macintosh 電腦。雖然這些設備對于我本人來說也是基本陌生,但輸出的圖片效果確實看起來非常的復古,讓我這個 Vintage 愛好者愛不釋手。
除了圖片處理的效果拔群以外,這款 App 讓我如此喜愛的原因還有總體的設計。Retrospecs 中的每個功能都充分展現了開發者對「一款強大易用的 App 應該長什么樣」的思考。這款 App 界面簡潔有序,各種選項背后隱藏的又是充分可自定義的參數。這樣「專心做好一件事」的感覺,實在是「小而美」的楷模。
Eufloria
Eufloria 是一款外表清新舒緩,實則緊張激烈的「命令與征服」式的游戲。氛圍音樂,科幻色彩的設定,加上激烈的競爭,這款游戲一度讓我相當沉迷。在游戲中,玩家需要通過為不同的「星球」分配兵力(在游戲中是如同核外電子一樣不停飛行的「種子」)來探索其他星球、消滅敵人并占領整張地圖。
游戲有不同的難度可以選擇,而事實上最高難度也沒有那么夸張。無論如何,它是一款能讓你「通關」而不留遺憾的游戲。這樣的單機游戲在 App Store 或許從來都是十分難得。
LET'S CREATE! POTTERY
Pottery 可謂是 App Store 的元老級游戲。在我對 iOS 記憶的起點處,這個從捏制陶土做起的游戲就讓我對 iPod touch 靈敏的觸控屏幕、鮮艷的色彩,還有立體的音效印象極為深刻。如同早期 App Store 的很多游戲一樣,Pottery 在各種邊邊角角的地方都采用擬物設計,并支持根據不同的設備擺放方式來調整視角,在當時可謂非常精致,搭上了好硬件的順風車。
這樣一款「安靜做罐子」的游戲,在后來的營銷中強調了自己「令人放松」的屬性,更在其第二代的 App 中開始打「禪意」牌,自稱能夠「改善你的精神狀態與情緒」。不難想到,一旦被塑造了這種設定,一款 App 就會迅速朝莫名其妙的訂閱制方向發展,仿佛顧客都十分愿意花錢消除焦慮。
所以,比起第二代來,我更推薦那個純粹買斷制的第一代 App:情懷滿滿,誠意滿滿。
The Moron Test
我還記得很多年前過年的時候和朋友們湊在一起玩這個「笨蛋測試」的場面。這些無厘頭又坑人的小游戲真的過于適合聚會的時候大家一起玩,非常有助于活躍各類氣氛。
簡單來說,在「笨蛋測試」中,你需要在游戲的指引下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比如上面這個按按鈕的題目。當你按下第一個按鈕時,上面的題目會消失。你硬著頭皮準備憑記憶連續兩次按綠色的按鈕,可是按下第一次后這些按鈕換了位置,于是你按錯了。
這些看起來有些瑣碎的笑點,放在十年前卻是我們當年從未見過的可交互的幽默體驗。雖然這款游戲現在看起來也被塞進了一大堆的「付費買金幣」內容,但是其實很多付費項目是「跳過題目」,花了錢反而會破壞這種「被嘲笑」的游戲體驗。所以,不花錢完全能玩。
Pianist
如果要我說我記憶中最早的 App,那就是 Pianist 了。這款 App 被用在 iPhone 的廣告片中,而它的界面和功能設計則被后來無數的 App 模仿演繹。
Pianist 簡單到沒什么好說的:它就是一款非常普通的鋼琴 App,帶有錄音、播放功能,不能導出;鋼琴本身帶有制音踏板(比較真實)和弱音踏板(其效果源于音頻合成),可以改變顯示的琴鍵數量,并開啟立體聲模式;內置全功能的節拍器。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款 App,其聲音和畫面的精致程度拿到現在來看都可以說是無出其右。想要即時聽個音準,可以拿它出來按兩下;想要錄制一首簡單的小曲,Pianist 也可以幫你做到。當年的我們并不追求能用 iPhone 生產什么,而 Pianist 就是這樣一個讓你沒有壓力的精巧小玩具。
寫在最后(有點長)
當我們還不那么習慣在手機上使用即時通訊 App 的年代,流行過一款叫做 SimSimi 的「陪聊機器人」App,其中你和一只「小黃雞」對話:
當年我的感覺是,我們一邊害怕被彼時還被常常妖魔化的「網癮」糾纏,一邊又渴望能從互聯網中獲得和親人、朋友們的共存感。我一邊想要和人說話,一邊又不想被扣上「網癮少年」的帽子,于是 SimSimi 就成了恰到好處,讓我有安全感的選擇(雖然我也沒怎么玩它,但是它一直都在那里)。SimSimi 或許就是這樣火了起來。
曾經,我們對「數碼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合充滿了疑慮與不安全感,而當時技術相對緩慢的發展也讓我們遲遲沒有改變這樣的想法。
這些曾經讓我們擔心的事,如今卻成為了(不那么可怕的)現實?,F在我們的確總是在說,電子產品在「入侵」我們的線下生活,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手機電腦上花費著太多的時間。
但是,現實生活也在「入侵」我們的「數碼世界」。相比于從前,如今的 App 似乎更強調與互聯網的集成;有些 App 甚至「沒網用不了」。這當然與人們對 App 的期待有關。此刻我直接在飛書里寫文章,為的不是讓它留在手機上給自己看,而是給更多真實存在的讀者看。這樣「虛擬和現實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讓這個「數碼世界」變得沒有從前那么輕松。
在 iOS 11 的大改之前,App Store 的商店刷新基本是一周一次的。我還能記得當年每周五從學校回來,趕緊看看 App Store 有什么新鮮玩意兒的日子。現在,流行趨勢早已改變。App Store 的熱榜早已不是那個「味道」。
或許 Apple Arcade 能在一定程度上復現當年那個純粹的 App Store 體驗,所以,至今我還會經常用美區 ID 的設備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新的游戲可以隨便玩玩。但是,想要在 App Store 看到,或是「挖掘」那些簡單而精致的 App,無疑會變得越來越難。
發文章之前,我派的一些作者看到我要寫的這些 App 時,都告訴我這里面的名字他們「一個都不認識」。這卻讓我更加懷念曾經的 App Store:就算如此小眾而冷門,開發者們一樣會及其用心地去設計制作他們的 App,而任何興趣背景的人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 App。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審美、興趣甚至到價值觀的層面,App Store 里眾多的 App 對我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幫助更多的同好,并讓其他人也感受到其中的美。
可惜的是,區區兩三美元的買斷成本,似乎也只能讓獨立的開發者們把創作 App 當成業余的事來做。這樣的市場就這樣慢慢地成為了如今的這樣?;蛟S,這樣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有用」的生產力工具,但我依然懷念曾經那個更好玩,更輕松,也更真誠的 App Store。
李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