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肺癌發病率不斷攀升,并且呈現出年輕化,女性化的流行病學特征,雖然胸部CT在體檢中的普遍應用使得肺癌診斷越來越早期化,但仍有人很多患者診斷時已經進入中晚期。而肺癌的診斷和治療越來越精準化,未來的肺癌治療將是“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
近年來肺癌發病率不斷攀升,并且呈現出年輕化,女性化的流行病學特征,雖然胸部CT在體檢中的普遍應用使得肺癌診斷越來越早期化,但仍有人很多患者診斷時已經進入中晚期。而肺癌的診斷和治療越來越精準化,未來的肺癌治療將是“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這就需要我們在診斷過程中經歷很多檢查,有很多患者難以理解為什么要做這些檢查,現在分別來介紹一下。
胸部CT
胸部CT是發現肺癌的重要利器,我們通過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發現患者疑似有肺癌的可能性一般都會建議患者進行胸部CT的檢查,這個檢查可以及時的發現肺內1mm以上的疑似腫瘤病灶,并了解其大小,密度,和周圍組織的關系,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來判斷是否要做進一步的有創檢查,并大致判斷有沒有胸部臟器比如胸膜、肺內及縱膈淋巴結等轉移。
氣管鏡
有一些不了解相關知識的患者會有質疑,既然CT都發現肺部腫瘤了,怎么還要做一些痛苦的檢查,這是因為我們肺癌診斷人命關天,不努力達到100%的準確率決不罷休,而氣管鏡下去體內病灶標本就是這樣一種檢查,雖然有一些痛苦,但臨床上很大一部分病人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病人需要依靠氣管鏡明確診斷,這個檢查可以發現已經長入氣管的腫瘤病灶,并利用活檢鉗將病灶上的組織鉗下來進行病理檢查,如果腫瘤沒有長入大的氣管,還可以進行沖洗及刷檢取遠端小氣管內的腫瘤組織來診斷。
肺穿刺
肺穿刺是另外一種可以取得病理標本的有創檢查,尤其適合于長在肺周邊的腫瘤組織,我們可以進行CT定位下穿刺,也可以進行B超定位下穿刺,可以用細針扎入病灶抽吸帶有細胞的液體標本,也可以用粗的活檢槍取得一長條“肉絲狀”的腫瘤標本,肺穿刺和氣管鏡各擅勝場,各有所長,具體選擇哪一種主要看腫瘤病灶的部位。
全身骨顯像和頭顱磁共振以及空腹B超
如果氣管鏡和肺穿刺取得了標本并明確是肺癌也確定了類型,有很多人就問了,為什么醫生還要給做一大堆似乎不相干的檢查呢,向骨頭的檢查,腦子的檢查,甚至還包括肚子的B超,這些都是為了什么檢查的,其實這些都是為了檢查是否有全身其他臟器的轉移,肺癌之所以難以控制就是因為它很容易轉移到肝、骨以及腦等臟器,這些檢查如果確證沒有轉移,有一部分患者是可以手術治療的。上述檢查一般要花費較長時間,縮短檢查時間的措施可以考慮做一個PET-CT全身掃描,但它不能代替頭顱磁共振。
基因檢測
上面這些檢查做好了,不但經受了痛苦,還花了一大筆花費,但對于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患者還需要花費一筆檢查費用,就是做基因檢測,這樣檢查是利用已經取出來的標本進行檢查,所以對于患者來說沒有痛苦,但檢查費用昂貴,檢查的意義主要是看有沒有基因突變,看看能否使用靶向藥物,靶向藥對于很多患者來說效果好,副反應少,能夠提高肺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
上述這些檢查主要是圍繞腫瘤展開,但入院往往還會有很多看似不相干的檢查,比如心電圖,下肢靜脈彩超等,還會抽很多血,做這些檢查主要是為了評估患者是否能耐受有創檢查以及后期的化療及是否有腫瘤并發癥比如肺栓塞及下肢靜脈栓塞的問題,有這些問題不能做檢查以及化療,可以避免醫療帶來的危險。
陳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