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修鞋、改衣服、修表、配鑰匙、修自行車……城市里的各類小修攤,方便和服務著萬千居民。近日,天津市楊柳青鎮首批26個便民修車修鞋鋪投入使用,全部免費提供給經營者,引發關注。其實,近年來北京也在加速便民網點和便民服務綜合體等的建設工作,推進便民服
修鞋、改衣服、修表、配鑰匙、修自行車……城市里的各類小修攤,方便和服務著萬千居民。近日,天津市楊柳青鎮首批26個便民修車修鞋鋪投入使用,全部免費提供給經營者,引發關注。
其實,近年來北京也在加速便民網點和便民服務綜合體等的建設工作,推進便民服務精細化發展,其中就包含引導和扶持維修等業態。便民小修攤現狀如何、怎樣更好發展呢?
營業三年,菜場改衣店生意忙
下午一點,建東苑社區便民菜站市場里,改衣店老板張阿姨正忙活著。85歲的何大爺拿著兒子給他新買的褲子前來,想要改短一些褲腿。“我從朝陽路南邊走過來,這附近好像就這里可以改衣服。”
拿尺子測量、做標記、裁剪、扦褲邊、熨褲腿……“給八塊錢吧!”約摸十分鐘,何大爺的褲子便改好了。“這活兒太碎了,看起來簡單容易,卻很需要細心。你改得不好,下次別人不來了。”張阿姨說。
三年前,張阿姨開始在菜市場租下了面積約10平方米的鋪子,菜場主要由彩鋼板搭成。鋪子里,擺放著五臺功能不同的小機器,還有各種布料、拉鏈、針線。每年兩萬多元的租金,她感覺總體可以承受,畢竟有個避暑御寒的地方,同時市場清潔每天也有人維護。“除了改衣服,還可以縫補、換拉鏈等等。”張阿姨說,此前自己一直在經營售賣床上用品,店面轉出去后,開始改行學習縫補改衣,如今每個月的收入,基本能維持在五六千元上下,“比在老家好。”
“換季的時候、逢年過節的時候,生意要好一些。在這里做生意,比在外面支個攤要安心和舒服得多”。張阿姨說,小修小補本身薄利,雖然自己手邊還堆著好幾件衣物,但只有慢慢往前趕。“請不起人,請一個人起碼每個月支出3000元。”同時,她認為雖然現在在菜市場里看起來穩定些,但萬一規劃有變動,能做到什么時候也不好說,希望能找到更穩定的落腳處。
搬進超市,不怕冷熱收入增加
永定門外革新南路甘其食超市里,徐杰瑞正忙著給顧客修鞋。超市是去年2月7號開業的一家便民綜合體。除了主體超市部分,進門左手邊還有一塊1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區,為顧客提供修鞋、開鎖、配鑰匙等服務,這些工作都由徐杰瑞一手包辦。
小徐是1997年生人,三年前接了父親的班,干起了維修的生意。當時超市還沒開,小徐就在革新南路的路邊支了個攤。“夏天熱點還好,冬天一冷真有點受不了。”但因為冬季來修鞋的居民更多,小徐為了生意也只能冒著寒冷繼續出攤。
因為開攤屬于占道經營,小徐干活還得小心翼翼。看見城管來了,馬上收攤避風頭。有時查得嚴,甚至一星期生意都做不成。
種種困難加在一起,小徐一度有了轉行的想法。可就在去年2月初,有專門整合零散維修攤的公司找到他,說附近要開一家綜合體超市,需要一位維修師傅,問他愿不愿意干。小徐進店考察了一番,發現服務區面積挺大也很顯眼,就答應了。
剛開業那幾天,小徐確實擔心會不會流失以前的客戶。可隨著來超市的人越來越多,小徐“搬家”的消息也逐漸傳開,現在老顧客基本都找到了他的新店。“鞋開線了、開膠了,修都是3塊,配鑰匙3塊到40塊,跟以前一個價!”
除了原來的修鞋、配鑰匙,小徐發現很多客人都有修表的需求,就自學了這門手藝,并把修表服務加入了營業內容。 因為服務區面積變大了,小徐還加入了洗鞋的服務,另外擺了一些鞋油、鞋墊、手機配件來賣。現在,刨除要交的攤位費,小徐每個月的利潤還能比以前高上一些。
進店已近一年時間,小徐和同行聊天時發現,像他一樣從露天支攤轉到綜合體里開店的維修師傅越來越多。“我覺得綜合體這種形式挺好的,買菜修東西一個地方全搞定了。”
現在,小徐的工作時間和超市營業時間一樣,從早八點到晚九點半。雖然干活的時間比以前要長,但因為不必再受刮風下雨和冬冷夏熱影響,也不用再因為城管查處而擔驚受怕,小徐感覺工作還是輕松了一些。小徐表示,未來如果有機會,他還打算去學學修手機。“也得與時俱進嘛,多學一份手藝也多賺一份錢。”
戶外支攤,期盼能有安穩地兒
吃過中午飯,胡大娘推著后凳搖晃的自行車,帶著孫子走出小區,“車后凳壞了,找李師傅給修一下,他這里方便又便宜。”
李師傅仔細檢查了自行車后凳狀況,而后拿出螺絲刀慢慢拆凳,再找來兩枚適配的新螺絲,試裝、擰螺絲、固定車凳……不到十分鐘,自行車凳便修理成功。“給十塊錢吧!就是螺絲壞了無法固定車凳。”胡大娘剛離開,一名年輕小伙又推著自行車,前來換車胎、買車鎖。小伙說,換一只車胎和買車鎖,總共45元算是公道價。
從2002年來到北京,李師傅至今一直在建東苑小區西區外路邊經營著,兩架裝工具和零件的三輪車、一個配鑰匙的桌子便構成了“店面”。除了修自行車,他還能配鑰匙、修鞋、補胎、換鎖芯等。就在前不久,小區里一戶人家小孩被反鎖在屋里,孩子在屋內大聲哭鬧,家長心急如焚。在征得戶主同意后,李師傅上門用三五分鐘便幫忙將房門打開了。
談起這些年的經歷,李師傅坦言,這份手藝活兒不太容易。“除了偶爾有人來查,說占道經營、無證經營等問題之外,每個月收入也不算多。”他透露,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賺過幾百元,不好時就幾十塊錢。雖然收入不多,但他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我們方便了居民,同時也有利于社區安全。比如小區有火災什么,不等消防來我們就可以上去破門或者幫忙。”
其實,早在北京市2016年12月出臺的《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規范(試行)》中便規定,便民服務綜合體中應必備綜合修理、補衣縫紉等生活服務業態,選擇性包含家電維修、自行車修理、修鞋、配鑰匙等業態。
此前,建東苑便民菜站也有攤位開放租賃,但李師傅權衡成本,考慮再三,還是選擇在戶外支攤。他期盼,相關部門能夠為修理攤統一規劃一個地方,“如果各方面條件還行,我很樂意搬進去,畢竟安穩很多。”“這個攤千萬不能拆了啊,我們很需要。我今天走了兩站地才過來的。”現場正在請李師傅修車的一位大姐補充道。
專家意見
小修攤便民,應鼓勵規范發展
“小修攤提供的服務,基本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顯洋認為,在國內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者或許出于市容市貌整潔、衛生環境等方面的考慮,而對小修攤進行清退治理,這是不應當的,“因為他擠壓了老百姓生活的便利”。對于鼓勵、引導和發展小修攤,他認為有幾個方法和途徑。
一是,由相關部門主動聯系對接社區居委會、物業等方面,或者由小區居民代表向社區提請建議,鼓勵引導小修攤在社區里生長,賦予攤主新的角色,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我知道在北京某社區,引入小修攤時候,也讓攤主幫忙承擔了小區自行車棚的管理職責。”同時,他建議可以借鑒法國的模式。“把小修攤引入某個人流集中的區域或商業中心,由其他市場參與者共同分擔小修攤的租賃成本,減輕負擔促進其發展。”此外,于顯洋建議,還可以發展“全能型小修鋪”,一處位置一兩個負責人可以完成衣服、鞋子、自行車凳各種修理,“省地方的同時也能最大程度便民。”
于顯洋說,引導發展便民小修攤,作用不只是方便市民,同時也有利于治安維護。他引用美國城市學家雅各布斯的觀點認為:“因為街邊小修攤的存在,不管白天還是夜晚,始終有人在經營,有燈亮著,往往治安就很好。”總之,于顯洋認為,對于便民小修鋪,在規劃發展上,不應該卡得緊,而是要創造各種政策條件,鼓勵、引導和規范其發展。(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松林、莫凡
攝影:李松林、莫凡
監制:童曙泉、宏辛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RB013
何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