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南風窗官方微信公眾號:南風窗(SouthReviews)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進行原料藥的生產,批文的稀缺加劇了原料藥市場的壟斷,價格瘋漲就在邏輯范圍內了。2015年,一小瓶復合維生素B價格是1.5元,現在價格是10.5元;100片裝的撲爾敏從
南風窗官方微信公眾號:南風窗(SouthReviews)
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進行原料藥的生產,批文的稀缺加劇了原料藥市場的壟斷,價格瘋漲就在邏輯范圍內了。2015年,一小瓶復合維生素B價格是1.5元,現在價格是10.5元;100片裝的撲爾敏從6.38元漲到了16.5元;100片裝的痢特靈從3元提高到了9元;30片裝的降壓0號從28.8元漲到了45元;100片裝的甘草片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24粒的諾氟沙星膠囊從3.6元提到了9元;12片裝的羅紅霉素從5.2元漲到了9元。
近期,藥價大幅上漲的新聞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市面上多款常用藥都迎來了幅度不小的漲價。
這樣算下來,多種常用藥在三年內的提價幅度超過100%,最高的漲幅甚至超過了500%。
這種漲幅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市場波動范圍,不再是簡單地“隨物價上漲”。有媒體找出過去三年樓市的價格變化,兩相對比之下,部分藥品的兇猛漲勢甚至超過了各地房價。
難道還是回扣的“鍋”?
很長一段時間內,醫藥的“高訂價、高回扣、大處方、大檢查”是中國人“看病貴”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藥品的專業性非常高,不同名稱、不同劑型和不同規格的藥品不僅在療效上有很大差異,而且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也不同。大多數消費者不具備專業知識,沒有議價能力,在選擇藥品時,作為醫療服務供給者的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有很強的主導性。
因此,醫藥企業便競相使用“回扣”的手段來向醫療機構推銷藥品,各種或明或暗的“回扣”已經成為醫院、醫生以及藥品流通領域的收入來源之一。這樣一來,藥品的營銷成本大大上漲,最終,還是要由患者們來承擔這部分成本。
那么此次藥價上漲還是由于藥品采購與流通環節中的不規范么?
早在2016年底,國務院醫改辦就下發了《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實行“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企業開一次發票”的做法,壓縮藥品流通環節,降低醫藥價格。
2018年11月,以上海為代表的11個城市開始試點“帶量采購”,試點方案要求,在試點地區公立醫療機構報送的采購量基礎上,按照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藥品總用量的60%到70%估算采購總量,進行帶量采購,量價掛鉤、以量換價,形成藥品集中采購價格。
藥品集中采購可以節省原來醫藥流通環節中的招標費用、預付款壓款成本、回購、營銷等費用。首次集中采購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的最低采購價相比,這次集中采購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價效果明顯。
雖然此次藥品帶量采購政策的輻射范圍只有11個城市,而且先期談判成功的藥品品種也只有31種,不足以影響整個醫藥市場的價格,但在醫藥分離和醫藥集中采購改革的大背景下,這次藥價上漲的“鍋”并不能甩給藥品的流通環節,藥價上漲另有真兇。
真兇是壟斷
藥品價格的上漲是從醫藥企業上調藥品出廠價開始的。
去年11月,太極集團將藿香正氣口服液的出廠價上調11%。
去年8月,吉林敖東宣布其產品安神補腦液的零售價格將調整為32元/盒,漲價幅度接近30%。
而在此之前,蘭州佛慈制藥就發布了漲價公告,決定對濃縮丸、大蜜丸、水丸等多種劑型的100多個產品進行全線提價,出廠價平均上調17.6%。
藥廠密集上調藥品價格,與物流、人工、租房成本的上漲不無關系,但最核心的原因是原料藥價格的飛升。
原料藥是用于生產各類制劑的原料藥物,處于醫藥產業鏈上游,是保障下游制劑生產、滿足臨床用藥需求的基礎。近年來,不少醫藥原料廠家受到環保以及工藝改造等因素影響,出現了停產或限產的情況,原料藥供不應求,價格屢屢上漲。
例如苯酚從230元/kg漲到23000元/kg,暴漲99倍,刷新了原料藥的最高漲價紀錄;而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之前的價格是400元/kg,價格最高時飆升到了每千克兩萬多元,短短一個月內瘋漲了58倍。除此之外,肌苷、異煙肼、別嘌醇片等原料藥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價。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治理、工藝改造等因素的確會提升藥品企業的生產成本,但增加的成本并非大到不可接受,更不至于導致原料藥價格出現幾十倍、上百倍的暴漲。
市場壟斷才是元兇。以撲爾敏為例,目前中國擁有撲爾敏原料藥批文的生產企業中,河南九勢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獨大,而湖南爾康醫藥經營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來獲得了撲爾敏原料藥唯一進口代理資質,這兩家企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自動掌握了撲爾敏的定價權,既可以操縱價格由以前的每公斤400元上漲到每公斤2萬元,也可以在輿論壓力下將價格調整回每公斤800元。
撲爾敏的價格波動并不是個例。北京日報曾報道過中國原料藥市場的壟斷情況,中國目前的成品藥有約1500種原料藥,但這些原料藥的生產卻掌握在少數生產企業手中,其中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3家企業可以生產。當原料藥生產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勢必會傳導到下游成品藥市場,最終轉化為患者高昂的用藥支出。
面對原料藥市場的壟斷,當務之急是打擊借機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今年年初,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湖南爾康和河南九勢兩家制藥企業作出處罰,兩家涉案企業作為最主要的撲爾敏原料藥供應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助推撲爾敏價格上漲,嚴重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二者罰款共計1243.14萬元。
除了加強市場監管,加快原料藥生產企業的審批速度是更長遠的方法。依據現行的《藥品管理法》,藥品生產企業所使用的原料藥,必須具有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發的藥品批準文號或者進口藥品注冊證書、醫藥產品注冊證書。換句話說,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進行原料藥的生產,批文的稀缺加劇了原料藥市場的壟斷。
這種審批制度或許將在不久之后得到改善。2017年12月,原食藥監總局發布了《原料藥、藥用輔料及藥包材與藥品制劑共同審評審批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文件規定,將建立原料藥、藥用輔料及藥包材與制劑共同審評審批的管理制度,對原輔包不單獨進行審評審批。這也意味著,中國對原料藥管理制度將從“注冊制”向國際通行的“備案制”進行過渡,改革完成后,國內原料藥市場的壟斷有望改觀。
作者 | 南風窗記者丘汶童 zjl@nfcmag.com
新媒體編輯 | 李少威 lsw@nfcmag.com
排版 | 執信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