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和藹慈祥的笑容、手中夾著一支煙,這是留在許多人心中的毛主席的影像。無論是革命抗戰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各種重要活動、接見外賓場合等,關于毛主席的影像中經常不乏香煙的影子,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煙的陪伴。讀書、游泳和吸煙,是毛主席為人
和藹慈祥的笑容、手中夾著一支煙,這是留在許多人心中的毛主席的影像。
無論是革命抗戰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各種重要活動、接見外賓場合等,關于毛主席的影像中經常不乏香煙的影子,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煙的陪伴。
讀書、游泳和吸煙,是毛主席為人熟知的三大愛好,甚至連游泳的時候都會一邊踩水一邊吸煙,有時候為了把煙吸完就換成仰泳姿勢。
毛主席的具體煙齡雖已沒有詳細的考證,但根據部分人研究也應有六十多年。
美國作家羅斯·特里爾寫的《毛澤東傳記》中曾經提到,“毛至少有六十年的抽煙歷史,任何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煙多。”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老一輩革命家似乎大多都有抽煙的習慣,在那段艱苦的革命歲月中,每日面對的是國家與民族的生死存亡,面對的是事關萬千百姓和士兵生命的抉擇,在需要高度精神緊張的環境下,也許煙草能夠帶來一定的沉著冷靜思考的空隙。
在人們還不太關注、沒有意識到煙草的危害的年代,吸煙在老一輩革命家的生活中就成了非常普遍的事情,而毛主席就是十足的“煙民”,戲稱自己是“吃百家飯,抽百家煙”。
那么,煙癮很大,他抽的煙有什么特別之處?香煙對他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百家煙
毛主席抽煙可能最早開始于農民運動時期,在湖南長沙、湘潭等地考察時,毛主席經常不分晝夜地工作,和農民生活在一起。
在當地,有一種農民很喜歡抽的土煙,叫“葉子煙”,算是一種當地的土特產,當地的農民非常熱心的用這種煙招待這位跟大家同吃同住的年輕人,或許是出于當地群眾們的熱心。
為了和農民朋友們打成一片,從那以后毛主席接受了農民的葉子煙,經常是邊吸煙邊和群眾打交道,對于農民遞上來的煙都來者不拒,開始了和煙草打交道的生涯。
此后,毛主席的煙癮越來越大,尤其是思考重要問題時,更是一支接一支。
在不分晝夜的高強度工作之時,吸煙也是提神的主要方式。
毛主席對香煙的要求不高,經濟困難時期,好的香煙極少,毛主席經常抽當地自己造土煙,1938年在延安窯洞里寫《論持久戰》之時,毛主席就是一支接一支地抽著邊區的土煙。
在戰爭激烈時期,甚至香煙斷供的事情時有發生,毛主席就吸自己卷的旱煙,旱煙的煙味格外沖,甚至一般人都會覺得有一股異味兒,并不好吸,但毛主席并不在乎,依然是煙不離手地吸著,這也讓見此情景的當地農民感到格外親切。
長久的吸煙習慣甚至讓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養成了根據主席吸煙的動作方式來辨別主席工作狀態的本領。
通常情況下,只要主席看著手中的文件點起了煙,那便是要思考一些嚴肅重要的事情,工作人員輕易都不會前去打擾了。
如若主席最后對著香煙深吸了一口,就把煙往旁邊煙盒等地方隨手一丟,那也許就帶邊思考的事情已經有了結論,或者對重要的事情做出了關鍵的抉擇。
若是主席并沒有輕易丟掉手里的煙,反而拉了拉手邊的煙灰缸立馬又點上了新的一支香煙,便表示這件事情還并沒有思考結束,甚至有一些焦躁,亦或者對于自己的結論并不滿意,甚至對問題還毫無頭緒。
久而久之,工作人員發現,毛主席對于香煙已經近乎依賴,若是需要解決的事情越重要越棘手越復雜,毛主席的煙癮就越發的嚴重,抽的煙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毛主席愛吸煙,并不在乎煙草的檔次和質量,即便是在物資十分匱乏的時期,依然并不減輕對煙的喜愛,但也絕不鋪張浪費,毛主席吸的煙的品質若要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基本就是“可以吸就行”。
戰爭時期,毛主席所吸的香煙,或者來自在農村調研時購買或者農民贈送的自制的土煙,甚至是一些生煙葉兒,或者來自打仗后繳獲的國民黨軍隊的戰利品中的香煙物資,或者東拼西湊的幾支香煙。
國民黨的軍隊當時主要時美國軍方給提供物資,其物資中有一種叫做“555”的香煙,這種香煙的味道很重,煙味很大,勁兒也很大,正和毛主席的喜好。
曾經在毛主席身邊十幾年的一位戰士回憶說,即便是在戰況艱難時期,在長征時,在轉戰陜北時,勤務員保存主席的東西有三樣絕對不能出錯,一是重要文件,一是各種書報,再就是煙,主席幾乎就是靠著這一支又一支的香煙打發思考時的苦悶。
新中國成立以后,主席吸煙的習慣也并沒有改變,甚至對煙的需求還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香煙的供應已經比戰爭時穩定許多,而且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主席的工作任務并沒有絲毫減輕,煙草這個時候就是他最佳的“提神劑”。
雖然主席喜歡像555這些進口的比較高等的香煙,但價格也昂貴一些,即便在戰爭結束后的生活中,毛主席依然保持勤儉節約的習慣,不舍得花錢買昂貴的進口煙,就改抽一些國產香煙。
雖然改成國產煙,像“中華”“熊貓”等香煙的價格也并不屬于低等價位,每月在吸煙上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但主席不忘叮囑工作人員,堅決不能揩公家分毫的油水。
后來,有人給主席推薦了一種質優價廉的香煙,是湖北產的“珞珈山”牌香煙,毛主席試了發現其味道不錯,而且價格合適,就開始常年抽這個牌子的香煙。
有時在國家的接待場合有一些給賓客備好的優質香煙,主席都會熱情的邀請前來的親朋好友賓客吸煙,讓大家不要拘束想抽煙就自己拿,而自己卻在自己的口袋里摸索。
隨后人們才發現主席從口袋里摸出了半截沒有吸完的香煙,對于沒有來得及吸完的香煙,主席經常將其掐滅放到口袋里保存好,等下次再抽。
甚至毛主席連裝火柴用的火柴盒都是多次利用,因為煙吸得多,火柴耗費的也特別快,主席便每次用完了火柴就把火柴盒留著再裝新的火柴進去用,劃火柴的時候從兩邊開始劃,這樣一盒火柴用完了,磷皮的中間部分還基本沒怎么用到,可以下次裝新的火柴的時候再用。
有一次新來的警衛員不清楚主席這樣節儉的習慣,就直接把主席留下來的空火柴盒扔了,甚至主席詢問之后還不以為意,認為不過是一分錢的火柴盒而已。
主席嚴肅批評其態度,說國家物資仍然短缺,該節約就要節約,就這么把還能用的火柴盒扔了,跟直接扔木材有什么區別,從此警衛員也開始幫助主席保管舊的火柴盒,用完了就裝新的火柴進去接著用。
毛主席隨身攜帶香煙也時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那時的香煙的包裝盒還并不像現在這么完善,煙的品質經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比如煙放公文包里或者口袋里時間長了變形了,或者受到氣候的影響變得太潮了或者太干燥了。
這些都不是阻擋主席吸煙的問題,煙容易變形后來身邊的工作人員就給主席找了一個金屬的煙盒用來裝煙,這樣煙就不會放一段時間就皺了。
有的時候北方氣候干燥煙就會變得十分干燥,卷煙的煙絲甚至一拿就碎成了粉末,主席就讓工作人員想辦法把煙弄得濕潤一些。
沒有吸煙經驗的工作人員也是十分的焦急,后來詢問當地有經驗的農民得知,可以把煙盒里放一些新鮮的菜葉,把煙放在菜葉中間,這樣一來香煙就不會變得特別干燥,有利于保持水分。
在南方的時候,香煙又容易變得潮濕,煙一受潮就吸不動,這也讓主席非常頭疼。
后來人們就發現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常常蹲在門口用白熾燈烤煙,烤煙還是個技術活,既要烤的沒有那么多水分,又不能把煙烤糊,煙烤的多了后來工作人員甚至發明出一個小盒子,可以一次烤多支煙,也不容易烤糊。
就這樣,香煙貫穿毛主席的生活與工作,吸煙甚至和吃飯同等重要,都是日常離不開的事情。
以煙會友
毛主席愛煙,也經常通過香煙發生一些有趣的事,結識朋友,甚至以煙識人。
曾經著名國民黨將領鄭洞國的孫子鄭建邦回憶說,毛主席就用一支煙的誠懇感化了祖父。
在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就親自提議任命鄭洞國為國防委員會委員,鄭洞國還受到了主席的親切接見和招待。
原本在赴約之前,鄭洞國感到有些戰戰兢兢,結果一見到鄭洞國,毛主席就用濃重的湖南家鄉口音喊他:“鄭洞國,鄭洞國,你這個名字好響亮啊。”引得全場大笑。
坐下來后,毛主席就問鄭洞國吸不吸煙,鄭洞國說吸煙,看到茶幾上有煙,就拿了這一支準備點上。
沒想到毛主席隨即站起來,拿著火柴準備給他點煙,這讓鄭洞國非常的驚訝,后來得知主席跟誰都這樣客氣,是他尋常的待人方式,并非單獨為鄭洞國有意表現的細節。
這件事讓鄭洞國百感交集,毛主席竟然會親自給人點煙,而自己根本不敢想象蔣介石會親自給人點煙嗎?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自己在蔣介石面前從來是畢恭畢敬一點都不敢大意。
這一刻,鄭洞國感受到了毛主席和蔣介石的不同,在宴會上,毛主席還以自身革命活動經驗勉勵鄭洞國好好學習轉變立場,從此,鄭洞國在心里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1979年,年近八旬的鄭洞國還積極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為國家建言獻策。
還在晚年利用各種方式向在臺灣和海外的昔日的黃埔軍校校友宣傳新中國黨和國家的政策,寄語臺灣當局以民族大義為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滿足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為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和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就是毛主席“一支香煙”的人格魅力。
晚年戒煙
在早年開始吸煙的時候,大家還不是很關注吸煙的危害,后來人們漸漸越來越認識到吸煙的危害以后,便開始勸說毛主席戒煙。
主席自己也知道吸煙有害健康,經常勸說身邊的人不要吸煙,得知別人不吸煙時也會及時肯定說“不吸煙好”,然而自己卻遲遲戒不掉煙,這么多年的煙癮自然不是說戒就能戒掉的,毛主席的戒煙之路并不順利。
但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其實毛主席就有過一次“戒煙”經歷,也是這次短暫的戒煙經歷讓蔣介石對身邊的人說出了一番評價。
那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因為知道蔣介石不喜歡煙的味道,傳聞一天要抽幾十支香煙的毛主席在談判期間一支煙都沒有抽,可見在民族大義面前毛主席其強大的精神控制力。
蔣介石得知以后,便對身邊的陳布雷說,毛澤東此人不可小覷。
嗜煙如命、傳聞每天要抽一聽(50支)煙的人竟然能在知道對方不抽煙的情況下忍住在談話期間堅決不抽一支煙,對他的決心和精神都不可小視也是理所應當的。
可見,煙癮雖難戒,但在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面前,私人的興趣愛好便算不得什么。
雖然時常有醫生勸說主席戒煙,但幾乎沒有成功過,毛主席真正開始下定決心戒煙,是在斯大林逝世之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府羅西洛夫告訴毛主席,如果斯大林遵醫囑早些戒煙的話,可能不會那么早逝世。
這個勸告起了作用,毛主席開始戒煙,但沒堅持多長時間,又開始吸了起來。
直到毛主席逝世前兩年,才開始真正的戒煙,這時候毛主席已經生病了兩年了,吸煙對他的健康越來越不利,雖然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通過特制加了中草藥減少有害物質的香煙、加香煙濾嘴等方式讓主席的煙吸得盡量健康一些,但仍然畢竟是煙。
戒煙期間,其煙和煙具還是好好地擺在家里,主席看見都堅持搖搖頭走開了。
周總理曾經在毛主席加做客時,目睹毛主席戒煙痛苦的樣子,煙癮發作的時候其經常把煙放到鼻子底下使勁的聞一聞,或者放在指間慢慢的摩梭,但就是不會點燃。
周總理便勸說毛主席可以少抽一些,主席也堅決拒絕了,最后還命令工作人員把所有的煙和煙具都收走,從此徹底告別香煙。
主席愛煙,但并不挑剔,抽的是百家煙,無論是自制土煙還是高檔進口煙,甚至在是在沒有煙的時候吸的具有一些刺激氣味的樹皮,都是主席都不在乎。
一定程度上,主席對煙的喜愛,也反映了他和群眾打成一片,接地氣的處事方式。
香煙陪他度過了無數個精神高度緊張的時刻,見證了主席無數著作的寫成,幫助他在千頭萬緒的思考中理清思路,為革命為百姓新中國找到出路。
他身上肩負的是國家民族的出路和希望,拯救百姓于危難之際,香煙就是主席精神壓力的釋放通道,煙霧繚繞,這背后是無數個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
一杯清茶、干凈雅致的生活誰不想擁有呢,可是毛主席這一輩老革命家們殫精竭慮為中華前途,香煙有時候就是一定的精神支柱。
一支香煙,點燃的也許是星星之火,終能燎原。
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