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閆如意杜都督編輯|米利暗電影《西虹市首富》里,沈騰扮演的王多魚接受了神秘財團“一個月花掉十億元挑戰”,試了很多辦法依然難以花光一個億,他吐出了一句金玉良言:“錢是王八蛋,我們要尊重夢想。”所以在看到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的“大學生一個月挑
作者 | 閆如意 杜都督 編輯 | 米利暗
電影《西虹市首富》里,沈騰扮演的王多魚接受了神秘財團“一個月花掉十億元挑戰”,試了很多辦法依然難以花光一個億,他吐出了一句金玉良言:
“錢是王八蛋,我們要尊重夢想。”
所以在看到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的“大學生一個月挑戰花1萬元”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也是,這難道又是什么有錢有閑的富豪發起了花錢挑戰?
然而再看了幾眼,我驚呆了,這居然是一個節儉挑戰,挑戰者“節衣縮食”后,一個月只能花不到一萬塊。
大學生,一個月花一萬塊,這也配叫節儉?叫挑戰?
萬元挑戰,帶你開眼
世界上有兩種大學生,普通大學生,和一個月花1萬塊的學生。
和普通學生一樣,進行“一萬塊節儉挑戰”的大學生,或許也會吃十幾塊二十塊的食堂,買兩塊五路邊小推車的紅薯,但是這都是最微不足道的部分。
他們的賬單記錄里,藏著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活。
今天吃自助花掉300元,和姐妹吃烤肉聚餐絕絕子;明天家門口開了溫泉,屯一張600塊的團購券不過分吧;后天妹妹過生日,送一塊一千塊的拼圖只要500塊,入了入了。
日料是常事,奶茶是標配,逢年過節必送禮,平常衣服買不停,雙十一雙十二也要狠狠出血,不然就是對節日的辜負。
這種日子用韓娟和佟掌柜說的話就是,天天紅燒肉,頓頓女兒紅,這還是人過的日子嗎?這是神仙過的日子啊!
顯然,因為消費太高,挑戰者的一萬塊的限額花的緊張巴巴,在評論有好心人提醒“你這樣只是在記賬,根本不算在節省”后,他們會非常真誠地解釋:
“我上個月花了三萬多呢,我已經進步很多了。”
“我這個月沒買新衣服,我要控制花銷的大頭。”
但好在他們很快自省這是個挑戰,意識到“這樣花下去半個月1萬塊就花完了”,于是連忙吃幾天食堂,但總會遇到特殊情況,令挑戰者直接投降:
“對不起,我周末閨蜜去海南了,一時間沒忍住花了4000塊代購,一萬塊挑戰不到半個月就宣布gg,下個月再來吧……”
除了“挑戰1萬塊”,還有“7000塊挑戰”、“有點富裕的大學生5000元挑戰”、“剛畢業的工作黨6500元挑戰”。
而就像百無聊賴的周六,無論你的鬧鐘定六點還是定八點,都會在中午醒來一樣——這些六七千的挑戰,看起來比上面1萬塊的差了點排面,但本質相似結果一樣,大多數人都會超出預算。
有人的賬單列出來,甚至能大概勾勒出大概的生活場景:家在上海,不用住宿,吃住都在家里,父母經常帶著下館子,常常有人請客出去玩。
可是就在這些“免費晚餐”的情況下,大幾千塊的挑戰也會因為“買了一個玩偶”、“請朋友吃飯”、“買了圣誕禮物”而迅速破防。
2020年全國平均可支配收入一年為3萬2千1百元,除以12以后一個月只有2682塊。
多數大學生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生活費大多倚仗家里,而擁有這樣能支撐起一個月動輒上萬花銷的家庭……
世界的參差已盡數體現了。
花錢冷暖自知,但你千萬別上當
類似這樣的開銷挑戰,其實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幾年前曾經有互聯網媒體別出心裁地組織了一個“北京3000元絕地求生”活動,想在北京挑戰只花3000元過一個月。
乍一聽好像真的挺難,北京隨便合租一個單間,都得2000起步。結果仔細一看,不含房租水電,不含冰箱里的囤貨,不含已有的儲值卡健身卡,不含貓狗孩子的支出……
敢情是挑戰北京一個月3000塊零花錢的生活……
在很多人努力工作,月收入3000塊的現實面前,這樣的“挑戰”未免有些諷刺。
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刻意批評家境優渥的大學生,畢竟生活費多少,還是一個冷暖自知的事情。
如果家境豐厚,父母支持,一月1萬也無可厚非;如果家境拮據,一月800也有辦法生活。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具備的條件不同。
但這些充斥在互聯網上的漂浮發言,毫無疑問是非常煽動焦慮的。很多受到影響的年輕人,甚至對金錢和數字都有些失去了概念。
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對生活費不滿和家里起沖突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就是最好的例證。
去年一個#嫌一萬塊生活費太少,女留學生罵父親畜生#的話題,上了熱搜。
“死*的,用了50歐(約人民幣370元)就要和我大清早吵架,惡心玩意。”
你能想象,這是一句女兒說給父親的話嗎?
23歲的女兒在西班牙留學,和父親因為生活費的問題吵了起來。
女兒每個月的開支頻頻超過承諾過的1萬元預算,父親表示壓力很大:
“爸爸就這么點工資,沒錢了怎么給你呢?”
“工資到賬當天,我給了你11000元,爸爸工資已經所剩無幾了,你盡量節約。”
女兒轉手就把記錄分享到了群里,在其他人面前,她對父親的評價是:“惡心**玩意兒”。
生這樣的女兒簡直不如生塊叉燒。
還有另一則新聞:男大學生要求把生活費漲到4500塊,因為自己要買游戲裝備、買鞋、請客吃飯……
母親不答應,他還威脅母親:漲不到4500,我就退學。
還有人在網上發帖抱怨:高中的時候報補習班4000、6000我媽都這么大方,現在我要這么多生活費她怎么這么小氣?
另一位媽媽在女兒上大學之前準備給她每個月1200元,作為她在日常衣物購買之外的生活費,沒想到卻遭到女兒怒懟:“我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啊?”
但這些向父母提要求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畢業之后掙到這些錢有多難嗎?
20歲出頭的大學生還可以不懂事,但如果真有人把網上的“懸浮發言”當成現實,并且反過來要求自己的父母,那可能會輸得很慘。
有人懸浮半空,有人腳踏實地
網上每天都有人鼓吹60萬年薪在北京沒法生存;
窮人最好別生孩子;
存款不到50萬沒資格結婚……
但你不能因為這些人瞎吹牛,就真的以為自己一畢業就能年薪百萬。
現實生活,比想象的艱難多了。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國大學生的生活費在1000到2000之間,35.7%在1000到1500之間,大部分用在了伙食費方面。
這個統計也比較符合我們的認知。
遙想當年自己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月1200的花銷綽綽有余,日常在二食堂吃8塊錢3個菜的米飯,周末能吃一碗12塊8的碎肉拉皮拌面,已經是極大的奢侈了。
互聯網上難道就沒有認真做節儉挑戰的大學生嗎?有的,只是他們的故事太過“普通”,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罷了。
在“一萬塊挑戰”的B面,也有人正在挑戰一個月只花500塊、200塊。
早餐一個打折買的雞蛋,中午食堂一葷一素4塊8,晚飯不吃去操場跑步,一天就只花不到五塊錢,還能鍛煉身體;
自己買一份兩塊錢的米飯,伴著老干媽在宿舍自己炒一炒,12塊的炒飯立省10塊錢。
喝水有教學樓的水房,喝湯食堂有免費的蛋花湯,薅點銀行卡的羊毛補充小零食,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不吃泡面不啃饅頭,要想盡辦法變換花樣。
在認真省錢的人,每一分錢都更要斤斤計較。
“校園網沒了,充流量又要多花10塊錢,明天只好少吃一點了。”
“考試周,我必須吃點好的,不然腦子跟不上,對不起。”
評論里還有很多同僚分享自己的省錢心得,看的人鼻酸:
“可以等食堂快閉餐的時候去吃,阿姨往往會給你多打點菜。”
“在農貿市場買點雞蛋早上自己煮,比茶葉蛋便宜很多。”
還記得那封火遍全網的清華大學匿名信嗎?
作者家中拮據,7年前以全省前十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數千元的學費和大幾百的住宿費對他的家庭來說卻是個天文數字。
所幸,因為成績優異,他能拿到每年5000的二等獎學金,再加上5000元的助學金和額外3000元的企業獎學金,一年13000元,是他的所有可用資金。
除去6500元的學雜費,他還有6500元。
他對這筆錢的規劃是:一半留作買電腦等學習必須用的電子產品,剩下的一半用于日常生活。
生活費平均到學期內的每一天,就是13塊3毛錢。
一杯奶茶都不夠的錢,在他的細密規劃下,能吃一日三餐,還能剩下點“應急錢”。
他是這么安排的:
早餐一碗4毛的豆漿,兩個2.5毛的小包子或者一跟4毛的油條,再加一只雞蛋;午餐花9毛錢打4兩飯,在打3.5元半份的菜;晚餐同樣是9毛的米飯,菜則改成了5毛到1塊的一份素菜。
偶爾他也會改善下伙食,中午多花5毛打一份4塊錢的糖醋肉,連米飯沾著盤底的湯汁一起吃完。
“真的好好吃啊”,他7年后依舊在感嘆。
大三開始,他發現入了節流以外,還可以開源。他做起了家教,一小時100,每個月可以有額外的2000到3000元收入,生活終于好了一些,“吃飯可以要兩個菜了,晚飯可以正常吃,想香鍋也可以跟同學一起AA,我在吃喝上和大家就沒有本質區別了”。
他又開始躊躇,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資格領取助學金。為此,他在這一年寫感謝信的時候,說了自己找到家教工作的事情,并詢問自己是否還有資格領取。
資助人給他回信:你安心讀書。
貧窮從沒有阻礙他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一封長長的匿名信中,他感謝了很多人。
感謝為自己爭取了助學金的老師,感謝了資助過自己的企業家們,感謝了清華大學提供的諸多便利和低價的學生食堂,感謝了4年來包容自己的同學,感謝了雖然壓了價卻給了他工作機會讓他度過最難時刻的家教家庭。
人們讀著他的這份信,就好像走過了他一路跌跌撞撞走來的路,令人感動的遠不是苦難,而是苦難中展現的樂觀和生命的韌性。
說起來,過去這一年,我們見過太多人類的堅韌。
去年春天,一份中科院的博士論文致謝上了熱搜。
論文作者黃國平,用短短兩頁紙講述了自己半生的拼搏。
命運對他也許格外苛刻。
他出生在山村,12歲時母親出走,17歲時父親車禍離世,同年一直照顧他的婆婆也生病離世,生命就剩下了自己孑孑一人。
沒有家人,收入來源也是個問題,為了賺錢生活,他夜里抓黃山,周末釣魚、還要養豬、出租水牛……房屋漏雨,每到下雨前他都要用竹筍殼塞瓦縫防雨,里親戚去看他,發現老鼠在土墻上打了個洞,泥土都掉到了床上。
但憑借對讀書的渴望,即使路途多艱,他也一路從山村走到北京,讀到了博士,找到了一生的事業和希望。
我們說這些不是為了指責開銷大的孩子,只是想慰藉那些也許并沒有這樣優渥條件的人們:“好秀才不在藍衫”。
生命的厚度不在于消耗的金錢多少,而在于金錢之外的那些東西。
命運給了我們起點,卻無法決定我們的終點。
別被互聯網蒙蔽了雙眼,腳踏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這個世界必定不會辜負你的努力。
高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