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年號稱不可能被集采的種植牙,終于被破防。2022年1月10日,國常務會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
當年號稱不可能被集采的種植牙,終于被破防。
2022年1月10日,國常務會決定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
這一波集采的定調,帶給國產企業們的,是腥風血雨,還是大禮包?不妨認真分析下。
01 種植牙集采,能降多少錢?
實際上種植牙的全面集采早有預兆。2021年8月,浙江寧波醫保局約談5家種植牙供應商,并發布《方案》將“調整口腔種植牙項目整體醫保支付標準”作為工作目標,若品牌降價到位可通過個人醫保歷年賬戶余額支付(并非真正的醫保支付),被市場視為種植牙開啟集采的信號。
2021年11月,四川省發布《關于開展部分口腔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要求聯盟內醫療機構申報集采信息。隨后,浙江、寧夏等多地也跟進發布了類似的通知。
據媒體報道, 《醫改界》總編、三醫智酷(北京)醫院管理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子檸在國常會消息發布后第一時間發表看法:牙材價格下跌是必然的。“一旦種植牙納入集采后,其降價幅度有望達到60%~90%,不同材料、不同的產品可能降價幅度也不同。”
但核心問題是:絕大部分種植牙不是醫保報銷品種,如何能夠使廠商降價充分?
早前,國家醫療保障局明確:目前各省(區、市)對眼鏡、義齒、義眼等器具均不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指導地方將種植體納入平臺掛網范圍,促進各品牌種植體價格陽光透明,擠出水分。
高值耗材之所以降價幅度如此猛烈,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的買方僅有醫保局,不中標就意味著兩年沒有營收,種植牙則不同,買方可以是消費者、商保等多方;從醫保局的口徑看,對種植牙動手也僅僅是為了擠出中間環節如代理商的水份,據券商數據統計,種植的終端費用中的中間費用大約占25%左右。
降幅也許不會像想象中那么劇烈,不同定位的種植體將形成不同的價值帶,“光腳的”中低端國產產品或許會積極尋求集采中標擴大市場份額,而中高端外資產品憑借質量取勝,繼續維持較高的附加值。
種植牙集采,就能有效拉低種牙的費用?恐怕沒那么簡單。
拆解種植牙產業鏈的終端費用環節,產業鏈上游費用占比最大,去到75%,這其中種植體費用占比為40%,修復材料費用占比16%,下游的診療手術費用占比 25%,預測上游市場空間約1616億元,下游診療服務市場空間為539億元。
本身牙科種植、正畸等治療就是一項“很吃醫生經驗和技術”的工作,在牙科診療的費用內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種植牙設計、手術等費用。
國海證券指出,種植牙產業鏈跨度大,下游醫院端費用占比大。實際上消費者支付錢更多流入了口腔醫院(用于支付醫師費用,市場推廣費用,購買醫療設備、口腔醫院盈利等),耗材費用實際占較低。經測算,消費者支付端看,種植體占比預計在10.4%,修復材料占比9.6%,牙冠占比3.5%。
那么,對于牙科醫院而言,種植牙集采意味著什么?
02 種植牙集采后,對于通策醫療等牙科醫院影響幾何?
民營牙科醫療機構在種植牙下游產業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相比于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大部分使用都在公立醫院,種植牙的主要市場在民營醫院,公里的手術量很小。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公立醫院的產能有限,往往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預約等待,另外醫生公轉私或者自主創業能賺取更高的收入,自然大量患者就轉移至民營。
種植牙集采后,是否會出現私轉公回流的情況?這一點不妨聽聽公立醫院的醫生怎么說:
某三甲醫院種植科醫生表示,集采后,種植牙集采不會對醫生收入產生影響。對于種植科醫生來說,收入來源于耗材的部分非常少,幾乎沒有。口腔的傳統就是很少通過耗材來獲得收益的,收入主要是根據所在醫療機構的規則來拿獎金,與器材商不會產生過多的關系。
綜上,對于取得醫保資格的民營牙科醫療機構而言,種植牙集采很可能會增加其就診患者流量。
既然患者流不會減少,那么剩余的問題或許只有存量的客戶消費單價是否下降、低價種植牙業務增加的具體情況。
以大家最關心的通策醫療為例,種植牙板塊是公司近年來較為重要的增長引擎,那么種植牙集采會影響公司嗎?
我們以通策醫療的收入結構看,公司收入主要來自高消費客戶。據管理層透露,前5%的客戶創造了54%收入,前10%客戶創造70%收入。這意味著口腔醫院的業績關鍵取決于消費能力最高的客戶愿意付多少錢,本身受醫保政策影響并不大。
通策醫療對于“醫保”的免疫,在財務數據中也得到了驗證。2020年,通策醫療總營收20.88億,其中與醫保相關的應收賬款僅有不到3400萬,占比不到1.6%。
那么高消費客戶會不會反而轉化成低消費客戶呢?
通策的管理層也在最近的調研給出了答案:“不用擔心低價牙清洗高端市場,因為任何患者首先進醫院肯定想好了要做這個種植牙,任何人都想要有一個好的醫療服務,醫生問你要好一點差一點,你肯定要好一點,這是很簡單的醫療邏輯。”
低端種植牙業務對公司影響幾何?
低端種植牙是通策今年主要的發展重點,由于是額外的增量,公司目前也推出了4999、5999、6999的三種低價種植套餐,在保證原先高端客戶情況下去做部分低端客戶,無非是能吃到多少的問題。
當然做不同段位的種植牙,醫生也會有兩撥劃分,年輕醫生做低價服務,高年資醫生做20%的高端服務,醫生服務人群會不一樣。
長遠來看,種植牙集采對于頭部口腔醫院,利大于弊,不要看到集采就瑟瑟發抖。
03 加速種植牙滲透率,國產替代正當時
毫無疑問的是,種植牙集采后將加速國內種植牙滲透率的提升。
一般國內種植牙的費用在5000-20000元不等,而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2189元,較高的費用影響了部分群體的種植意愿。
韓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種植牙因為納入醫保滲透率上升迅猛,達到每萬人632顆,為全球最高,而中國每萬人種植牙數量僅28顆,如果未來能達到一般發達國家水平,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2019年種植牙存量空間1763億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2030年種植牙市場規模將上升至3218億元。
目前,國內種植牙品牌的市場競爭格局,歐美、韓系、國產的市場份額比例為35%、58%、7%。歐美種植體產業發展的最早,各個方面的性能最優,占據高端市場的主要份額;韓系則是憑借性價比優勢(消費端價格為歐系1/3),以平民化的市場策略推廣,深受消費者喜愛;國產種植體定位和韓系接近,但起步較晚受到韓系價格壓制。
目前國內共有13個國產種植體品牌獲批上市,上市產品主要定位在中低端市場,主要參與者包括華西口腔醫院、北京萊頓、威高潔麗康、大博百齒泰、江蘇創英(由正海生物代理)、康拓醫療、寧波美格真、常州百康特、深圳安特、柯潤璽等,其中營收體量大的預計營收在5000萬左右,尚未形成規模。
誰能在本次集采的政策機遇中勝出,現在還未能下定論,都有機會。
隨著種植牙滲透率的提升,種植手術數量的高企將帶動其他耗材的放量,這是顯而易見的機會。比如,口腔修復膜廠商除了蓋氏之外還有國產的正海生物,而牙冠材料則是有性能媲美進口產品的國瓷材料(愛爾創)。
結語:咬緊牙關,有一種冷,不是你真的冷,而是你媽(市場)覺得你很冷。
更多醫療健康前沿資訊&一二級市場精品投資干貨,歡迎關注頭條號和公號@瞪羚社!
金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