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2月20日,耳蝸失主的姐姐對外否認了“營銷”質疑,承認自己此前對費用有所夸大,弟弟植入耳蝸的手術全套費用實際為17萬。本文共計2033字,閱讀時間4分鐘。本文為尋找中國創(chuàng)客(ID:xjbmaker)原創(chuàng)記者/唐亞華薛星星編輯/蘇琦王進雨校
12月20日,耳蝸失主的姐姐對外否認了“營銷”質疑,承認自己此前對費用有所夸大,弟弟植入耳蝸的手術全套費用實際為17萬。
本文共計2033字,閱讀時間4分鐘。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chuàng)客(ID:xjbmaker)原創(chuàng)
記者 / 唐亞華 薛星星
編輯 / 蘇琦 王進雨
校對 / 吳興發(fā)
李女士弟弟此前佩戴的人造耳蝸,目前已停止搜尋。受訪者供圖
近日,一則“20萬人造耳蝸丟失”的新聞成為網絡熱點,一位河北小伙在北京出差期間不慎將佩戴的人工耳蝸丟失。據(jù)其姐姐稱耳蝸價值20萬元,若找不到則需要重新進行“開顱手術”,相關消息經主流媒體報道后引發(fā)公眾關注。
事件發(fā)酵后,有自媒體發(fā)文稱該事件為一場“媒體與商家合謀的大騙局”。文章稱,在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就發(fā)生了4起耳蝸丟失事件,且事件經過均有所相似,耳蝸價值也都在20萬-30萬之間,“營銷痕跡明顯”。
12月20日,耳蝸失主的姐姐對外否認了“營銷”質疑,承認自己此前對費用有所夸大,弟弟植入耳蝸的手術全套費用實際為17萬。
遺失的人造耳蝸引發(fā)的質疑
這位26歲的河北小伙佩戴的人工耳蝸,是在北京搭乘地鐵時遺失的。
據(jù)失主姐姐在網上發(fā)布的求助帖稱,失主于19日清晨5點半出門乘坐地鐵,搭乘14號線、6號線及2號線至北京站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造耳蝸丟失。
“這個耳蝸大概價值20多萬,是跟他腦子里的植入相配套的,他現(xiàn)在是全聾狀態(tài)。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在求助帖中她這么寫道。
相關說法在經《北京青年報》等主流媒體轉發(fā)后引發(fā)質疑。質疑的焦點之一在于20萬元是整套耳蝸及手術費用的價格,而失主遺失的體外部分價值遠不及20萬;其二是若無法找到遺失的耳蝸,并不需要進行“開顱手術”,重新配備體外耳蝸即可;另外還有聲音稱,若耳蝸遺失后人就處于全聾狀態(tài),為何在遺失的第一時間沒有發(fā)覺?
次日,失主姐姐對外回應相關質疑,稱10年前耳蝸植入手術的整體費用是17萬元,“多說了三萬”,因為遺失時耳蝸是在衣服口袋里裝著,并非直接佩戴,所以掉了也沒有察覺。
至于“開顱手術”的說法,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耳蝸遺失后,如果真的找不到并且廠家無法提供配套的設備,那么就需要重新做手術將體內設備取出換新,“開顱”的說法是自己對醫(yī)學術語不專業(yè)造成的。此外,由于耳蝸植入時間久遠,重新做新太危險,因此不會重新做手術。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耳蝸廠家同樣發(fā)微博稱,人工耳蝸植入僅是顯微外科手術,并不用開顱,更不會損傷大腦。通常術后當天即可下床。如耳蝸外機不慎遺失也無需再次手術,只需重新配置一只即可。
失主姐姐同時也否認了“營銷炒作”的質疑,并強調弟弟已經成年,有自己承擔相應責任的能力,也未委托發(fā)起捐款,僅希望大家提供耳蝸遺失的線索。
12月20日,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已有熱心網友及機構為其弟弟提供了備用機。
丟失耳蝸并不是個案
保用期內可免費更換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聽力障礙按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和無聽力。常見的聽力輔助工具包括助聽器、手語、人工耳蝸、字幕和唇語,但重度或極重度聽力障礙者(即無法聽到90分貝以上聲音)就需要選擇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針對重度、極重度以及聽力損失的兒童和成人的一種助聽裝置,其工作原理是將環(huán)境中的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將電信號通過植入的電極傳入聽障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浦南醫(yī)院聽力中心聽力學家、耳鼻喉科醫(yī)生段吉茸解釋稱。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人工耳蝸與助聽器的區(qū)別是什么?
段吉茸指出,助聽器是將聲音按需放大,改變的是外界聲音并不是耳朵,而人工耳蝸是通過電極越過耳蝸直接與聽神經末梢相連。
據(jù)他介紹,人工耳蝸由體內機、體外機兩部分組成。體內機部分包含電極組和接收/刺激器兩部分,電極組上面規(guī)律排列著獨立的刺激電極,插入彎曲的內耳耳蝸,與聽神經末梢緊密相連,是真正植入內耳的部分,接收/刺激器為扁平的近橢圓形,置于耳后皮下。
“體內機部分是要通過手術植入的,常規(guī)采用耳后切口、經乳突面隱窩入路、耳蝸開窗或圓窗進路的操作,簡單的說是一個微創(chuàng)手術,不是開顱手術。體內機的壽命通常有70年,在不損壞、非故障的情況下,無需取出,也不會掉出來,可以說是管一輩子。”
體外機部分由頭件(與接收/刺激器相連通)和聲音處理器組成,還包括供電電池。聲音處理器與頭件連接,是體外機的重要部件,根據(jù)聽障者的聽力損失和聆聽需求處理聲音,可以更新升級。新聞事件中的人工耳蝸丟失,指的就是這部分。
在段吉茸看來,丟失耳蝸并不是個案,因為體外機部分的頭件是通過磁力吸附在與植入體對應的頭皮位置,被外力扯下來后容易吸附在周圍的金屬上,造成丟失。同時他強調,體外機丟失后,無需手術更換體內機,新配一個體外機,并重新根據(jù)聽力損失和聆聽需求進行調試后即可匹配。
“目前,市場上進口人工耳蝸的價格在十幾萬到三十萬元不等,包括體內機和體外機兩部分,國產人工耳蝸在十萬元左右,一般體外機的更新?lián)Q代需要五萬元左右。”
對于動輒十幾萬的價格,段吉茸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信號處理和材料技術不斷改進,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發(fā)成本較高,使用者數(shù)量較少導致的。
據(jù)果殼報道,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網站提到,一般人工耳蝸都會帶有廠商提供的保用期,在此期間內設備的遺失、損壞和被偷都會有一次免費更換的機會。
文章指出,這次丟失的那款人工耳蝸,在加拿大和美國都是2013年上市,保用期5年,國內上市時間只晚不早,現(xiàn)在2018年還沒過,如果保用期是全球通用的,理論上可以免費更換外機。
等一顆小星星
▼
張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