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這段時間,路邊的藥店和水果店越來越多,鋪面位置一個比一個好,面積一個比一個大。不少人問石榴叔,線下生意復蘇了?開水果店真的很賺錢?商鋪投資還是機會嗎?水果今年為什么瘋漲?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抱怨,今年水果吃不起。幾個月前,荔枝自由上了熱搜
最近這段時間,路邊的藥店和水果店越來越多,鋪面位置一個比一個好,面積一個比一個大。
不少人問石榴叔,線下生意復蘇了?開水果店真的很賺錢?商鋪投資還是機會嗎?
水果今年為什么瘋漲?
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抱怨,今年水果吃不起。
幾個月前,荔枝自由上了熱搜,西瓜半個沒低于20元的,7個櫻桃將近20元。就連蘋果,打底賣差不多1元一口,看清楚,是一口。各種梨,價格最高時是歷年同期的三倍。
于是社會上議論紛紛,吐槽物價高,也有人把水果價格瘋漲和水果店野蠻擴張之間聯系在一起想。
然而,事實真不是你們想的這樣。
國家統計局5月15日發布過消息,稱鮮果價格上漲,明顯是受極端天氣,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不具有持續性。
最近水果的價格,已經出現明顯回落。因為很多水果進入收獲季,市面上水果品類增加,也會讓水果價格回落。
據了解,去年春天倒春寒,北方水果大面積減產,西北地區有的地方甚至顆粒無收。今年春天氣溫普遍低,大棚水果也減產。
供不應求加上游資炒作,造成了庫存水果價格的快速上漲。
資本的惟利是圖,大家又不是沒見識過。壟斷資源控制渠道抬高價格,全民買單。
大家有沒有發現,相比國產水果,進口水果的漲幅并不可怕。
開水果店究竟有多賺錢?
不足500米的街道,7家相當規模的水果店,而且還是在鬧市區。
當真給房東打工?
一個更奇怪的現象是,水果店即便倒了,接手的人,還會繼續賣水果。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去網絡上看了一下,大部分,還是比較粗獷的分析問題。
首先,只要賣水果,就能賺大錢,只是一個錯覺。
雖然門店增長率很高,但關閉率也很高。能賺大錢的只是極少數,剩下的一部分賺辛苦錢,還有一部分虧錢,真的給房東打工。
另外,不少店,去年賺了錢,今年不賺錢,因為旁邊新開了幾個店。也有頭腦一熱,快速擴張自殺的。
其次,有人覺得不同的進貨渠道,毛利會差別很大。
在信息不太對稱的年代,是有這種情況,從原產地進貨,能比從批發市場進貨毛利高10-20%,但這是建立在量夠大的基礎上。
現在毛利差已經沒這么大了,信息對等,批發價接近透明。
第三,賣水果,現在最大的成本是房租。
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又想控制成本,又要市口好,做大流量。
現實中,房租越低的水果店,虧錢的概率越大。
別動不動就說線上銷售,對大部分店主來說,美團、餓了么根本就是毒藥。
第四,真正賺到錢的水果店,都是走精細化經營。
一箱普通的時令水果,銷售毛利潤率至少有50%,扣除損耗等凈利潤率就只有20%。
為什么有的水果店死的快?流量不夠,最后全變成了損耗。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就有這么一句話“水果不爛,銅佃賺一萬”,意思就是說只要水果不爛,損耗的少,就有機會年入萬元。
所謂精細化經營,一方面想方設法多賣,另一方面減少損耗,線上線下結合是手段之一。
樓下水果店老板,就建了好幾個群,偶爾發發優惠券和紅包,保持活躍度,每天下午準時發促銷價,廣而告之。
我觀察過,采用的都是階梯式定價,目的就是縮短銷售周期。
在必要時候,單一報價比周邊幾家水果店低很多,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出現的損耗。
當然了,賣切好的果盤也是一種方法,利潤更高,但要看市口,在商業中心和學校周圍,很有效。
生意真的越來越難做了?未必。水果店就是個例子。傳統是用來被打破的,既要敢投入,又要嚴格控制成本,既要有腦子,又要有膽子,所以只有少部分賺錢。
商鋪投入現在合適嗎?
既然開水果店能賺到錢,做生意的都在給房東打工,那商鋪投資是不是又有機會了?
沒有。這個結論,我們在一年多以前就下了。
不是說,電商要從線上走向線下嗎?問題是,真正有價值的商鋪,現在還會拿出來公開賣嗎?還會有人逗著讓你買嗎?
優質商鋪太少了,優質商鋪也太貴了。在優質投資標的稀缺的今天,誰都不會把手上的現金奶牛,拱手讓出。
商鋪的價值以及流動性,來自于商鋪產生的租金回報現金流。現在的問題是,經過最近幾年爆炒后,外溢投機資金,進一步拉高了商鋪價格,卻拉低了租金回報率。
多低?很多甚至沒銀行理財收益高。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今年以來,我看到不少中介都在力推新盤的沿街商鋪,整個片區投資氣氛過濃,可是人在哪里呢?商鋪能不能養熟,恐怕都是一個大問號。
一鋪養三代?錯了,是三代養一鋪。
-END-
王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