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得益于醫療資質和技術的壁壘,玻尿酸上游廠商為自己構筑了“90%毛利率”的護城河,但這樣的暴利還能持續多久?文丨王穎馮奕瑩編輯丨楊秀紅近日,玻尿酸企業愛美客(300896.SZ)的上市,掀起了市場對醫美企業的廣泛討論。有投資者接受采訪時表示:
得益于醫療資質和技術的壁壘,玻尿酸上游廠商為自己構筑了“90%毛利率”的護城河,但這樣的暴利還能持續多久?
文丨王穎 馮奕瑩
編輯丨楊秀紅
近日,玻尿酸企業愛美客(300896.SZ)的上市,掀起了市場對醫美企業的廣泛討論。
有投資者接受采訪時表示:“愛美客確實很厲害,它剛剛上市的時候,我們就研究了這家公司,想買又下不去手,一個一年盈利五個億的公司,估值400個億,有點夸張。結果它的股價漲了很多,很后悔沒買它。”
隨著招股書的披露,隱藏在醫美行業背后的“暴利”被徐徐揭開。
以愛美客的主打產品為例,其旗下一款填充型玻尿酸產品愛芙萊,成本價為31元,出廠價為311元,經過下游經銷商的層層加價,美容醫院的售價大概在1000-2000元/支。而另一款成本32.34元/支的寶尼達,出廠價竟然高達2547元,美容醫院售價近萬元,堪稱天價。
從去年底到今年,“玻尿酸三巨頭”愛美客、華熙生物(688363.SH)、昊海生科(688366.SH)陸續齊聚A股,累計市值1280億元。今年9月,愛美客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18.27元,成為創業板注冊制以來發行價最高的股票。如今,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三大巨頭的市盈率分別為約:177倍、120倍、356倍。
僅就玻尿酸業務來看,三家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均超過90%,堪比貴州茅臺(600519.SH)。要知道,貴州茅臺的毛利率也不過剛剛超過91%。
玻尿酸是什么樣的神奇物質?玻尿酸是一種本身存在于人體真皮層組織中的透明質酸,負責儲存水分,一個透明質酸分子號稱“能鎖住一千個水分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玻尿酸會慢慢流失,補充玻尿酸會起到部分停駐時間的功效。
玻尿酸的需求量很大。其一,其在醫美領域多個環節廣泛應用。除了最基礎的保濕,在隆鼻、豐蘋果肌、墊下巴等常規整形手術中,玻尿酸同樣是重要填充物。另外,其非一次性消費,天然能產生較高的復購率,因為玻尿酸會被人體自然吸收、代謝,短效型玻尿酸完全被吸收的時間不超過1年,長效型玻尿酸被吸收的時間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玻尿酸打一次是不夠的。
醫美產業固然是朝陽行業,哪一個鏈條才真正有投資價值?
另外,據統計,我國資本市場毛利率超過90%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金融、軟件、中藥領域,均具備超強護城河的特點。比如貴州茅臺,其他廠家無法生產出茅臺酒不上頭的特性和風味。
然而,2019年全球玻尿酸原料銷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均為中國企業,產品生產同樣存在國內外數家競爭企業,這幾家醫美巨頭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將迎來價格戰,直到行業利潤回歸正常水平?
醫美機構走下暴利神壇,誰是產業鏈上的王者?
至少,下游的價格戰已經進行多時。下游的競爭狀況或會傳導至整個行業鏈條。
醫美行業資深觀察人士王月直言,價格戰的原因是品牌太多了,品牌一多就開始打價格戰,像雙美膠原蛋白的價格就特別堅挺,因為到目前為止它沒有其他競爭對手。
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咨詢了多家醫美醫院,令人不解的是,同一品牌的價格最多能相差幾千元。玻尿酸價格體系為何如此混亂?
有業內人士表示,各醫院都在通過打折促銷來吸引流量,此外,注射價格除了跟產品本身相關外,與醫生技術也有很大關系,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價格差異巨大。
價格戰的另一原因,則是水貨橫行,水貨就是沒有交過稅,從國外直接帶進來的。目前,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獲批上市的注射用玻尿酸約有31個品牌,涵蓋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但市面上仍有未獲批的諸多品牌,存在許多隱患。根據智研咨詢報告,目前我國玻尿酸填充行業還不夠規范,市場上流通著大量的假貨水貨,2020年正品市場占比預計為30%。
一方面,隨著膠原蛋白和玻尿酸品牌增多,王月預測,以后做醫美應該會越來越便宜,同時消費者也越來越認識到醫生技術的重要性。“好的醫生會相對貴一點,差一點的醫生就便宜一些,價格會跟著醫生走,而不是跟著產品走了。”她說。
價格大戰下,醫美機構到底是否掙錢?
事實上,作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醫美醫院,充分競爭下利潤相對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居高不下的獲客成本。王月表示,現在醫美醫院的獲客成本差距已經拉得非常大,傳統渠道獲客成本可以高達單客5000元,但一些互聯網等新渠道獲客成本則低得多。醫美醫院盈利狀況受獲客成本的影響較大,行業內大部分機構整體經營情況與 “暴利”無關,甚至倒閉率不低。
也正是源于此,各大機構和投資者更愿意將目光投向玻尿酸產業鏈的上游,即玻尿酸產品的生產制造企業,這些企業才是“毛利率超過90%”的環節。
玻尿酸毛利率媲美茅臺,會持續多久?
玻尿酸產業鏈極其龐大,包括上游的原料供應制造,中端的醫美產品制造,經過代理經銷商,到達下游醫美醫院,再通過傳統廣告方式或新興渠道,比如醫美APP等,觸達消費者。
終端消費者注射的一支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玻尿酸,生產成本有多少呢?
答案是幾十元!
以愛美客的主要產品之一,填充型玻尿酸愛芙萊為例,幾大醫美互聯網平臺上,其1ml價格在580元~780元之間。根據愛美客財報,愛芙萊2019年度平均單位售價310.83元,而單位成本僅為30.41元,毛利率90.22%。其他系列產品成本也都不超過45元,玻尿酸業務的綜合毛利率高達92.63%,甚至略超貴州茅臺91.3%的毛利率。
玻尿酸產品制造環節,正是堪比茅臺的關鍵一環。在這一細分賽道上,有三名重量級玩家:華熙生物、愛美客、昊海生科,它們也是各路資本競相追逐的標的。
但“三巨頭”布局的業務領域有所不同。華熙生物的最大優勢,在于其縱向的產業鏈布局,掌握著從玻尿酸原料到產品的完整鏈條,2019年其營業收入的40%為玻尿酸原料,26%為終端產品,34%為功能性護膚品。
而愛美客則專注于終端產品生產,但結構較為單一,超過95%收入來自玻尿酸產品。
昊海生科在玻尿酸領域也具備全產業鏈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此外還深耕醫療業務,產品橫跨眼科、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骨科和防粘連及止血四大治療領域,眼科產品收入占比超過40%。
從三家公司的營收規模來看,愛美客的營收規模遠遠小于后兩者,相差一個數量級。2019年,愛美客、昊海生科、華熙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6億元、16億元、18.86億元。但愛美客的營收增速達到了74%,高于昊海生科的2.94%和華熙生物的49%。
有一個數據足以說明玻尿酸產品生產是毛利率最高的環節。從綜合毛利率指標看,愛美客92.63%的毛利率遠勝過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因其主營業務為玻尿酸產品,后兩者受其他板塊拖累,2019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9.66%和75.7%。
玻尿酸產品生產企業的“暴利”,部分得益于早期建立的資質壁壘。
玻尿酸屬于三類醫療器械產品,處于嚴格的監管之下,產品需要經過臨床試驗而獲批醫療器械資質。元氣資本分析師寧泊為指出,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的注冊申請周期在3-4年,周期較長。
嚴格管控的入場券,加上早期技術研發建立的壁壘,使得上游產業集中度較高,這是與下游終端市場不同的邏輯。“玻尿酸主要利潤被上游廠家拿走了。”王月說。
昊海生科相關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較高的毛利率是玻尿酸產品的行業共性。醫療美容材料生產企業的成本高在早期投入,技術門檻高、研發時間長、審批時間長,具有天然的稀缺性,這也使得產品的毛利率較高。
但問題是,廠家的高利潤空間是否可以持續呢?價格戰似乎已有端倪,今年5月,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在公開場合呼吁“停止惡性競爭”,呼吁企業不要“互相詆毀”,或采用價格戰的方式破壞玻尿酸行業的“生態”。
昊海生科認為,玻尿酸產品的定價是有比較穩定的標準和價值尺度的,盡管品牌日益增多,但真正擁有高效的生產能力、穩定的產品質量、多元的市場營銷及專業的醫學團隊的品牌還是少數。
而智研咨詢則認為,下游終端市場的價格戰將向上游傳導。行貨水貨并存狀況下市場競爭激烈,疊加中游醫美服務機構競爭格局分散,同質性強,終端打折促銷吸引流量行為普遍,對上游造成一定的價格壓力。
“三巨頭”銷售費用占主導,研發費用偏低
趙燕表示,“一家高科技公司就應該是一家高毛利率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高的行業毛利,并未帶來碾壓其他行業的凈利率。
2019年,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三家的凈利率分別為31%、23%、53%。從財務報表可以發現,吞噬利潤的“元兇”就在于營銷費用,而非體現醫美行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發費用。
2019年,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8%、34%、13.84%。即便是行業龍頭華熙生物,每年都要在銷售環節砸下重金,2019其營銷費用達到5.2億元,同比大漲83%。
相較于銷售費用,同期的研發費用則顯得“少得可憐”。
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2019年的研發費用,僅為9400萬元、1.16億元、4900萬元。
其實,對于醫美廠商來說,抓住消費者的痛點,研發出更受歡迎的、獨創性的產品,是發展關鍵。
以愛美客為例,其具備國內市場目前唯一獲批的用于頸紋修復的玻尿酸產品“嗨體”,市面無競爭對手,價格堅挺,還有唯一獲批的面部埋植線產品。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擔心,由于愛美客不生產原料,在原料端將受制于華熙生物等企業,此外,隨著華熙生物和昊海生科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愛美客在產品端的先發優勢可能會被削弱。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玩家也已意識到,差異化的產品技術,才是突圍的關鍵,它們也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昊海生科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為了不斷向消費者提供具有差異化功能的玻尿酸產品,公司在醫美領域儲備了多個在研項目,包括新一代有機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無痛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等。
而愛美客、華熙生物則在進行肉毒素等新產品研發。有市場人士猜測,隨著技術的成熟,肉毒素或將成為醫美廠商的下一個“必爭之地”。
壟斷玻尿酸原料生產,如何爭奪產業鏈主導權?
從玻尿酸產品端再往上游走,便是原料端。
事實上,中國已將玻尿酸原料的主導權緊緊握在了自己手中,而山東幾乎壟斷了這個行業。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2019 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示,2019年全球玻尿酸原料銷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均為中國企業,分別是華熙生物(39%)、焦點生物(13%)、阜豐生物(9%)、東辰生物(8%)和安華生物(6%)。這五家企業的市占率總和(CR5)高達75%,且全部來自山東。
其中龍頭企業華熙生物, 2020年通過并購攬獲行業第四的東辰生物(佛思特)8%市場份額,市占率已近行業半壁江山。
據華熙生物的招股書披露,近三年原料業務的毛利率在70%-80%之間。
實際上,雖然我國幾乎壟斷全球玻尿酸原料出產,但在玻尿酸產品這一環節,我國出廠價與海外相關廠商相比,并無價格優勢。我國消費者并未因身處原料產地而得到更優惠的價格。
從終端產品領域來看,國內玻尿酸產品占比則不敵國外廠家。盡管占據了玻尿酸原料端的巨大優勢,但在終端產品領域,由于國內醫美行業起步較晚,國內玻尿酸終端產品市場依舊以美、韓、瑞典等進口品牌產品為主流,占據約68%的市場份額。
《報告》顯示,從2019年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韓國LG Life 占比24.2%,美國Allergan占比18.6%,韓國Humedix占比14.3%,瑞典Qwed占比10.9%。反觀中國國產“三巨頭”,愛美客占比10.1%,昊海生科占6.5%,華熙生物占7.2%。可見,醫美產品的國產替代仍有較大的空間。
2019年中國排名前三的本土企業市場份額占比總和為23.8%,2017年、2018年這一比例分別為20.6%、22.4%。國產品牌發展勢頭強勁,突圍追逐戰打響。
昊海生科認為,早期中國消費者對醫美接受度不高,國內醫美概念興起時,市場主要被進口品牌壟斷,掌握話語權。但隨著國產品牌的技術提升以及市場營銷和服務水平的升級,國內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地擴大,“我們也在持續發力中高端產品,對標進口一線品牌,在定價上會有很大的主動權,高端國產替代在醫美領域也正在發生。”
業內預計,醫美市場仍擁有想象力空間。
據了解,中國醫療美容市場是全球增速最快的醫美市場之一,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與其他醫美發達國家市場相比,中國的醫療美容服務滲透率仍然很低,2018年每千人中接受醫療美容診療的人數僅為 14.5人,而美國則為 52.2人,韓國為 89.2人,我國醫療美容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目前玻尿酸的價格已經有所下降,且仍有繼續下調空間,國內玻尿酸“三巨頭”如何繼續維持超高的毛利率?如何在產業鏈上深度開拓和轉型,并爭奪產業鏈主導權,已成為擺在這些企業面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