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子勤教育家李鎮西說:“《愛的教育》成了我歷屆學生的必讀材料,課堂上我和學生輪流朗讀‘安利柯’的日記,成了我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成了學生們中學時代最難忘的記憶。”《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創作的長篇日記體小說,首次出
文/子勤
教育家李鎮西說:“《愛的教育》成了我歷屆學生的必讀材料,課堂上我和學生輪流朗讀‘安利柯’的日記,成了我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成了學生們中學時代最難忘的記憶。”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創作的長篇日記體小說,首次出版于1886年。
那時的意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人民的愛國情緒高漲,雖然意大利在1870年實現了民族統一,但人民的生活并沒有得到改善,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有著明顯的階級分化。
作者希望借助學校教育,以博愛、寬容的精神,傳播現代文明。在孩子的 心中播撒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學習的種子。
全書的故事圍繞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安利柯一年的學校生活展開,通過安利柯的日記、父母寫給安利柯的書信、老師在課堂上要求講的每月故事,書寫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感受了什么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一書在意大利印發了一百多版,并被譯成數百種文字,銷量已超過15,000,000冊。這部作品還被多次改編成動畫片和故事片,繪成精美的畫報,成為世界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
1923年被介紹到中國來的,在《東方雜志》上連載。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歡迎,之后出了多個翻譯版 本。這次重讀《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拿到手上的就有兩個不同的翻譯版本,連作者的名字都采用了不同的音譯。
01 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每個學生
十月的開學,孩子們升入新的班級。安利柯在開學的第一天,遇到了原來三年級的老師、二年級的老師,他們在遇見安利柯時都無不傷感地對他表達了離別的不舍。
安利柯的新老師,對待在課堂上搗蛋的學生,寬厚地撫摸著他的腦袋說:“以后再不能這樣了!”
別的話什么也沒說。第一天就對孩子們深情地說:“你們就是我的孩子,我真心實意地愛你們,也希望得到你們的愛。”
弟弟的女老師像學生們的媽媽一樣,幫助他們穿衣服、包扎傷口,忍不住批評某個孩子后,又非常后悔,親昵地撫摸剛剛訓斥的孩子。
失去孩子的校長,痛苦地想離開學校,因為深愛著學生,終于自愈了心中的傷痛,決定繼續留在學校,看著學生們成長。
在安利柯的日記里,每個師長都像太陽一樣,溫暖著學生們,也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02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束善良的光
新開學不久,三年級的羅伯弟為了就跌倒在馬路中間的一年級小學生,被馬車軋斷了一條腿。
清掃煙筒的孩子丟失了掙來的銅幣,一群女孩子為他發起了募捐。
家里開柴鋪的科列帝,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父親不在家時,不但打理了柴鋪的生意,而且一邊做家務,一邊擠出時間學習。
精明的小商人卡羅菲,在打雪戰時,不慎把雪球砸傷了一個老人的眼睛,把自己視為半個生命的寶物集郵冊送給老人,以換取老人對他的原諒。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無論他們是富商的孩子,還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在積極努力的生活,心中充滿著純真的愛和希望。
03這是最好的教育
每個父母,都會想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我們能給孩子的,一切都來源于愛。《愛的教育》被認為是一部教育學的經典,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 。
作家夏丐尊說:“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覺就感激、就流淚。
這書一般被認為是有名的兒童讀物,但我以為不但兒童應讀,實可作為普通的讀物。特別地應介紹給予兒童有直接關系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每每讀著書中的故事,總會讓人反思,作為父母,我們該教給孩子什么?
我們該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不只需要學習知識,更需要學會感恩,學會感受幸福,學會去愛。
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需要懂得愛和付出的孩子,教育的核心在家庭,在學校,愛的教育才是陽光下最動人的教育,這就像生活的一束光,總能讓人感受到溫暖,看到希望和未來。
04那些存在階級固化里的困境
《愛的教育》全書讀完,在書的后半部,雖然看到許多熱情洋溢的話語,感人肺腑的故事,卻讓我看到一絲無奈與悲涼。
在書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亞米契斯深深的愛國情懷,他想通過教育改變社會的不平等,縮小貧富差異。
可是在書中,明顯感到,作者并沒有找到出路,只是寄希望于愛的教育,讓人們意識到勞動人們的價值,尊重勞動人民。作者把這種希望又詮釋成上層階級的人們要敬重社會底層人民。
在書中,安利柯的父親曾給安利柯寫了一封信《愛工人朋友》。
信中提到一些工人的孩子上完小學五年級就要成為工人,安利柯將升入中學。
在心中父親告誡安利柯,不能忘記他那些工人孩子的同學,不要只與相同社會階層的人來往。
要敬重工人、士兵,人的貴賤之分在于勞動,不在于金錢,在于價值,不在于級別。
賣柴人老科列帝,他帶著兒子和兒子的同學們一起去阿爾卑斯山郊游時,看到孩子們現在其樂融融的相處在一起,心情復雜。
忍不住對幾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說:“你們現在在一起的時候是好朋友,可再過幾年誰說得清楚呢?安利柯和德羅西可能成為律師或教授,或別的什么名人,其他四個人可能成了店鋪的伙計,或者有了別的職業,天曉得到了什么地方呢?”
學校為不同階層的孩子提供同樣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心地善良,而且努力去學習,充滿感恩的生活。
但是社會并沒有提供給他們同樣的機會和出路,由于社會存在著不公的分配制度,同樣的付出和努力,不會得到相同的回報。
05真正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努力的人都敢有夢想
工人的孩子再努力地學習,他們也不敢去奢望成為教授或律師,默認了自己將會再走上父輩這一代的路,只是勤勤懇懇的工作,生活就足矣。
來自上層社會的孩子們,他們自帶使命感出生,努力學習,仁愛待人。他們的努力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得到大家的歌頌和愛戴。
這種階級差異,讓人讀著這些溫暖有愛的故事時,內心感到窒息,被束縛。
真正的教育,應該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同樣的機會,讓每個努力的人,都敢有夢想,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改變生活。
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