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毛主席在吸煙1965年,毛主席在上海會見十幾位民族資本家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原本這些民族資本家在知道毛主席會參加這場會晤時,感到十分緊張。毛主席步入會場后,似乎時感到了這種拘謹的氣氛,便示意大家可以放輕松,想抽煙的就抽煙
前言
毛主席在吸煙
1965年,毛主席在上海會見十幾位民族資本家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原本這些民族資本家在知道毛主席會參加這場會晤時,感到十分緊張。毛主席步入會場后,似乎時感到了這種拘謹的氣氛,便示意大家可以放輕松,想抽煙的就抽煙。結果在場的人沒幾個有抽煙的習慣,即便寥寥幾個人平時有這個愛好,但看見大多數人不抽煙,自己也不好意思拿出來。
見狀,毛主席說道:“抽煙不一定完全有害嘛,丘吉爾也抽了一輩子煙,現在身體也是挺好的。”
眾人哈哈大笑,會場的氣氛也一下子活躍開來,毛主席這才接著話茬說了下去。毛主席擅長與人溝通,活躍氣氛,而對抽煙一事更是有自己獨特的愛好。
毛主席與煙的不解之緣
毛主席愛抽煙,愛吃辣,這是人們都知道并且津津樂道的事情。吃辣是因為毛主席是湖南人,天生愛吃辣子,符合當地習慣,而愛抽煙又是從何談起呢?
在當時那個年代,香煙是極其珍貴的,而毛主席出生于農村,所以打小能接觸到正宗香煙的可能性并不大。有人分析,毛主席最早接觸香煙應該是從早期的農民運動時期。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毛澤東作為黨內的一份子便精準抓住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而非工人。當時毛澤東時常去到長沙、湘潭等地進行考察,本就是農村出生的他,自然知道怎么和農民打成一片,經常在閑暇之余跑到農田里幫忙勞作。
在農民之中廣泛流傳一種“葉子煙”的東西,根據《宜賓縣志》的記載,在清順治十六年開始就有人引種。隨著時間的發展,“葉子煙”逐漸被視作為利潤商品,民諺還有“一煙、二麻、三甘蔗”之類的口語。發展到清末民初之際,這種“葉子煙”已經在中國大部分城鄉廣為流傳,好幾家煙草商都有了自己的字號,遠近聞名。
這種“葉子煙”抽起來勁大,油煙味也特別重,可尼古丁含量卻特別少。再加上制作原料、工藝等各方面有些區別,所以可以被看作是兩個不同的產品。
毛澤東時常干農活的時候,就會接過老鄉遞上來的“葉子煙”,日子久了也就慢慢養成習慣了。毛澤東尤其喜歡在深夜中工作,面對繁雜的工作難免會有困倦之感,這個時候吸煙就成了提神的主要方式。
毛澤東雖然有抽煙的習慣,也愛抽煙,可對于煙的要求卻不高,只要有煙抽就可以了。
毛主席曾對人們說道:“我不只是吃百家飯,還抽百家煙!”
后來蔣介石悍然發起反革命運動,舉國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只能被迫潛入地下的工作。南昌起義后,各方面紅軍又開創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所抽的香煙,主要是靠在戰場上繳獲敵人的香煙。如果運氣好了,碰見個大官,還能抽抽洋牌子的卷煙。
一般人由簡入奢,但凡碰到一個自己沒享受過的東西,就心心念念著放不下了。可毛澤東在抽過洋煙后,依然能撿起自己卷起來的旱煙,還抽得津津有味。
這種卷旱煙應該也是毛澤東從農民那里學來的一門手藝,制作工藝倒也簡單,只需要等煙葉長成了,捆好曬得發黃,再做簡單的發酵,來回幾個過程就好了。不過這種旱煙的口感和氣味都比較粗糙,一般人還真欣賞不來。有的時候連周邊人都感覺毛澤東手中的旱煙燃燒之后,氣味過重,可毛澤東卻不以為然,這一點也讓當地的農民百姓倍感親切。
當時國民黨軍隊中,香煙也是一種主要的物資,美國人特供的“555”是許多國民黨軍官的標配。毛澤東在抽到一口后,覺得十分不錯,勁大味足,很符合毛澤東的喜好。
后來在長征、延安、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也有煙不離手的習慣。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回憶道:主席身邊的勤務員保存主席的東西有三樣絕對不能出錯,一是重要文件,一是各種書報,再就是煙,主席幾乎就是靠著這一支又一支的香煙打發思考時的苦悶。
后來的日子雖然越來越好,可毛澤東需要操心的東西、處理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雜,對香煙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
1938年在延安窯洞里撰寫《論持久戰》的時候,毛澤東便一根接著一根抽著邊區的土煙。當身邊有人問起,毛澤東笑著說:“無所謂,只要可以吸就行!”
羅斯·特里爾在《毛澤東傳記》中提到:“毛至少有六十年的抽煙歷史,任何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煙多。”
可就是如此愛煙的毛澤東,卻能做到在關鍵場合數小時不抽煙,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處理工作。
重慶談判時,毛主席的小舉動讓蔣介石如臨大敵
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宣告投降,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結束。中國人也結束了一百年來被外國列強入侵、踐踏的血淚史,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企圖勾結美帝國主義吞并革命果實,斷送中國革命的前程道路。以此為基本矛盾,國共雙方又將展開新一輪的較量。
在數年戰爭創傷的背景下,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實在不愿意再起戰事,讓國內百姓民不聊生。以此為基本愿景,毛主席不顧身邊人的阻攔,受邀飛往重慶與蔣介石進行所謂的“談判”。
在此之前,蔣介石一直看不起他們口中的“共匪”,從始至終也認為這就是幾個土包子領導一群農民落草為寇罷了。9月30日,蔣介石還在自己的日記中寫下對毛澤東的這樣一段評價:“斷定其人決無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礙我統一之事業,任其變動,終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在這次會談之前,毛澤東了解到蔣介石本人不喜歡聞煙味,便下定決心在會談期間要戒煙。
如果有煙癮的朋友,就應該清楚如果一個人突然戒煙,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戒斷反應,從而影響到個人的狀態。在這樣重要的談判會議上,毛澤東能舍棄掉自己的一種習慣,是一種重大的改變。
在談判桌上,蔣介石知道毛澤東煙癮極重,可幾次見面下來連一根煙都沒碰過。這次重慶談判總共42天,毛澤東和蔣介石的見面也有十幾次,可毛澤東依然克制到沒有吸食一根煙。這讓蔣介石意識到毛澤東的意志力極強,絕對不能輕視。
當“文膽”陳布雷向蔣介石詢問對毛澤東的印象時,蔣介石深有感觸地說:“毛澤東此人不可輕視。他嗜煙如命, 手執一縷, 綿綿不斷, 據說一天要抽50支煙。但他知道我不吸煙, 在同我會談期間, 竟然決不抽一支煙。對他的決心和精神, 不可忽視啊!”
在數十年的國共斗爭中,蔣介石一直都犯了“輕視”的毛病。輕視紅軍的斗爭精神、輕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針,可這次會晤才讓蔣介石了解到自己有些坐井觀天了。
毛澤東的自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早年間還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的時候,毛澤東就有意識地去最熱鬧的街口讀書,身邊環境嘈雜,可唯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當有人問道:“在這么亂的地方,你能看得進去嗎?”
毛澤東說道:“就是因為亂,我才要來這里看,我要鍛煉自己!”
旁人不解:“這是哪門子的功?”
毛澤東回答道:“我們的國家不亂嗎? 我要鍛煉自己不為亂所動, 在亂中仍然集中全部精力去辦成一件事, 朝著自己的目標走下去!”
在重慶這43天的時間,毛澤東不僅在關鍵場合沒有抽煙,還一改晚睡晚起的習慣,每天朝八晚六的往返于曾家巖50號和紅巖村13號之間。種種細節中見識真章,更讓人意識到成大事者,小節亦更加重要。
毛主席對于抽煙的勤儉習慣
建國之后,香煙的供應要穩定很多,可類似于“555”之類的香煙,毛主席還是不怎么抽,或者說是舍不得抽。這種進口煙的價格高昂,而主席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舍不得買這些進口煙。
當時一些國產煙,類似于“中華”、“熊貓”也紛紛嶄露頭角,一度受到人們追捧。可毛主席依然是嫌這個香煙的價格太高,自己需求有太大,長此以往難免入不敷出。后來有人給主席推薦一款質優價廉的香煙,是“珞珈山”牌香煙,毛主席抽了幾根發現味道還不錯,價格也不高,便成為愛不釋手的一款香煙。
毛主席只有在接待自己的親朋好友之時,才會拿出一些好煙,而自己卻在口袋中來回摸索著。后來人們才發現,毛主席對來不及吸完的香煙都會掐掉,裝進口袋里,等下次再抽。
不僅如此,毛主席連火柴盒都是多次使用。一個火柴盒經常可以換好幾波火柴,兩邊的磷皮都刮花了,依然在堅持使用。有次新來的警衛員不清楚主席有這樣的習慣,便隨手把主席用的火柴盒扔掉了,當毛主席過問的時候,他還不以為然,認為不過是一分錢的火柴盒罷了。
毛主席對此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國家物資仍然短缺,該節約就要節約,就這么把還能用的火柴盒扔了,跟直接扔木材有什么區別。”此后警衛員便把毛主席的話牢記于心,不再隨意更換火柴盒。
其實毛主席當時如何能妥善地保管香煙,還真是一個小麻煩。由于毛主席要出席各類場合,還要在南北兩地輾轉來回,軟包裝的香煙經常會有破損的情況,看到還沒有抽的幾根香煙就破破爛爛的,主席十分心疼。
身邊的工作人員給毛主席找了一個金屬材質的小鐵盒,這樣雖然解決了煙卷會斷裂、褶皺的問題,可由于北方氣候干燥,有時煙絲會碎成粉末,這就又要求鐵盒內必須有一定的濕度。
工作人員只好向身邊的老農尋求經驗,在煙盒里可以放一下新鮮的菜葉,可以保持水分。
在南方的時候,香煙又會變得潮濕,吸食不動。這個時候只能把煙放在白熾燈下烤,這屬于一項技術活,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
毛主席“以煙會友”的那些小故事
抽煙這個活,在全球各地的男性同胞眼中,都是具有社交代表性的活動。毛主席自然也不例外,如此愛煙的他自然也少不了“以煙會友”的故事。
據原國民黨將領鄭洞國的孫子鄧建邦回憶道,毛主席曾用一支煙感化了自己的祖父。
鄧洞國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參與過東征和北伐,也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七七事變后,率部相機參加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昆侖關大捷、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1948年在遼沈戰役的重要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對新中國的建立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在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主席親自提議鄭洞國為國防委員會委員,還親自接見了鄭洞國。兩人都是湖南人,同鄉之情更顯得親切,一見面毛主席便操著湖南口音說道:“鄭洞國,鄭洞國,你這個名字好響亮啊。”
兩人坐下后,毛主席問鄭洞國:“你吸不吸煙吶?”
鄭洞國說:“吸煙!”
毛主席隨即站起來拿著火柴準備給他點煙,這讓鄭洞國有些受寵若驚。鄭洞國自知身份特殊,能在共產黨受到重用已然是欣喜萬分了,沒想到毛主席如此禮賢下士更讓人動容。回想起之間在國民黨的時候,多會見到蔣介石都是畢恭畢敬地喊著總裁,再親近一點也無非是校長,哪里會有這種待遇?
1979年,鄭洞國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后,還利用自己的身份向臺灣以及海外的黃埔校友宣傳國家的政策。勸說臺灣同胞要以大局為重,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在西安事變的時候,有一位老教授前來拜會毛主席,兩人也算是老相識了。兩人見面少不了敘舊的話題,毛主席熱情地把他拉進窯洞,剛要坐下掏煙的時候才發現這里面竟然只剩下一根煙了。
這種情況多少是有些尷尬的,就算把這一根煙遞給老教授,自己干坐著,人家也不好意思抽,這多少是失禮的。
毛主席將手中的煙掰成兩半,遞過去其中一半,笑著說:“你看看,這樣行不行?”
很多年之后,老教授在回憶道這段故事,總會笑著夸贊毛主席的機智和平易近人。
結語
毛主席一生有三大愛好,讀書、游泳和吸煙。這三大愛好還不是分開的,有時會交織在一起完成,例如在讀書的時候抽煙,或者在游完泳的時候抽一根香煙。有意思的是,毛主席在游泳的時候都會選擇抽煙,為了順利完成這個高難度的動作,有時甚至會選擇仰泳的姿勢。
煙抽多了總是不好的,毛主席知道抽煙有害健康,自己雖然總忍不住,可時常勸說身邊的朋友不要吸煙。遇見不抽煙的人,也會積極肯定不抽煙的好處。
毛主席身邊的人也時常勸說道少抽點煙,就連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羅希洛夫都曾跟毛主席說道:“如果斯大林能遵循醫囑,早些戒煙的話,可能不會那么早就逝世。”
一直到毛主席去世兩年前左右,毛主席才開始真正的戒煙。
這個時候毛主席的身體每況愈下,知道自己身體情況的毛主席考慮到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沒有完成,只能忍痛戒煙。當時周總理來做客的時候,看到主席家中還整整齊齊的擺放著煙具,而主席煙癮上來的時候只能把煙放在鼻子底下使勁的聞一聞,卻不敢吸食。
周總理于心不忍,便認為主席想抽就抽一點吧。
毛主席搖搖頭拒絕,還讓人把這些煙具都拿走,徹底告別香煙。
毛主席喜愛抽煙,卻不分煙的品種、牌子、味道,這與一般人吸煙的感覺是不同的。毛主席自己也曾說過:“香煙,其實我抽進去的并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在手上自己燃掉的,因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香煙,總是感覺到少了一些什么,有了它,能夠彌補一些不足。”
久而久之,香煙成了一種習慣。一直跟在主席身邊的人都能他抽煙的姿勢來看出此時的狀態,張耀祠就說過:“如果什么時候看到主席翹著腿坐在沙發上,一根接著一根的吸煙,他肯定在想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打擾他了。”
就像毛主席自己說的那樣,“吃百家飯,抽百家煙!”這樣才能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只有吃的用的都是一樣的,才能理解人民群眾生活的難處,明白人民群眾到底想要什么!
劉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