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心臟是我們最重要的人體器官之一,它的搏動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它勞苦功高,一生要跳25億~30億次。但時間久了,它也可能有“短路”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辦?患者顧老太今年75歲,近半年來,時常覺得乏力,上樓梯、走路快了就覺得胸悶、喘不上氣
心臟是我們最重要的人體器 官之一,它的搏動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它勞苦功高,一生要 跳25億~30億次。但時間久了, 它也可能有“短路”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患者顧老太今年75歲,近半年來,時常覺得乏力,上樓梯、 走路快了就覺得胸悶、喘不上氣, 有時還頭暈、心慌、眼前發黑。 當時,她覺得這是上了年紀的正常表現,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有 一天她散步時再次出現頭暈,差點摔倒,才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問題原來出在心臟上——心臟跳得太慢了。
醫生給顧老太做了全面的檢查,發現她的心臟平均每分鐘只跳45次(正常人在60次以上), 而且跳動不規律(房顫伴心跳太慢)。在醫生的建議下,顧老太接受了起搏器植人手術后又能重 新投入到廣場舞的隊伍中了。
警惕心臟“電路故障”
1.控制心跳的快慢
這個“電路系統”由控制心跳快慢的“司令部”——竇房結, 以及傳導系統組成。如果竇房結或傳導系統發生病變或老化,甚至其他部位胡亂指揮心跳,心跳就會變慢甚至不規則。 如果心跳太慢了,就會出現乏力、頭暈、胸悶、嗜睡等癥狀, 嚴重時,甚至會發生一過性眼睛發黑、昏倒的情況。 心跳變慢的同時,如果出現了上述癥狀,就需要植人心臟起搏器。
2.心臟的傳導系統
心臟跳得太慢容易導致心、 腦等臟器供血不足,因此,會出 現全身乏力、頭暈、記憶力減退、 胸悶、氣短等癥狀。
心臟起搏器的發展
自1958年第一例心臟起搏器植入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起搏器的體積、功能、電池壽命等 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起搏器是目 前心動過緩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全球挽救了數百萬患者的生命。
1.傳統起搏器
傳統的心臟起搏器由起搏脈沖發生器和電極導線組成, 電極導線通過靜脈送到心臟腔內附著在心肌上(如右心室、 右心房),另一端與埋植在胸部皮下的起搏脈沖發生器相連。 脈沖發生器就像一個人工司令部,能感知心臟的跳動。如果感知到心臟跳得太慢,就會通過導線刺激心臟跳動。 但傳統的脈沖發生器+電極導線構成的起搏器系統,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電極導線的磨損、 斷裂,電極導線脫位,靜脈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心臟穿孔和起搏器囊袋破潰、感染等。
2.無導線起搏器
基于上述原因,元導線心臟起搏技術一直在研發中,慶幸的是無導線起搏器已在美國、歐洲 等國家上市,并在臨床廣泛應用。 更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正在進行無 導線起搏器的上市前臨床研究, 不久起搏器領域里程碑式的產品——無導線起搏器就可以造福于中國的廣大患者。
無導線起搏器的優勢:
(1)體積小、創傷小
所謂無導線起搏器,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導線的起搏器。起搏導線和脈沖發生器兩者合二為一, 且體積非常小,體積僅0.8毫升,重量約2 克,以至于可以直接植入到心臟內,因此在體表沒有起搏器植人 部位的皮膚隆起和疤痕形成,也避免了傳統起搏器囊袋的破潰和感染。
(2)壽命長
因為沒有導線,也避免了起搏導線磨損、斷裂的風險,以及 導線在靜脈血管內導致的血栓形 成、血管堵塞,起搏器的電池壽無導線起搏器命長達10年以上,還可以進行磁共振的檢查。 這種無導線起搏器完全擺脫了囊袋和導線的束縛,增加了美觀度的同時也減少了并發癥,是 目前心律領域革命性的突破。
(3)手術時間短、恢復快
無導線起搏器由于其體積極小,可通過縮微膠囊形式裝載到 導管上,通過下肢股靜脈經導管 植入到患者的心腔內,不需要在 胸部制作囊袋,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由于無導線起搏器直 接固定在心肌上,穩定性極好, 不易發生脫位。
(無導線起搏器適合哪些人做:無導線起搏器適合于慢性房顫伴有心跳過慢的病人,間歇性心跳慢的病人,無法植入傳統起搏器的病人等。全球 至今已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約3萬例,充分證實了其在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果您覺得有用,可以幫我點個贊嗎?轉發一下,讓更多的人受益,謝謝支持!我是聊健康的@袁醫生,每天分享健康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馬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