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早期商業(yè)巨擘,在中國早期歷史上,商人一直是不被統(tǒng)治階級所看重的。包括近現代歷史的重農抑商,但是也有特別出彩,給后人留下令人驚嘆的濃墨一筆的著名商人,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個令人心生向往的大商人,沈萬三。沈萬三他都具體干了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早期商業(yè)巨擘,在中國早期歷史上,商人一直是不被統(tǒng)治階級所看重的。
包括近現代歷史的重農抑商,但是也有特別出彩,給后人留下令人驚嘆的濃墨一筆的著名商人,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個令人心生向往的大商人,沈萬三。
沈萬三
他都具體干了什么事?最后他的商業(yè)帝國做得有多大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歷史上著名的商業(yè)奇才沈萬三。
沈萬三有聚寶盆嗎
沈萬三,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金融大牛,具體有多牛呢,據當時史料記載,沈萬三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超級大土豪。
他在當時所掌握的商業(yè)帝國,其資產有好幾個省份加起來都要多,能夠到了皇帝都要向他借錢的地步。
他為什么能夠賺到這么多的錢呢,關于此,民間有不少說法,可謂是傳得有鼻子有眼的,有人說,沈萬三偶然間得到過一只聚寶盆。
這個聚寶盆可不得了,傳言放進去什么第二天就會得到滿滿一盆,有數都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甚至會根據主人的想法,沈萬三想要多少,這只聚寶盆就會給他變出多少錢來。
此事在當時傳得極為邪乎,甚至讓明朝皇帝朱元璋犯了嘀咕,羨慕不已,曾多次打探沈萬三是否有此神物。
朱元璋嫉妒沈萬三一個商人就能夠擁有匹敵整個明朝帝國的財富,擔心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便找理由把沈萬三給發(fā)配云南。
相傳沈萬三這個人商業(yè)頭腦十分超前,財路廣,認識各方人脈,那現實是怎么樣呢?
據當時史料記載,沈萬三當時拜得一個教書先生,這個老先生文采好,書法也寫得十分有大家風范,他曾經機緣巧合下寫了一篇十分不錯的文章,沈萬三看后十分喜歡,當即給了這個老先生二十兩。
這在當時可以抵得上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了,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小說《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
她當時曾說,可不得了,這二十兩銀子可是能夠一家四口子一年不愁吃喝了,由此看出,沈萬三是有么有錢。
當然,這只是發(fā)生在沈萬三身上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毛毛雨一樣。
沈萬三此人平時廣交朋友,經常領著新認識的朋友去高檔酒樓去吃飯,一擲千金,他的朋友進入他的府邸常常看到各種名貴金銀玉器。
甚至連沈萬三家中吃飯的家伙都是羊脂玉做成的,羊脂玉的名貴奢華其價值不用多說了,富貴人家有錢能買幾件當作首飾就已經十分奢侈,很不常見了,然而這種名貴玉材卻只是在沈萬三家中當作筷子,以供日常使用。
除此之外就連沈萬三平時與朋友喝酒的酒杯都是白瑪瑙制成的,這些就算在當時的高官家中都不常見,而在沈萬三家中卻只是用來當酒杯。
餐具都如此地奢華,那吃的飯就更不用說了,如此奢侈的餐具自然會配上更加奢靡的酒菜,魚和熊掌此時在沈萬三的家中是可以兼得的。
沈萬三腰纏萬貫,坊間猜測,就當時沈萬三生意做得最大的時候,他的身價折算成銀兩的話,大概有二十億兩。
這么說我們可能沒有很直觀地感受,不太能夠理解二十億兩到底有多少。
像現在的富豪來和沈萬三比那是無法相比的,比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的馬云和萬達的王健林。
他們現如今可是我們中國享有名氣的巨豪了吧,但是換算成沈萬三那個時期的財富,那可就差得太多了,完全沒有可能和沈萬三相比較。
如果說把沈萬三當時的身價按照白銀來算的話,能夠折算成現在人民幣六千多億,而我們如今所熟知的創(chuàng)建阿里商業(yè)帝國的馬云最多的時候也就兩千多億,沈富豪相當于巔峰時期馬云的三倍身價還要多。
而且我們還需要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那個時期,是沒有虛擬經濟的,沈萬三所擁有的錢財全部是能夠落實到實實在在的實物的,所掌握的全部是實體經濟。
而且這些錢財還不包括沈名下收藏的古玩字畫等稀罕物,如果算上這些,其身價只會更大。
富可敵國的沈萬三
在當時,朱元璋當皇帝這一時期,江南各省一年的全部財政收入都加到一塊還超不過一千多萬兩,沈萬三身價超當時江南各省總和二十多倍,這說句富可敵國一點也不夸張。
曾經就沈萬三的故事央視節(jié)目還專門做過一檔沈萬三的發(fā)家解讀,當時對于沈萬三解說的專家是這樣說的,如果把他的身價按照所處時代換算成白銀的話,沈萬三足足擁有二十億兩,
是當時整個朝廷一年收入的一百多倍,一百倍啊,這可是一個國家運轉一百年所產的財富都沒有一個人多,想想這是得多么恐怖。
即便到了近代清朝,國庫中獲利最多的時候也就八千萬兩一年,貪了一輩子的和珅也就才十多億。
沈萬三卻完全靠著自己的商業(yè)頭腦以及超前的眼光在經商一路上賺得了驚人的財富,但巨額的財富也給沈萬三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風險,相信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會允許有沈萬三這樣的人一直存在,他難逃一死。
大明建國以后,于南京筑城,當時新國剛建,內憂外患,平定叛亂,安撫百姓每一項都花費巨大,說一句入不敷出都不為過了。
然而就算條件再不好,新都城也要建得氣派一些,新都城代表了大明王朝的臉面,假如剛建立的大明王朝連都城都破破爛爛的,那如何來震懾周邊虎視眈眈的敵人,如何能夠體現出身為天子的氣派來。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沈萬三在當時就主動參與這一項大工程,史料記載,大明國度從聚寶門到水西門的城墻皆由沈萬三出資建成,最后耗資一點二億銀兩。
并且,一直到此次項目完結,沈萬三所承包建筑的那部分不管是在規(guī)格還是外觀上都要比當時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負責的那部分要好的多,
而且除了質量好,沈萬三監(jiān)制的時間還要快,比大明皇帝朱元璋自己監(jiān)理?的還要提前三天,這讓大明皇帝很沒面子。
后邊沈萬三每年會給朱元璋送去黃金千兩,其身價之厚令人咋舌,更有野史相傳,朱元璋的一些軍隊就是靠著沈萬三每年進貢的錢才養(yǎng)起來的。
沈萬三被譽為天下第一富豪,這是極為高的殊榮,能被當時史官著重記載,并廣泛流傳于后世,毫無疑問,他絕對在商業(yè)這一條路上做到了極致,錢財多到數不勝數。
但是像傳言那般有一個聚寶盆神器一說還是過于夸張了,可能只是外人對于沈萬三擁有巨額財富的一種難以理解的情緒表達吧。
沈萬三的賺錢之道
沈萬三的發(fā)家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早期的農耕勤勞致富以積累原始資產,沈萬三在其還年輕的時候,就跟隨其父親遷居周莊。
這里的環(huán)境是比較適合農耕作物的種植,在沈萬三一家努力耕耘下,這里變成了高產值良田,沈萬三也由此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
然而光依靠開田種地來賺錢自然是達不到那個高度,在這里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傳聞,說的是元朝時期,汾湖有一陸氏富豪曾送錢于沈萬三。
據傳是當時這個陸氏很欣賞沈萬三的眼光和頭腦,自己又到了人生的晚年時期,想著自己也沒有了繼續(xù)再創(chuàng)輝煌的心氣和欲望了,就把積累的財富贈與沈萬三,
這使得沈萬三成為當時的大富豪,但這并不是沈萬三富可敵國的主要原因,假如說,陸氏當時就有如此之多的財富的話,那出名的就不是沈萬三而是陸氏了。
在有了陸氏陸德源的支持之后,沈萬三的商業(yè)道路開始從原先的羊腸小道走向了陽關大道。
沈萬三在得到資金支持后,更加有了底氣,不再是那個只有想法而無法訴諸行動的那個尬尷局面。
一方面沈萬三并沒有扔下之前的生意,繼續(xù)開辟農田販賣糧食等,另外也開始尋找更大的生意來源。
在《吳江縣志》中曾記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
所以個人認為沈萬三之所以能夠在當時做到天下第一有錢的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航海去海外進行商業(yè)貿易,就是這個時期讓沈萬三的身價開始了指數式增長。
當時明朝時期相應的歐洲正處于文藝復興的重要階段,文化商業(yè)科技經濟都在迅猛發(fā)展。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海外貿易順應了這個大的時代潮流,其中一批佼佼者便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益,沈萬三便是其中最大的獲益者之一。
沈萬三利用航海這個優(yōu)勢,通過將當時國內比較有名的絲綢、陶瓷等工藝品通過航海貿易運出國,再從國外運回當時國內比較缺乏的珍珠寶石等。
通過這一來一往,轉經沈萬三之手后,得到的便是大把大把的銀子,沈萬三也就通過此種方式在商業(yè)上奠定了其無可匹敵的霸主地位,獲得了天下第一富的稱號。
沈萬三在此天和地利又坐擁人和的完美局面下,最終成為了歷史中的天下首富。
當然沈萬三在當時能夠獲取這樣驚人的財富除了自己有經商頭腦和在商業(yè)上超前的戰(zhàn)略眼光之外,還與當時明朝所處的大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對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是缺一都不會有現在歷史上的這個沈萬三。
如果沈萬三處于元朝統(tǒng)治時期,當時的元朝統(tǒng)治不穩(wěn)定,時局動蕩,經濟條件自然就更不用說,在此情況下百姓如果連吃飯生存都是問題,更別說購買商品。
少了如此之大的客戶基礎,那商人的物品買賣給誰呢,還有就是,不光經濟不景氣,甚至連經商過程中的安全都無法保障,錢財也可能早就被搶光了。
因此,當時明朝對于商業(yè)比較支持的態(tài)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沈萬三的商業(yè)帝國不是一天積累起來的,先是明白要想進行更大的商業(yè)貿易就必須有本金,所以通過最為常見的方式積累下了為以后進行更大的商業(yè)活動所需的跳臺。
沈萬三還十分擅長利用其他人的資本來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投資,大膽實施“競以求富為務”的這一原則。
大力開展航海對外經商貿易,并從其中賺的利益一部分繼續(xù)購置田宅,剩下的繼續(xù)進行投資,資本積累不斷,很快便“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
而周莊的“以村落而辟為鎮(zhèn)”確實也要歸功于沈萬三,周莊作為沈萬三的商業(yè)大本營,自然而然地位水漲船高,從原先普普通通的一個村落變成了重要的商業(yè)中心。
縱觀中國歷史,最有名的商人莫過于沈萬三了,沈萬三出生于元朝中葉,他在致富以后把蘇州作為其主要的大本營來經營,這其中主要歸結于其父親沈祐曾將其家庭遷至周莊有很大關系。
在封建王朝,商人要想有立身之本,立業(yè)之根,就必須與朝廷有所關聯,得到官方大臣的庇護,才能在初期不被過分排擠,發(fā)達時不被打劫,
這也很好理解,封建王朝統(tǒng)治時期,各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還不夠完善,而且當時統(tǒng)治階級也不怎么鼓勵商人,當時經商世家一般都會和當地的官員達成一些所謂的默契。
沈萬三也不例外,他曾經就支持過蘇州的張士誠的大周政權,而相應的張士誠也為其立碑宣傳。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國都于南京,當時沈萬三為表祝賀,出資幫助修筑長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因此封其兩子入朝為官,沈萬三紅極一時,名聲在外不可一世。
但不久,沈萬三因觸及明朝統(tǒng)治者利益,被發(fā)配至云南充軍,在那里度過了后半生。
李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