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菜薊這種植物,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它有多么美味,而是它的崎嶇——單看外表,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和“能吃”二字聯(lián)系起來的。菜薊原產地中海地區(qū),西歐地區(qū)有栽培,作蔬菜用,食其肉質花托和總苞片基部的肉質部分,1949年前北平農學院有引種
菜薊這種植物,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它有多么美味,而是它的崎嶇——單看外表,你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它和“能吃”二字聯(lián)系起來的。
菜薊原產地中海地區(qū),西歐地區(qū)有栽培,作蔬菜用,食其肉質花托和總苞片基部的肉質部分,1949年前北平農學院有引種栽培,現(xiàn)在只有少數(shù)人有種植,在市面上我們一般看不到有賣菜薊。
菜薊跟小個兒的菠蘿差不多大,堅硬棘手的外殼跟菠蘿有點異曲同工,但要吃上它,可比菠蘿難多了。因為整顆菜薊就是一大個花苞,那一層層的“鱗片”,是菜薊花的苞片。成熟的菜薊長在近半人到一人高的莖上,要在合適的時候摘下來。
一、怎么吃?
1、吃菜薊,首先需要有堅硬的意志和不那么餓的肚子。
2、切掉菜薊的頭,露出它一層一層的內部面貌;切掉柄,只留下1-2cm。然后,用一把剪刀,把一片片“鱗片”尖端戳手的部分剪掉,底部特別硬的一圈剝開,涂上一些檸檬汁(以免氧化變色)。
3、“修剪”完后,丟進加了一點點鹽的水里蒸(或者煮),個頭大的要1個小時,個頭小的40分鐘左右。煮熟之后,菜薊會從青綠色變成淺棕色,涼一下就可以開吃了。
4、這個“吃”,依然不是輕松活兒——要一瓣瓣把苞片剝下來,蘸上蛋黃醬、荷蘭醬,或是黃油為底、檸檬或醋調味的醬,吃它底部嫩嫩的部分,用牙齒將里面的“內容”刮出來,讓它和醬料在嘴里融合。
二、原產地及傳說
談原產地,菜薊的故鄉(xiāng)在地中海沿岸,早在公元前就有種植,作為食物的記載最早見于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文獻。也難怪,只有處于上層社會的希臘和羅馬貴族會有閑心撥弄這種吃起來充滿儀式感的食物,還為它準備了一段傳說。
相傳多情的宙斯看重了一個美貌的民女,邀她登上奧林匹斯山成為女神,在一番少兒不宜的劇情之后,姑娘因為想家而“還俗”,宙斯氣不過,把她變成了一株菜薊。先不管希臘神話腦洞是不是有點大,這個姑娘的名字Cynara,確是菜薊拉丁名的來歷。
不過,有證據(jù)表明,一開始在地中海廣泛種植的其實是刺棘薊(這名字一聽就不怎么友好……),而今天的食托菜薊,實際上是北非馬格里布地區(qū)的阿拉伯人/摩爾人,經過了漫長選育和改良之后的品種。摩爾人把菜薊種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和意大利西西里島,然后中世紀又傳到法國、英國。
三、功效和價值
菜薊主要食用部分為花苞的肥嫩苞片及肉質花托,可煮、炒、炸、生食或摻入面食等,風味獨特,營養(yǎng)價值亦屬上乘。其內含有菜薊素、天門冬酰胺以及黃酮類化合物等物質,是一種高營養(yǎng)價值的名貴保健蔬菜,被譽為“蔬菜之皇”,經常食用具有保護肝腎、增強肝臟排毒、促進消化、改善血液循環(huán)、防止動脈硬化、保護心血管的功效。
除鮮食外,還可鹽漬、速凍或加工成罐頭產品;花苞外苞片可制成保健茶;莖葉可作功能性飼料或深加工提純后制成佐餐開胃酒、口服膠囊、化妝品等。菜薊還是一種高雅的觀賞花卉,其大型頭狀花序開放時,紫藍色的花朵像藍寶石般絢麗奪目,惹人喜愛。
四、市場前景分析
菜薊種植在我國比蘆筍起步較晚,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目前云南湖南山東等地方有大片大片的種植基地。產品屬于全部外銷型市場,所以菜薊的種植基地建設,應該以其加工條件為前提。
所以,這東西看看就行了,有機會嘗一下也行,但是農民朋友千萬不要想去大規(guī)模種植,小編記得央視7套曾經有過節(jié)目宣傳這個,但是賣種子的發(fā)財了,種植戶蹲在墻角在畫圈圈呢。畢竟大多數(shù)人都沒見過更沒吃過,誰會買?
更別說吃這個東西麻煩死了,市場上賣30元一斤,買得起的都是上班族,他們哪有那么多時間來慢慢的折騰?
有錢人就更不會買來吃了,你見過幾個有錢人逛菜市場的?
當然了,土地多的農民也可以炒一下冷門,分一小塊土地少種一點,假如市場上反響比較好那你就發(fā)財了,如果賣不出去那就自己吃吧,享受一下貴族待遇。
丁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