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月24日,英國攝影師Tony在英國東部某條河上拍到神奇的一幕,一條鰻魚為了避免被鸕鶿吞下去,在半空中將自己首尾相接拼成一個完美的環狀與鸕鶿抗衡。而他當時正在船上,恰好看到離船20米外鸕鶿和鰻魚扭打的場面,鰻魚盤成環狀的確稀奇,當地漁民猜測
2月24日,英國攝影師Tony 在英國東部某條河上拍到神奇的一幕,一條鰻魚為了避免被鸕鶿吞下去,在半空中將自己首尾相接拼成一個完美的環狀與鸕鶿抗衡。而他當時正在船上,恰好看到離船20米外鸕鶿和鰻魚扭打的場面,鰻魚盤成環狀的確稀奇,當地漁民猜測這屬于鰻魚的一種自衛行為,就是防止被鸕鶿吞下。雖然鰻魚的求生欲很強,但最終還是不敵鸕鶿的力量,最終被制服了。
很多網友看到這則新聞之后,都是在為鰻魚憋著一把勁,話說在鸕鶿這種絕對獵手面前,無論是力量還是自身的生存技能,都差一大截,鸕鶿是食物鏈頂尖的捕食者,而鰻魚雖是獵物,但不曾向對手屈服。
它的求生欲讓它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就憑這一點,就讓我們肅然起敬,也像極了作為社會人的我們,俗話說:成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兩個字,尤其是今年,很多小伙伴都表示壓力太大了。但事實就是如此,倒不如坦然地面對,樂觀的小伙伴卻調侃道:鰻魚味的甜甜圈味道肯定不錯,你考慮鰻魚的感受嗎?
鰻魚不是電鰻
可能電鰻的名氣太大了,所以很多人以為鰻魚就是電鰻,就在想為什么鰻魚不放電去把鸕鶿電暈,難道鰻魚還留一手?話說鰻魚和電鰻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只不過二者的名字都有一個“鰻”字而已。
首先,來講講電鰻,它因能放電而出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用來發電。電鰻不是真正的鰻類,是與鯰形目種類的近緣,屬于裸背電鰻科的鰻形南美魚類,輸出的電壓可達300~800伏,這足以將人擊昏,是放電能力最強的淡水魚類,因此電鰻有水中的"高壓線"之稱。并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盤點的"地球上最令人恐懼的淡水動物"之一。
而鰻魚是不能放電的,是指屬于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屬于魚類,長相似蛇但沒有鱗片,具有魚的基本特征和洄游特性,一般產于咸淡水交界海域,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產卵后就會死亡。
鰻魚如何作釣
要想釣鰻魚,就得先了解它們的一些生活習性,鰻魚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往往晝伏夜出,喜歡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強的溯水能力,其潛逃能力也很強。鰻魚常在夜間捕食,小魚、小蝦、蟹、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都是它們的食物,也食動物腐敗尸體。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
傳統釣鰻法
一般都要用誘餌撒窩,在水體中較僻靜的漢口、橋洞、竹木排、河灣旁邊,通大河的水溝、池塘的陰暗處,用麥麩做成餅塊投入窩點,當然宜多打幾個窩子。打好窩后,用活餌投入水中沉底誘釣,不時抖動竿稍,以引起鰻魚的注意。鰻魚吞餌并不爽快,往往將浮子托起3~4厘米,又把餌鉤放下,會吞進餌鉤又吐出來,反復幾次才把釣餌吞下。釣者應該當機立斷,趁浮子起來的片刻,迅捷地用腕力將釣竿向上一抖,將魚嘴深深鉤住即可。
插桿釣法
這是一種比較簡單原始的土辦法,可能很多釣友都用它來釣過黑魚,就是砍幾根手指粗細的竹竿,1米長左右,將一頭泥土中,另一頭拴上2米左右的釣線,并在魚鉤上裝好釣餌,釣餌可以使用個體較大的蚯蚓,或用小魚、豬肝等。裝上浮漂和小鉛墜,以釣餌正好沉底為宜。在傍晚時分,在有石洞、石縫的池塘或湖泊邊相距3~5米排成一長排,第二天黎明時來收竿收魚就行。
釣魚人心中的捕魚高手——鸕鶿
在筆者所在地區,鸕鶿被叫做魚鷹,由于天生善于捕魚,也被常常形容喜歡釣魚的人,比如:我天天坐在水邊釣魚,人們就會說我就是魚鷹,不過蹲守在水邊的釣魚人跟鸕鶿還真有點像。
鸕鶿屬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嘴強而長,錐狀,嘴前段就像銳利的魚鉤一樣,能輕而易舉地將魚咬住,常常棲息于海濱、湖沼中。但我們雖然能見到,但都是被人們馴化之后的,用來幫助捕魚的,馴化者在其喉部系繩,捕到魚后強行將魚吐出。
雖然在小的時候經常能見到,但現在鸕鶿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而一只鸕鶿的馴化還是比較難的,所以價格還是比較貴的。
鸕鶿不僅會游泳,而且身手敏捷,一般情況下,只要被鸕鶿盯上的魚,都無一幸免,除非魚誘到障礙物比較多的地方,比如厚水草,洞里。而且鸕鶿力氣也比較大,能抓到體型數倍于自己的大魚,加上尖利的長嘴,被咬住后魚很難逃脫,鸕鶿也能吞下個體比較大的魚,看起來就像裝進口袋里一樣。
總之,不管是鰻魚還是鸕鶿,它們都生活在比較殘酷的世界了,要么被吃,要么餓肚子,自然界的法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作為社會當中的成年人,同樣如此,所以看到鰻魚被捕,將自己圍成環狀,作為圍觀者的我們,可能笑著笑著就開始同情了。你覺得鸕鶿和鰻魚哪個更像現實當中的自己呢?
金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