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它不僅是天價藥、神藥,更是“救命藥”;僅一瓶,就能賣出2根金條的天價,甚至有錢到買不到。但后來中國不僅將它降成了白菜價,直到現在還占有全球百分之90的市場,它就是青霉素。在抗生素泛濫的今天,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普普通通的青霉素,真的有那
它不僅是天價藥、神藥,更是“救命藥”;
僅一瓶,就能賣出2根金條的天價,甚至有錢到買不到。
但后來中國不僅將它降成了白菜價,直到現在還占有全球百分之90的市場,它就是青霉素。
在抗生素泛濫的今天,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普普通通的青霉素,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青霉素,價比黃金
青霉素,又被稱為盤尼西林,是抗菌素的一種。青霉素曾被譽為是萬能“救命藥”,它的價值甚至可以跟黃金等同,把青霉素說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也不為過。
也許你不敢想象,在當時,一噸的青霉素價值為8.3億美金,相當于675噸黃金,能買3721架美軍B-17轟炸機,或者5210輛德軍虎式坦克,亦或是53萬挺M2重機槍。
如果你能擁有一噸青霉素,那你絕對是二戰中呼風喚雨的人物。
然而,青霉素的發現卻來自一場意外......
青霉素,源于一次偶然
青霉素的問世歷程充滿了偶然,它是英國藥理學家弗萊明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
弗萊明曾在一戰中擔任過軍醫,目睹了很多傷員被細菌奪取生命,于是他經常培育一些葡萄球菌用于觀察。
在1928年夏天的某一天,弗萊明外出度假回到實驗室以后,無意間發現他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上長了一團青綠色的霉菌;
這團霉菌周圍的葡萄球菌已經被殺死,只有距離霉菌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
這位敏銳的科學家立刻想到,會不會是這團霉菌殺死了葡萄球菌?弗萊明對這種想法展開求證,經過不懈努力,弗萊明驗證了這團綠霉的偉大功效。
它可以有效殺滅早期的各種細菌感染,不僅副作用小,還不容易產生耐藥性。總而言之,它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完美抗菌藥物;弗萊明將這團綠色霉菌正式命名為青霉素。
遺憾的是,弗萊明在提純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大量提取青霉素還是長期保持青霉素的殺菌性,都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弗萊明在發表研究論文后便放棄了對青霉素的研究,從此對青霉素的研究便擱置了,這一放,就是10年....
面對細菌入侵,束手無策
當弗萊明的論文沉睡10年后,澳洲人弗洛里看到了弗萊明的心血之作。
他迅速意識到,這有可能是一項可以拯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發明;畢竟在青霉素誕生之前,人類雖然在外科醫學上有了麻醉劑、消毒繃帶等許多重大的發明,但在對付細菌入侵方面,即便是醫生也束手無策。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軍有18.6萬人死于疾病,是戰死人員的2倍,因感染痢疾而死亡的人數更是高達4.5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6個月內,傷寒從塞爾維亞奪走了15萬士兵的生命。
傷口的普通感染,甚至是當今最常見的咽喉腫痛,都有可能因為無法及時殺菌,成為致人于死地的兇手。
除了士兵,細菌對于平民的殺戮也毫不手軟,1918到1919年,一場肆虐的流感病毒讓2200萬人喪命,二戰期間,戰爭的殘酷性導致受傷人員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可見,這些細菌殺手往往比對面的敵人更有殺傷力。
想到這,弗洛里與另外兩個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他們對青霉素的提純方法開始攻堅。但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研究,幾經周折,他們拼盡全力提取到的青霉素只能得到一次實驗的機會。
悲劇發生,卻無能為力
這名病人是倫敦的警察,他的手指因為修剪花枝時被刺傷,如今傷口得到感染,發展為敗血癥。盡管用了大量藥物,病人的癥狀絲毫沒有好轉,他高燒40.6度,已經無限接近死亡。
注射青霉素后,這名警察的狀況顯著好轉,當注射第三天時,病人已經恢復了意識,遺憾的是,弗洛里的青霉素用完了,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患者再次陷入昏死狀態,不幸離世。
眼前的悲劇告訴弗洛里,青霉素確實有著顯著的療效,但治療一個成人所需要的量是一只實驗鼠的3000多倍,如果沒辦法量產,青霉素根本無法幫助任何人,大量提純迫在眉睫。
當時身處英國的弗洛里向英國求助,可惜英國物資極度匱乏,分身乏術;弗洛里又向美國求助,這次他終于受到了重視,數百位科學家對青霉素共同攻關。
青霉素-天價神藥
直到1943年的前半年,青霉素的月產量僅有60克,能救治的病人不足百人,說青霉素的價值貴比黃金一點也不為過;
到后半年,青霉素的發展終于進入了快車道,青霉素的月產量擴大了400倍,但由于需求量很大,青霉素受到了嚴格的管控,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在1945年,青霉素的產量達到了4.7噸,這時候的青霉素價格終于降到25美元一克,一瓶青霉素可以賣到200美元。
要知道曾經的美元價值幾乎跟黃金等同,最貴的時候1瓶要用1兩黃金換。不少富裕家庭積累了青霉素,并將其視作黃金一樣的硬通貨。
青霉素,讓感染不再是不治之癥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直到二戰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青霉素的大批次生產才成為了現實,盟軍所有參戰的醫院和醫療分隊都得到了充足的青霉素供應,受傷士兵也得以安然回家。
為感謝青霉素這一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錢恩、弗洛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在70多年前,青霉素是一針難求的天價神藥,在黑市上進口的青霉素售價甚至能高達1根金條。
但在如今的中國,我們不僅實現了青霉素的自主生產,還把青霉素從天價干到白菜價,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
我國的青霉素是怎么發展的?國產青霉素憑借什么走向了全世界?
青霉素在新中國
當時的美國作為青霉素的第一生產國,故意將青霉素的賣價抬得很高,對于剛起步的新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高昂的巨額費用。
到了后期,青霉素的原材料都被美國嚴格控制,無法出口。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們幾乎沒有青霉素的配額,前線的戰士們供貨也不多。
其實在1942年,我國著名的細菌、病毒學家湯飛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牛痘疫苗、白喉疫苗等數十種的中國“疫苗之父”)就已經開始了對青霉素的研制工作,他廢寢忘食的日夜奮戰,竟然從團隊中一名同志的發霉皮鞋上提取出標準的青霉素!
這種看起來天方夜譚、比童話還要離奇的故事卻真實地發生了,這是國內首次分離出青霉素,但是問題也擺在眼前,無論怎么改進方法,我國的青霉素只有100單位/瓶,但是美國的青霉素卻是5萬單位/瓶,差距很大。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專家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他就是樊慶笙。
1940年,樊慶笙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后,他意識到中國人民正在艱苦抗戰,前方的將士天天流血,我們國家太需要盤尼西林了。
可惜,由于戰爭影響,樊慶笙由于交通受阻無法順利歸國,只能在美國的研究所工作。研究所待遇優厚,但是樊慶笙卻心急如焚。
1943年,樊慶笙終于得到了報效祖國的機會,他義無反顧地辭掉研究所的工作,快馬加鞭的采購了研制盤尼西林所需要的儀器和設備,并且想方設法的搞到了3只盤尼西林的菌種,毅然回國抗日。
1944年,樊慶笙終于冒著生命危險歷盡波折,甚至飛躍越駝峰航線的喜馬拉雅山,耗時半年多次輾轉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44年,樊慶笙在昆明遇到了湯飛凡。
當時的實驗室條件異常艱苦,研究人員用一只破木船作為回收設備,放入湖中進行透析;沒有自來水,全靠一臺每天用完就要修理的鍋爐;
而樊慶笙的加入讓青霉素的研究有了轉機,他不僅帶來了技術,還帶了很多設備,他不斷地通過實驗對比手中的所有菌種,用化學方法將青霉素的純度濃縮。
終于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青霉素達到了每毫升2萬至5萬牛津單位,與美國的同類產品不相上下。
直到1944年底,中國第一批5萬單位一瓶的盤尼西林面世,中國終于成了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盤尼西林的7個國家之一,中國也徹底結束了依賴進口青霉素的歷史。
即便出現了這樣的成就,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仍不滿意,他們對青霉素再次進行了改良,最終利用成本更低的方法研究出了新一代青霉素,我國在生產青霉素道路上的絆腳石被徹底掃清。
曾被譽為軟黃金的青霉素也隨之跌落神壇,價格也因此降到了幾毛錢一支,被我國“強行”降到白菜價,銷量一度橫掃全球90%的市場。
面對外國勢力的惡意阻攔,中國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來,不僅僅是青霉素,現在中國的多項技術都已經達到了世界的巔峰,想必技術壟斷只會燃起中國科學家的斗志,中國必定走上偉大復興路。
劉悅明